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在古代車輛經過了什麼樣的發展?

在古代車輛經過了什麼樣的發展?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從古代以牲畜或人爲動力的車,到今天的自行車、摩托車、汽車、火車,乃至無人駕駛汽車等,車的種類多種多樣。說起這個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古代的車伕們雖然不懂得現代科學,但在兩千多年前其實也在經歷着一部非常厚重的車輛應用發展史,其中發生過很多故事流傳了下來,很是值得一聊。

(一)秦前時期

在古代車輛經過了什麼樣的發展?

“車”的最初甲骨文字是一個典型的象形文字,一看就能看出來,它有兩個或三個車輪子,中間靠車架子牢固地串接成一個整體,非常形象。車這種交通運載工具最早發明於什麼時候,現在很難得知,但從這個字可以知道,從創造出象形文字時就有了車的應用,也就是出現了“車伕”這一職業。

那肯定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從簡單製作的車,到複雜設計、精美裝飾的車,特別是到了商朝以後,車的應用應該比較普遍,因爲那是一個商業開始發展起來的社會

最早且非常有名的車伕,應該是周朝的開創者姫昌,和秦國的初創者之一造父。姫昌爲求賢,駕車去渭水邊迎請姜子牙,姜子牙叫姫昌親自拉車才願意去輔佐他,然後姫昌就親自拉了八百步,中間還歇了一會,姜子牙後來就保佑了周朝八百年,周朝中間也中斷了一會。

這是兩個老頭之間的故事,帶點玄妙色彩,大家都知道。但這裏涉及到一個問題,姫昌駕着的是牛車還是馬車呢?我覺得應該是牛車,牛車溫馴容易駕馭,駕馭馬車得有專業技能的人才行,比如後來的造父。

造父“以善御幸於繆王”,也就是周文王姫昌的六世孫周穆王的御用車伕。後來徐偃王作亂,造父駕車帶着繆王長驅歸周,一日千里以救亂,得到趙地封賞。不僅造父是車伕,造父的先人費昌也曾是商湯王的車伕,幫助過商湯滅了夏;另一個先人太戍也是某代商王的御用車伕,等等。

所以可以說,秦國的初創者們都出自車伕世家,都不但善於養馬,也善於駕馭車馬,他們出自西戎之地,天生就善於與馬打交道,是騎在馬背上開創出一個西北強國。這些“養馬御馬”的家族基因,已經決定了後來的秦國在戰車作戰技能上,比別的國家更先進更強悍。秦國的歷代統治者對道路和交通的理解,肯定比別的國家的統治者理解得更深刻,這也是秦國爲什麼能修建成功歷經千年而不壞的秦馳道與秦長城的原因之一。

造父也成爲古代車伕的代稱之一。

馬的速度比牛快,古代的戰車是由馬拉的,所以戰馬與能夠駕馭戰馬的車伕的地位都極其重要,國家軍力的強盛直接與馬匹有關,比如百乘小國、千乘之國與萬乘之國的劃分,秦國在春秋時期的實力還是個百乘小國,“子蒲、子虎帥車五百乘以救楚”。司馬原是專門負責管理馬匹的軍職,後來成爲軍隊統帥的代稱,掌握了兵馬就相當於掌握了國家軍隊,這個稱呼從周朝時就開始了,“武王自稱太子發,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專。乃告司馬、司徒、司空、諸節”。他們還把軍隊中的馬車稱作“戎車”,“乃遵文王,遂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

周朝之後諸侯割據,開始禮崩樂壞,出現如孟子所講“春秋無義戰”。車伕本來是主人非常信任的人,這時候連車伕都開始變壞了。期間有這麼一個故事,鄭、宋兩國交戰前,宋軍統帥的車伕由於沒吃到羊肉,竟然直接駕車帶着統帥衝到鄭軍陣中,宋軍統帥被生俘,宋軍大敗。這真是一個諷刺,也爲以後的君主們謹慎挑選自己的車伕敲響了警鐘。

