首頁 > 史學文史 > 高第和孫承宗兩位明朝大臣在清軍圍城時的選擇有何不同? 趣歷史網

高第和孫承宗兩位明朝大臣在清軍圍城時的選擇有何不同? 趣歷史網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朝代,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明朝末年,大明帝國除遭遇到無法抵抗的自然災害外,還分別被流寇和清朝輪流襲擾,特別是關外的清朝,他們生存的關外地區因氣候原因比明朝更困難,於是自崇禎皇帝繼位起,清朝(當時還叫後金)就開始不斷的進攻關內。

高第和孫承宗兩位明朝大臣在清軍圍城時的選擇有何不同? 趣歷史網

清軍在河北、山東等地區大肆劫掠人口、糧食、物質,帶回關外老巢供自己所需,多次的入關作戰,清軍攻破過大量的明朝城池,這其中有抵抗,有投降,也有逃跑。

明朝有這麼一項硬性規定,凡是官員退休後,如果居住地遭到攻擊,退休官員必須協同當地在任官員行使守衛的任務,在任地方官戰死或意外死亡時,退休官員就要接過領導當地軍民抵抗的責任。

這個規矩的制定是因爲在明朝皇權並不下鄉,地方上到知縣一級後管理權力就完全下放,如果遇到敵國攻打或地方上的叛亂,必須依靠地方鄉紳來安排宣傳和組織老百姓抵抗,老百姓也樂意聽從這些地方上有名望鄉紳的指揮。

而退休官員一般都是當地最有威望的鄉紳,他們吃過皇糧,享受國家給予的特權,在教育普及度普遍低下的明朝,組織民間百姓和協調官方的任務非他們莫屬。如果需要地方鄉紳捐獻守城物質和錢糧,一般也都是由朝廷官員委託退休官員出面。

地方上他們人頭熟,誰能捐獻多少錢糧,誰能捐獻多少勞力,這些他們都門清,在任官員也得依靠他們才能知道。還有一條就是,當在任官員戰死後,這些退休官員就可以馬上火線上任,帶領當地軍民抵抗入侵。

明太祖朱元璋在制定這麼一條規矩的時候或許還有着壓榨官員們的剩餘價值的目的,誰都知道朱元璋對待官員是很苛刻的,但從古代的實際環境上來看,這個也的確是維護地方穩定的絕好辦法。

退休官員一般在家鄉都置辦(包括兼併和投獻)有大量的土地,出了動亂受到損失最大的除了國家就是他們,所以他們有動力維護本地的安全,另外在古代,也只有做過官的懂得怎麼組織民衆。

不過,規矩是規矩,真到了大難臨頭官和官也有不同,本文就舉兩個例子。高第和孫承宗是明朝天啓年間的前後兩任薊遼督師,孫承宗是前任,高第緊接着孫承宗之後接任,都是響噹噹的朝廷二品大員。

能擔任這個位置的官員必須是正規的進士出身,在官場上有相當的資歷和威望的肱股之臣。高第和孫承宗就都是這樣的很有名望的大臣,也都在罷官後迴歸老家賦閒,可兩人在遇見清軍來襲時的表現卻是天壤之別。

明崇禎三年的“己巳之變”中,皇太極帶領後金軍攻打高第賦閒居住的永平府,當時在永平府退休和在任的官員中,高第是級別最高的,可在後金軍到來之前,高第就帶着全家逃跑了,永平陷落後(永平守備楊春開城引後金軍入城)他全家存活。

堅決守城的永平知縣張鳳奇、兵備副使鄭國昌、永平道中軍都司程應琦等都在城破後舉家殉國,另外還有一位賦閒在永平的前居庸參將焦慶延也是毅然力戰殉國,和上述殉國的官員一比,高第算是把幾十年官場上積攢下來的名望給丟光了。

後金軍退出關外後,高第被崇禎皇帝下獄追責,罪名就是高家逃跑致使永平陷落,可高第爲官數十年,門生故吏一大把,年輕的崇禎皇帝在他們的壓力下沒有能殺掉高第,只是貶謫高第到山東異地居住,繼續賦閒。

高第和孫承宗兩位明朝大臣在清軍圍城時的選擇有何不同? 趣歷史網 第2張

高第後來活得好好的,將近十年後才病故,高壽八十二歲。高第善終了,但他的行爲還是爲天下人所不齒,清朝修《明史》時,這位做過兵部尚書兼經略薊遼督師的二品大員連個傳都沒有,可見,逃跑是連敵人都看不起的。

明崇禎十一年,清軍第三次入關,主帥多爾袞率軍攻打另一位薊遼督師孫承宗賦閒居住的老家高陽縣,曾長期率領明軍在遼東和清軍作戰的孫承宗沒有逃跑,領着全家老小和高陽縣全城軍民奮死抵抗強大的清軍。

根據史料記載,高陽被攻破後,孫承宗的五個兒子(共有七個兒子,有兩個當時不在高陽),六個孫子,兩個侄子,八個侄孫戰死,七十六歲的孫承宗自殺殉國,孫家全家一百餘口陪同殉國。此後,南明弘光皇帝追封孫承宗諡號“文忠”,清朝乾隆皇帝追封孫承宗諡號“忠定”。

明朝的規矩很好,不管官員在任與否,你享受到了國家政策的優待就有義務爲國出力,可人性是複雜的,危險面前百態顯現,高第逃跑了,也受到了唾罵,但他全家都活下來了,孫承宗死戰殉國,受後人敬仰,可他全家一個都沒存活,怕死和英勇始終都是人性的一部分,到了危急關頭就看個人自己怎麼選擇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