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歷史上趙武靈王“潛伏”秦國,之後他做了哪些事?

歷史上趙武靈王“潛伏”秦國,之後他做了哪些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1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時間長河不停的流淌,歷史在不停的發展,讓本站小編帶大家撥開歷史的迷霧,回到那刀光劍影的年代,看看趙武靈王“潛伏”秦國的故事。

公元前299年,秦國正是秦昭襄王在位時期,當時趙國的使臣隊伍正大光明地走在咸陽街頭,秦王親自召見這隊使臣。

秦昭襄王坐在大殿上俯視着趙國使臣,秦王的眼光一直在打量着趙國使臣身邊的一位隨從人員,感到這個人氣質不凡,彷彿散發着王者之氣。

秦王並未多想,結束召見使臣後回到後殿休息,由於仍然放心不下,所以派人去打探這位隨從的來歷,當秦國兵士追上趙國使臣時,發現這個人已經先行離去,而他就是趙武靈王。

當秦昭襄王知道此人就是自己最大的對手趙武靈王時,心中不由得一驚,趙王竟然親自來到秦國都城探查敵情,並且還順利脫身,敬佩趙王膽識的同時也對秦趙之間的戰爭充滿憂慮。

趙武靈王冒着生命危險來到秦國是爲什麼呢?趙武靈王登基之後面對的是戰亂不斷的國家,戰爭頻繁卻勝少敗多,在內憂外患之下,趙武靈王果斷實行胡服騎射,提升趙國的整體實力。

歷史上趙武靈王“潛伏”秦國,之後他做了哪些事?

經過胡服騎射的趙國實力迅速崛起,並且趙武靈王具有深遠的戰略眼光和膽魄,他在穩步擴張趙國地盤的同時積極準備與秦國的戰爭。

趙武靈王隨使臣進入咸陽城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親眼看看秦國的實力,抱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態度做到知己知彼;另一個是深入秦國腹地勘察秦國的地理情報,祕密準備着一條突襲秦國的道路。

結果還真的讓趙武靈王找到了,他計劃從趙國出發向北進入塞外的河套地區,再經過雲中、九原等地,也就是今天的內蒙古境內,最終翻過北山山脈向南突襲秦國。

這條道路具有開創意義,並且具有極高的可行性,戰國時期對周邊的地理環境並不熟悉,還處於不斷探索階段,這是趙國攻打秦國極好的道路。

可惜趙武靈王晚年決策失誤,導致計劃破產未能實施。

歷史上趙武靈王“潛伏”秦國,之後他做了哪些事? 第2張

前面之所以講述這麼多趙武靈王的故事,從這裏可以發現趙國和秦國幾乎是世仇,兩國必有惡戰是共同的認識。

秦昭襄王時期,戰國名將白起率領秦國銳士與趙國將士血戰長平,趙國被坑殺的將士有四十萬之多。按照常理來說,年輕人大量戰死沙場,國家基本就垮掉了,但是趙國竟然能夠再滅秦軍三十萬,殲滅匈奴十萬人馬。

其中最爲重要的原因是趙國多年積累的雄厚實力,而這是從趙武靈王實施胡服騎射之後開始積累的,所以說趙國能夠殲滅秦軍三十萬將士,趙武靈王功不可沒。

歷史上趙武靈王“潛伏”秦國,之後他做了哪些事? 第3張

第二個原因是趙國巧妙借用其他國家的力量。

邯鄲之戰時,秦軍派出的軍隊數量是三十萬,這對於趙國來說真的是滅頂之災。剛剛經歷過長平慘敗的趙國已經沒有退路,最終只能死守邯鄲城,希望用堅守的戰術熬過秦軍。

在秦軍攻打邯鄲時,由於人人都在心中懷着對秦軍的恨意,畢竟基本家家戶戶都有親人死在長平之戰,趙國軍民同心頑強地守護都城,最終讓圍困邯鄲的秦軍進攻受阻。

在趙國的朝堂之上,謀士們也開始想盡辦法拯救生命垂危的趙國,戰國時期有一類被稱爲縱橫家的人,靠着嘴皮子就能爲國開疆拓土、消除威脅。

趙國立即派出謀士前往其他國家求援,其中最主要的是魏國和楚國,因爲這兩個是有實力能夠出兵抗衡秦國的國家。趙國的計謀果然奏效,經過謀士的遊說,魏國和楚國也意識到秦國一旦滅亡趙國,已經沒有能力制衡秦國,兩國決定出兵救趙國。

歷史上趙武靈王“潛伏”秦國,之後他做了哪些事? 第4張

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的戰國著名人物都參與進來了,有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有平原君食客毛遂自薦的故事,這些都流傳於世。

當魏國、楚國聯軍與苦守數月的趙國裏應外合時,秦軍遭遇大敗。隨後,在聯軍的幫助下,趙國保住了生存的火種,而秦國也在這次戰爭中失去了河東六百里土地。

這就是戰國時期最迷人的地方,因爲各國都害怕一國強大最終吞併自己,因此會與其他國家在利益的基礎上形成相互制衡的局面,而趙國此次就是運用了這樣的心理。

其實秦王在開戰之前就想到了這樣的後果,在出兵三十萬大軍攻打趙國時,已經分別派出兩路十萬大軍防備魏國和楚國,可惜並沒有起到實際作用。

戰國時期的謀士經常上演這樣逆轉戰局的故事,比如在長平之戰時,當白起將軍順利滅掉趙軍四十萬將士後,本來是準備一鼓作氣攻打趙國都城邯鄲,如果真的兵臨城下,破城滅國的機會非常大。

可惜趙國的謀士已經到秦國遊說宰相範睢,謀士抓住範睢懼怕白起功高的心理,告訴範睢白起打勝了長平之戰已經是功勞巨大,如果再將趙國滅了,那時一定會影響範睢在秦國的地位。

於是,範睢離間秦王和白起,秦王信以爲真,下令白起帶軍撤回國內,白起雖然氣憤但是無奈只能撤回。也正是因此,在秦國和白起之間產生隔閡,對秦國來說君臣不合肯定會削弱實力。

第三個原因是趙國擁有當時名將,並且不是一個,而是兩個。

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被稱爲“戰國四大名將”,其中秦國有兩人,趙國有兩人,算是平分秋色。從擁有的名將數量上,也可以反映出秦國與趙國之間的實力相當。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道出了將領的重要性。在一場戰爭中,勝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將領的決策,僅僅在長平之戰就能清晰地感受到。

在長平之戰初期,廉頗老成持重堅守不出,讓秦軍毫無辦法,後來秦國使用離間計,將廉頗換成趙括,換將之後的戰場形勢大不一樣,白起抓住戰機給了趙國一記沉重打擊。

作爲趙國名將的廉頗和李牧同樣表現地可圈可點,在對匈奴作戰中,李牧更是展現出名將擁有的指揮和謀略,通過計謀殲滅匈奴十萬大軍,同時創造了戰爭史上經典案例。

歷史上趙武靈王“潛伏”秦國,之後他做了哪些事? 第5張

總結

長平之戰是秦趙之間的生死大戰,也是決定戰國格局的關鍵之戰,趙國在此戰中損失四十萬青壯年,可謂是後果慘重。

本來應該國勢立即消沉下去的趙國,卻滅掉秦國三十萬大軍,並且還消滅匈奴十萬兵馬,其中主要原因有三個,分別是趙國自胡服騎射後積累的雄厚實力、趙國謀士巧妙藉助他國力量化解危局、趙國名將領軍保護趙國再獲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