春秋末年,出現了一位偉大的車伕,他就是孔子。孔子有自己的馬車,駕馭水平應該很高,他教授的課程“六藝”中就有“御”這門課,但是孔子授業以後,出門很少自己駕車。有人曾嘲笑孔子“學問太淵博”了,孔子聽說後就自嘲說他其實也有手藝專長,“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他最想選擇的謀生職業就是當一個車伕,車伕那時的社會地位可不低。

在古代車輛經過了什麼樣的發展? 第2張

“聖人無常師”,孔子的很多學問就是從駕車中感悟而來的,比如“駟不及舌(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等等,還有駕車坐車的規矩,比如“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成爲他傳播禮學的教學素材。還有他不願意賣車爲兒子、顏回換棺槨的事,可以看出孔子對車輛的特別看重,比現代人愛車猶有過之。連孔子這樣心胸開闊的人都不願把車賣了或借人,那別人就更加可想而知了,孔子曾自嘆“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古時真的很少有人願意把馴好的馬和馬車借給別人使用。

車是古人的最貴重財富之一,觀人的窮富與地位就看他有什麼樣的車,有沒有自己的車伕,以及車的數量。孔子爲了師者和大夫的面子(他稱之爲禮),出門經常有自己的車伕,比如冉有、子路等,“子適衛,冉有僕”。孔子實際上是非常愛面子的,特別是在君主們面前,到了孤傲的地步,稍不合心意就往腳底抹油。可有次他坐在車上一動不動去和楚人接輿打招呼,就缺了禮數,等他醒悟過來下了馬車,接輿已經不理會他走了,孔子感嘆慚愧不已,這世上比他孤傲的人有的是啊。

(孔子)

孔子作爲一個有教養的老師,不會無由地對別人無禮,自然也不接受別人對他無禮。他有次出遊在衛國時,衛靈公與夫人南子同坐一車出宮,讓宦官陪侍車右,讓孔子坐在第二輛車上當隨從,車隊招搖過街。孔子覺得被羞辱了,發出“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的感慨,馬上離開了衛國。

擁有馬車的人了不起,能有機會駕馭馬車的人也是臉上有光的,那意味着在和上等人打交道。孔子同時代的齊相晏嬰,他就有一個車伕,以能當晏子的車伕而洋洋得意。這個車伕的妻子有次偷看丈夫駕車,發現他作爲一個車伕是非常傲慢,而坐車的晏相卻一臉謙遜,她當天夜裏就把丈夫剋了一頓,車伕自省過來慚愧不已,後來改正心態,被晏相提拔當了大夫。

一個人若主動願意去給別人當車伕,那表示很高的敬意,比如上面提到的姫昌給姜子牙當人力車伕,還有信陵君替侯嬴駕車,範睢假裝車伕去接須賈等。晏嬰是一個賢人,賢相,連司馬遷都說“假令晏子而在,餘雖爲之執鞭,所忻慕焉”,他用願意給晏嬰當車伕表達對晏子的敬崇。三國時孫權對魯肅說我下馬迎接你,“足以顯卿未?”魯肅說這還不夠,等你克成帝業後,“以安車軟輪徵肅,始當顯耳”,你老孫要親自駕豪車來迎接我才能顯示我的榮耀。

車輛,古時也是國家財富,意味着國家實力,比如上面講過的“千乘之國”“萬乘之國”。一國戰勝另一國,也必將洗掠對方的車馬,比如“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於燕”。能管理多少車輛,意味着一個人能力的大小,能治理好多大的國家。孔子就評價仲由“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評價冉求“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爲之宰也,不知其仁也”,可見駕車經驗對孔子思想的影響之深,在他的學說中隨處可見。

還有趣的是,在孔子之後,浪漫主義詩人屈原從《山海經》中發現靈感,在《楚辭》中講到一個名叫羲和的女神,每天駕車帶着太陽出來遊玩,義和若沒出來,就看不到美麗的花兒如光芒一樣開放。義和算是仙界的第一個車伕吧。

在古代車輛經過了什麼樣的發展? 第3張

(二)秦漢時期

自從馬車走上戰場成爲兵車,車與車伕的關係更加緊密,在大型戰爭中成爲勝負的關鍵,駕馭兵車的車伕也是最關鍵的戰士。秦國之所以能在數百年戰爭中由微到大,由大到強,最後勝出,這與該國曆來重視駕御的傳統分不開,兵車更爲先進。

