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坤寧宮事變又稱宋仁宗遇刺案,其幕後主謀究竟是誰?

坤寧宮事變又稱宋仁宗遇刺案,其幕後主謀究竟是誰?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後的朝代,傳九位皇帝,享國167年。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因皇室姓趙,也稱趙宋。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坤寧宮事變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坤寧宮事變又稱宋仁宗遇刺案,發生於慶曆八年(1048年)閏正月十八日夜間的坤寧宮附近一帶,有四名宮廷禁衛軍士兵叛變大舉殺人放火,一度危及皇帝安全,但被平定。然而此事疑似涉及宮廷幕後鬥爭,事後被輕放處理,宋仁宗本人也以息事寧人的態度將事件壓下,事件史料也不多,目前僅有史學家拼湊出的事件全貌。

坤寧宮事變又稱宋仁宗遇刺案,其幕後主謀究竟是誰?

慶曆八年事發當晚,宋仁宗在坤寧宮與曹皇后過夜,突然被驚慌人聲吵醒,發現外面火光閃動人聲吵雜,還有慘叫之聲。隨侍太監一度以宮中處罰宮女過度造成騷亂來搪塞,但被皇后制止並說出真相,宮內有人大舉殺戮放火情勢不明,宮廷衛隊不知爲何不能發揮作用,宋朝當時宮廷禁衛軍有五個指揮(軍事單位),一指揮爲六百人,應該至少有三千人以上。

仁宗恐是大規模叛亂,驚慌暫躲廳房中,屋外聽到有叛亂者逐間搜索逼近,慈聖皇后臨危不亂,指揮宮女和太監鎖死廳門設置障礙,並派人偷偷出去蒐集宮中常備水,當亂匪縱火一處便撲滅一處,避免火勢擴大同時想到若發生大火,必定衆人開始羣集皇帝寢室優先救火,等於暴露皇帝位置。

當亂匪非常靠近時,皇后對在場宮女和太監發出重賞,若願意拼死一搏者加官晉爵,衆人遂拿起隨處物品殺出,突然發現所謂亂軍只是“四個酒醉的宮廷侍衛”,然而還是不少人死傷,此時仁宗愛妃張美人(溫成皇后)卻離奇的趕到現場以一介女流之身護駕,仁宗大爲感動。不久後侍衛長王中正帶兵趕到,用箭射死三人一人逃脫,事後發現叛亂的四人是崇政殿侍衛顏秀、郭逵、孫利、王勝。三人死亡只有王勝逃脫。

天亮後仁宗下令全面搜查,但務必留活口,搜查三日後入內副都知宦官楊懷敏在北樓找到王勝卻當場下令將他亂刀砍死,未遵守皇帝命令,引起宮中議論。之後侍御史宋禧入宮查案,但活口皆無查不出什麼具體,最後只能以追究皇城司領導楊景宗、入內副都知宦官楊懷敏、入內副都知鄭保吉三位宮廷首位的主官來結案,然而意料之外是皇帝似乎也想將此事息事寧人不想追查幕後內情,只將三人外貶爲地方官,甚至楊懷敏貶官後還被留用繼續在皇城司當差並未離開宮廷。

坤寧宮事變又稱宋仁宗遇刺案,其幕後主謀究竟是誰? 第2張

御史中丞魚周詢感覺事態怪異,聯合御史臺官員多次上書表明宮廷謀反刺駕歷朝歷代都是大事,甚至株連多族有之,從未有輕放,且宦官楊懷敏顯有殺人滅口嫌疑內情複雜,然而似乎無法改變皇帝心意。直到御史何郯堅持將三人處死論罪僵持不下,皇帝才祕密召見告知其當晚張美人護駕的感動事蹟,而楊懷敏是在張美人處當差護衛,兩人似有功過相抵之情,御史何郯才稍有軟化,最後楊懷敏還是離開宮廷被貶往滑州任官,處份告一段落,此一過程與仁宗厚德仁愛不喜殺生的性格也有關聯。

然而後續朝議與處理過程中,掌握天下軍政大權的樞密使夏竦卻多方維護楊懷敏,並大加讚許張美人甚至逾越禮制要求給予她皇后同等待遇,後被翰林學士張方平反駁,漢朝的馮婕妤以肉身替皇上擋猛獸也未有一下官升五等等同皇后之事,纔將夏竦壓制。

之後疑似夏竦黨羽的諫官王贄上書,認爲皇后當晚表現出奇鎮定,皇后有嫌疑是幕後主使。然而御史何郯卻迅速上書反駁,認爲此事發展怪異,種種跡象顯示有人想將此事引導向廢除皇后並立張美人爲皇后的事態發展,痕跡明顯,勸皇帝別太快下定論小心中計。似乎何郯的說法有效,之後便無下文皇后也無事,宋史正史紀載整個事件最後以四人不明動機的騷亂結案,沒有幕後主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