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曹魏後期的最大冤案,導致三國統一推遲十六年

曹魏後期的最大冤案,導致三國統一推遲十六年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魏國(220年12月11日—266年2月8日)是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一,後世史家多稱曹魏,由於之後的北魏被稱作“後魏”,故曹魏也稱爲“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東漢末年,董卓擅權干政,廢漢少帝劉辯,立陳留王劉協爲漢獻帝以後,遭到十八路諸侯共同征討。

爲求自保,董卓火燒洛陽退守長安,結果死於司徒王允連環計中。此後,各路諸侯相互征伐,天下大亂。

藉着《三國演義》的幫助,後人對漢末三國的歷史總是充滿嚮往。可很少有人知道,彼時的亂,遠遠超過人們的想象。

以三國後期,魏國內部發生的最大冤案爲例,因爲錯殺一員大將,導致三國統一推遲十六年之久。一個國家尚且如此,衆多諸侯以及諸侯之間的各類事件影響,豈容忽視。

後人常認爲穿越回去便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可蝴蝶效應究竟多可怕,又有多少人認真瞭解?接下來就不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一起冤假錯案,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曹魏後期的最大冤案,導致三國統一推遲十六年

攻佔蜀國

鄧艾,三國後期魏國知名武將之一。憑藉屯田以及領兵這兩項本領受到司馬懿賞識以後,成功加入魏國和蜀國之間的對抗。

原本當時整個魏蜀兩國的爭鬥節奏都在姜維的掌控之中,可宦官黃皓對姜維發難,這讓他不得不領兵退守劍閣。而這也讓整體實力本就強於蜀國的魏國軍隊,終於找到了進攻蜀國的機會。

公元262年,魏國三路大軍攻向蜀國。只是面對姜維的防守以及蜀地的關隘,魏國根本發揮不出任何兵力優勢。

在這樣的情況下,鄧艾提出偷渡陰平的戰略,而這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奇襲戰略之一。當鍾會正面牽制住姜維以後,鄧艾奇兵偷渡到成都城下,蜀後主劉禪出城投降。

至此,蜀國大勢幾乎喪失,可姜維卻不願意就此妥協。

《三國演義》中用一計害三賢來進行介紹,講述了姜維假意投降鍾會之後,慫恿對方自立爲新的蜀王,並與對方密謀除掉鄧艾。而通知鄧艾來的路上,姜維又將消息透露給鄧艾。

三賢在鍾會帳前會晤,劍拔弩張之際,鄧艾之子鄧忠將鍾會殺害。

曹魏後期的最大冤案,導致三國統一推遲十六年 第2張

因爲年代太過久遠,民間流傳的版本又各不相同,所以絕大多數人一直都不清楚具體過程究竟是什麼樣的。

不過有一點可以明確,在姜維的計較下,鍾會、鄧艾、姜維三人都死在魏蜀兩國的爭鬥之中。可事實上,真實歷史之中,這其實是魏國對鄧艾的冤枉,明明是鍾會想要謀反,鄧艾卻成了背鍋俠。

爾虞我詐

根據記載,蜀國投降以後,鄧艾擅自做主,任命大批官吏。這件事情說大不大,但說小也不算小。

儘管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鄧艾的舉措也是爲了魏軍能夠更好地管理接收蜀國,可這件事情更應該交給後續的魏國相關責任人來處理才行。如果上司大度,鄧艾的行爲無可厚非。可如果上司陰謀害人,鄧艾絕對逃不過刑罰。

很顯然,想要自立爲王的鐘會,肯定不會放過這個陷害鄧艾的機會。不僅可以將鄧艾去掉,還可以將魏國的注意力轉移到鄧艾反叛這件事情上,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更加充足的準備。

就這樣,鍾會陷害鄧艾,讓魏國國都下旨抓捕鄧艾兩父子。好在司馬昭早就防備鍾會自立,及時制止並將鍾會處死。

曹魏後期的最大冤案,導致三國統一推遲十六年 第3張

那麼鄧艾是否幸運地躲過災禍了呢?

很遺憾,當時魏國內部動亂的殘局由監軍衛瓘處理,這個人收了鍾會的好處之後,也參與了對鄧艾的誣陷,而司馬昭對此毫不知情。

等到司馬昭讓他去護送鄧艾父子返京的時候,他便將兩人陰謀殺害。至於面見司馬昭時的理由也很簡單,鄧家兩父子“羞憤自殺”。

交通信息並不發達的古代社會,想要編一個理由出來,遠比人們想象的還要簡單。而司馬昭也不願意因爲兩個死人去得罪衛瓘,可憐鄧家父子,就這樣不明不白地死去。

可爲什麼說這一冤假錯案沒有發生的話,三國統一的時間就不至於推遲十六年之久呢?其實答案很簡單,鄧艾完全有能力帶領魏國提前打下吳國。

曹魏後期的最大冤案,導致三國統一推遲十六年 第4張

要知道當時魏國攻佔蜀國以後,內部士氣正盛,只要鄧艾由蜀地發動對吳國的進攻,鍾會或者其他魏國大將在正面給足壓力,無法全面防守的吳國必然會面臨腹背受敵的困境。

在這樣的情況下,吳國除去投降之外,哪裏還有更多的選擇。即便負隅頑抗,以鄧艾的謀劃以及魏國的實際國力,也不過是時間長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