“車”是中國象棋中最有威懾力的棋子,這也是源於古代車馬文化。可以這麼說吧,古時也是”兵車裏頭出政權”,只是我們很少發揮想象力,想到“車”厲害的背後,真正厲害的其實是駕馭兵車的車伕,得車伕者得天下。

秦始皇時期,出現了兩個很有名的車伕,趙高與嫪毐,都不是什麼好東西。嫪毐因寵幸於太后,被封爲長信侯,在山陽居住,宮室車馬衣服苑囿馳獵等事情,事無小大皆決於毐,想來嫪毐不僅侍候太后有本事,駕車能力也不錯,可以帶着太后在遠離咸陽皇宮的地方作逍遙遊享魚水歡。但是後來嫪毐事發,被嬴政抓住,“始皇取毐四支車裂之,死於車下”,車裂的下場很慘。

另一個趙高,是嬴政的親信,被封爲中車府令,管皇帝的印璽和車馬,秦始皇出外巡遊,都是由趙高當御用車伕管理車隊不離左右。秦始皇死後,趙高篡政,天下大亂,有一種說法他也是被車裂而死,“吾讀《秦紀》,至於子嬰車裂趙高……”

這也是司馬遷自己說的。

再加上秦兩代丞相商鞅、李斯,他們四個都是被車裂而死,殊途同歸了,馬車成了生撕活人的刑具。我想,商鞅、李斯也算是駕馭大秦帝國這輛大車的車伕吧,車伕們最後都翻了車,糊里糊塗死於車下。

接着又出現了兩個有名的車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個是陳勝的車伕莊賈,一個是劉邦的車伕夏侯嬰。前者莊賈在陳勝敗逃之中殺了主子降秦,轉而又被陳勝的臣子起兵所殺;後者起初就隨劉邦造反,屢救劉邦於危難之中,輔佐劉家四任皇帝長達數十年,最後賜印封侯,這兩位車伕的命運真是天上地下之別。他們與主子之間的相互關係,真是一門大學問,簡單地說至少有這麼一個道理:敬人者人恆敬之,輕人者人則輕之。

命運奇特的不得不提漢初的風雲人物韓信,蕭何稱他“國士無雙”,可他遇上劉邦真不知是幸運還是倒黴。劉邦在需要他時,如韓信自己所說,“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不需要他時,即使“韓信持其首,謁高祖於陳”,劉邦也“令武士縛信,載後車”,不管是寵幸還是降罪,車輛與車伕都成了劉邦政治操作的道具。

在古代車輛經過了什麼樣的發展? 第4張

劉邦其實從頭到尾就沒有真正信任過韓信,這個政治流氓在用人上就是一個賭徒,有他的一套,這連他的連襟樊噲都沒能例外。樊噲是劉邦的驂乘也就是貼身護衛,經常和夏侯嬰一左一右把劉邦保護在戎車中間,救過劉邦很多次,但劉邦臨終前聽到了一個饞言就要殺樊噲,讓樊噲屈坐了一回檻車。劉邦若再死慢一點,樊噲可能就真的死在檻車裏了。

戎車,是指君上或主帥乘坐的戰車,它與一般的戰車有所不同,就像總統的防彈車與一般的小車不同一樣。戎車上主帥居中,左邊是車伕,右邊是護衛,而一般的戰車,是車伕居中,左有弓箭護衛,右有持戟護衛,遠近戰搭配。

在大秦帝國“車同軌”改革前,不同國家、不同用途的專用車輛,建造尺寸、樣式、輕重都不一樣,所以通過車經過留下的車轍痕跡,能辨別出經過的是什麼車。先秦時把牛車叫大車,把馬車叫小車。牛車在古代一般是平民和窮人用的民車,比如唐詩中賣炭翁的牛車,電影《大篷車》中吉普賽流浪者的牛車。但在東漢時,出現過以牛車爲貴的社會風氣。古代駕馭馬車當車伕也要考駕照,同時駕馭好幾匹活馬整齊前進甚至奔馳起來,可比現在人駕駛機械化車輛要難很多,考不過那就只能去駕牛車。

