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劉備並無大才,諸葛亮爲什麼會選擇輔佐他?

劉備並無大才,諸葛亮爲什麼會選擇輔佐他?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劉備並無大才,在諸葛亮隱居期間,南方的孫權集團和北方的曹操集團。此時,孫權佔“地利”,且繼承父兄的基業,已具備相當的實力。曹操佔“天時”,統一了北方,實力最爲雄厚。 劉備和他們比起來,就是個小兵,諸葛亮爲什麼會選擇輔佐他?

誠心

劉備頂風冒雪,不畏嚴寒,三顧而往,尤其在第三次,在諸葛亮“無禮”的情形下,劉備對諸葛亮顯示出了極大的尊重與誠意。

當時,劉備四十七歲,以仁義著稱,天下皆知;而諸葛亮二十七歲,躬耕南陽,默默無聞。兩個人在年齡、地位、身份上存在着巨大的懸殊。這份誠心確實是令諸葛亮感動的。

仁心

在地方爲政時,劉備已經留下了與百姓秋毫無犯的仁義美名。對此,博聞多識的諸葛亮應該早有耳聞。在“三顧茅廬”中,諸葛亮對劉備的“仁心”有了近距離的感受。當諸葛亮拒絕隨同劉備出山時,劉備“淚溼衣襟”,說出了“先生不出,如蒼生何”這樣的肺腑之言。

正是劉備對天下蒼生的這份誠摯情感,最終打動了諸葛亮。作爲一名正統文人,士人政治家,諸葛亮選擇什麼樣的主公來輔佐,必定有他的道德標準。而劉備的“仁心”恰恰符合他的道德標準。所以,諸葛亮選擇劉備也就是選擇了道德,選擇了正道,選擇了追求的正義事業。

劉備並無大才,諸葛亮爲什麼會選擇輔佐他?

雄心

在小說第二十一回煮酒論英雄中,曹操獨具慧眼,看出了落魄的劉備是天下的英雄。和曹操一樣,諸葛亮也是慧眼獨具。他清楚地知道劉備之所以不辭勞苦,三顧茅廬的終極原因就是他想幹一番大事業的雄心壯志。自比爲管仲樂毅的諸葛亮也只有在雄心勃勃的劉備這裏,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幹,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諸葛亮選擇劉備,事實證明完全是明智的,二人確立了親密和諧的君臣關係。但事情具有兩面性,正如司馬徽所言,諸葛亮雖然得到了明君,但是“不得其時”,所謂“不得其時”,就是指天時不利,就當時的政治形勢來看,意味着諸葛亮最終想實現他恢復漢室、統一中原的政治理想,其難度可以說是“難於上青天”。

不單單是司馬徽有這樣的預測,諸葛亮的幾位好友也同樣有。他們認爲諸葛亮出山是逆天而動,註定會奔波辛勞。確實如此,從現實處境來看,劉備將寡兵微,東奔西走,連立足之地都沒有;

從長遠目標來看,天時不利,他想統一中原恢復漢室無異於癡人說夢。因此,諸葛亮選擇劉備,從不利的方面來說,意味着選擇了一條與“天時”抗爭的道路,一條很可能勞而無功一敗塗地的道路。旁觀者對“天時”看得一清二楚,諸葛亮會不會是“當局者迷”呢?並非如此。

第三十六回,當徐庶向諸葛亮推薦劉備時,他並不看好劉備,認爲跟隨劉備就是去做“享祭之犧牲”,即無辜的犧牲品。既然諸葛亮知道“天時”不利,爲何還要義無反顧地跟隨劉備出山?表面看來是爲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但更深層的原因是爲了實現他所追求的正義事業,他“雖知天命,必盡人事,欲伸大義於天下耳”。諸葛亮知道“天命”不利,但是爲了伸張正義之事,實現“興復漢室”的政治目標,無論如何不能放棄士人肩負的使命責任。

劉備並無大才,諸葛亮爲什麼會選擇輔佐他? 第2張

再有,諸葛亮篤信“事在人爲”,他相信自己的智慧與謀略,“天時”不利未必註定會失敗。在第三十七回諸葛亮對劉備談論天下大勢時,他認爲曹操打敗袁紹的原因,除了“天時”,“人謀”也至關重要。因此,“天時”不利,諸葛亮絕對不會“聽天由命”,無所作爲,而是要最大限度地發揮“人謀”的作用,化“不利”爲“有利”。

值得商榷的是,在諸葛亮選擇劉備這件事情上,大多數觀點認爲體現了諸葛亮“知其不可而爲之”精神。筆者認爲,更準確的應該是“知其有可爲而爲之”的精神。因爲,它體現了諸葛亮自信樂觀務實吃苦的精神。正是依靠這股強大的精神力量,諸葛亮積極謀劃,四處奔走,最終輔佐勢孤力薄的劉備,實現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政治目標。

可以說,從出山到輔佐劉備蜀中稱帝(207-221),十四個年頭,就是諸葛亮“知其可爲而努力爲之”的奮鬥史、成功史。如果說,諸葛亮出山前身爲隱士,選擇有爲,體現了他積極入世的精神。那麼選擇劉備,就是將儒家的這種“入世”精神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選擇正義事業,選擇逆流而上,選擇奮發有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