到了漢代以後,車的用途更加細化,車文化更加豐富。比如輜車是指有帳篷可以躺臥的車,貴族婦女用車;乘車,沒臥鋪的車;安車,長者坐的車;檻車,囚犯坐的車或關猛獸的車;革車,指兵車;軒車,有高棚,曲周屏車,高級官吏用車;軺車,無帷小車,一般低級官吏用車;輅車,皇帝坐的車,也叫金根車;輦車,用馬拉的大車,車伕也叫輦夫;斧車,鼓吹車,都是儀仗隊用車;獵車,狩獵用的車。還有請降之車,用白馬素車;天子之車,用黃繒蓋裹;天子喪車,用黃屋左纛,等等規矩。從這些可以想象,車伕這一職業的發展繁細程度已經是相當可以了。

上面說到劉邦乘坐戎車,左右有人護衛。另一個大英雄項羽,卻沒有關於他坐兵車的形象,他不需要車伕。項羽騎的是戰馬,那匹有名的騅馬。這是劉邦和項羽的一個明顯區別,其實這背後標誌着一個時代的分水嶺:在秦漢之前,戰車應用還是比較普遍,諸侯各國還沒有學會騎馬作戰;從漢以後,漢朝軍隊開始跟匈奴學會了騎馬作戰,戰馬騎兵成爲主流,笨重、緩慢又易受限於地形的戰車慢慢被淘汰。

所以磨合到武帝時代,衛青、霍去病們就能率領騎兵發起千里奔襲作戰,殲驅匈奴,建立功勳,匈奴國當時都沒能預料到漢軍的這一巨大變化。衛青大將軍原本就是一個車伕,馬伕,現在變成了騎士將軍,這是具有時代背景的歷史性的轉變。

(三)漢朝以後

從秦漢以後,戰車慢慢退出戰場,成了軍隊後勤運輸工具,和民用車沒什麼區別,對車伕的要求也不再那麼嚴格。在《說岳演義》中,我們還能讀到金兵研發出新戰車鐵浮屠大敗宋軍,說明古式戰車戰術對宋軍已屬很稀罕了,岳飛也發出“駕長車,踏破駕蘭山缺”的感嘆。但民用車輛與車伕文化繼續發展,滲透到老百姓的生活之中,在詩詞、戲劇、小說等文學中都有體現,比如《紅樓夢》中就描寫了各種各樣的車輛,與乘車駕車文化。

在古代車輛經過了什麼樣的發展? 第5張

我們傳統的中元節,有一個燒包袱送冥鈔的程式,包袱中必須提前留出兩疊半封包的包袱,露出裏面的冥鈔,包袱上寫明“車伕分用”,可見民間對車伕的重視,連陰間的車伕都擔心他們不能盡職盡責,把冥鈔送達地下先人的手中,只能以鈔賄賂。

車伕與車輛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隨着火藥時代到來,車輛一直在改進發展之中,等到進入蒸汽工業時代,車輛與車伕的概念和古代完全不一樣了,人們習慣把駕駛現代車輛的車伕叫做司機了,舊式車伕的社會地位下降。

近代車伕成了社會底層最接近社會真相的一個羣體,所以他們經常成爲作家們觀察和描寫的對象,比如老舍、魯迅、契訶夫筆下的人力車伕。車伕從古代的接近上層人物跌落到底層,也是社會發展的的必然結果。現在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攻關與發展,連現代司機這一職業也變得岌岌可危了。最近某著名公司提出的造車目標,是“不需要人來駕駛,不排廢氣”,也就是想要完全消滅車伕、司機這一職業。

隨着祝融號太空車在遙遠的火星地表上慢慢馳動,開始履行火星探測任務,車伕的職業真的會將完全消失嗎?這雖然是現代科技的夢想,但我認爲在這煙火人間,有人服務的車輛始終更貼人心,能自己操縱的車輛更有最後的安全底氣,車伕或司機永遠不可能完全被格式化程序和電子信號控制下的無人駕駛技術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