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三國時期東吳吳郡四豪強,是如何崛起又是如何被打壓的?

三國時期東吳吳郡四豪強,是如何崛起又是如何被打壓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7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吳國,三國之一,是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政權,今天本站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在征討東吳不利時,曾感嘆道:“彼有人焉,未可圖也。”

他這話說得沒錯,東吳孫權在其有生之年,能力保江東不失,跟曹操、劉備相抗衡,並終成帝業,最主要就是因爲江東政權人才濟濟。

三國時期東吳吳郡四豪強,是如何崛起又是如何被打壓的?

從張昭、周瑜、程普到諸葛瑾、魯肅、呂蒙、太史慈、甘寧,再到顧、陸、朱、張,這江南四大家族中源源不斷推出的人才,東吳從無人才之憂。

孫權在其執政的早、中期,也善於使用這些人才,孫策臨終前說:“但舉賢任能,使其各盡其心,用以保守江東,我不如你。”確實是肺腑之言。

而在這些支撐東吳政權爭霸三國時代的人才或家族之中,顧、陸、朱、張,這吳郡四大家族可以說是東吳真正的根本。

原因也很簡單,吳郡四大家族是本土豪強,其對東吳轄區內的資源掌控力、社會影響力、輿論控制力等,都是張昭、周瑜、魯肅、諸葛瑾等外來人所不能比擬的。

顧、陸、朱、張,這吳郡四大家族還全部是孫氏的老鄉,天然會有親近感。

他們在東吳政權中的地位,也是孫權一手提拔和造就,至孫權主政東吳時,才脫穎而出,成爲東吳政權中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

吳郡四大家族聽起來好像格調很高,其實,他們自身在三國時期,在全國的社會影響力有限,因此,前文才僅僅把他們稱之爲豪強。

和曹魏政權中大把的真正的士族相比,吳郡四大家族就不夠看了,這是因爲他們家族的底蘊和真正的士族差太遠。

在曹魏政權中,如荀彧、陳羣、司馬懿、楊修、王朗等等,動不動就是什麼三公之後,或傳承幾百年的士族。

這樣的顯赫傳承,在吳郡四大家族中是沒有的,或許,這跟吳郡四大家族所處的地域有關,離政治核心圈子太遠,沒出過什麼大官。

根據《三國志》中的記載,顧氏在東吳政權中崛起前,出現最牛的人物是顧雍的祖父顧奉,其職位也只是做到了潁川太守,至於顧雍的父親,乾脆就沒有記載,可見是默默無聞。

陸氏家族中,陸遜的從祖陸康擔任過廬江太守,陸遜的祖父陸紆只是個城門校尉,父親陸駿不過是個九江都尉。

至於張氏和朱氏,在孫權執政之前,都沒有出過官員的記載,張溫的父親張允,在《三國志》的記載中,爲孫權效力之前,僅僅只是“以輕財重士,名顯州郡”。不過是地方上的有錢土豪而已。

從上述記載可知,屬於東吳政權的吳郡四大家族,在三國早期,真的很不顯眼,四大家族中,在朝廷裏面,連個“九卿”的職位都沒有,更不要說大將軍、三公這樣的頂級職位了。

吳郡四大家族的崛起,是孫權主導的,其目的是爲了平衡東吳政權內部的權力架構。

孫堅臨死前,給孫權留下的班底,都是孫策生前看重和提拔的,如張昭、周瑜、程普、黃蓋、太史慈等。

當然,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們對於孫氏政權佔據的江東地區來說,全是外來人。

三國時期東吳吳郡四豪強,是如何崛起又是如何被打壓的? 第2張

拋開這些人的元老身份可能對孫權的執政帶來的掣肘不說,孫權要想守住東吳的基業,絕對離不開本土勢力的幫助,而本土勢力也是孫權藉以平衡權力的最好幫手。

所以,孫權主政後,除了繼續在外來戶中提拔屬於自己的親信人才,如魯肅、諸葛瑾、甘寧等之外,也開始大力提拔江東本土勢力。

其中,跟孫氏同屬吳郡老鄉的顧、陸、朱、張,這四大家族就是孫權特別關注的本土勢力。

後來在三國時期叱吒風雲的吳郡四大家族領頭人,全是因孫權的看重和提拔,才進入到東吳的政治勢力圈中。

如顧雍:“孫權領會稽太守,不之郡,以雍爲丞,行太守事,討除寇賊,郡界寧靜,吏民歸服。數年,入爲左司馬。”

如陸遜:“孫權爲將軍,遜年二十一,始仕幕府,歷東西曹令史,出爲海昌屯田都尉,並領縣事。”

如張溫:“父允,以輕財重士,名顯州郡,爲孫權東曹掾。卒。溫少修節操,容貌奇偉。權聞之……拜議郎、選曹尚書,徙太子太傅,甚見信重。”

如朱桓:“孫權爲將軍,桓給事幕府,除餘姚長。”

吳郡四大家族也正式從地方豪強,慢慢憑藉他們在地方上,比東吳政治勢力中的那些外來戶,擁有的更深厚的底蘊和積累,變成東吳政權中的主導政治勢力。

至孫權稱帝前後,吳郡四大家族在東吳的政治勢力圈中,已經可以跟孫氏分庭抗禮了,顧雍擔任丞相一職長達十九年,陸遜主掌東吳的軍事長達二十多年。

他們也有這個底氣,張昭、周瑜、魯肅、呂蒙等外來戶後繼無人,顧、陸、朱、張四大家族卻可以憑藉家族的龐大,不斷爲東吳政權提供人才,源源不絕。

再加上他們所掌控的資源、人口、土地等,及紮根在江東長期形成的社會影響力,讓孫權也開始忌憚不已。

東吳政權的興旺離不開四大家族的支持,但權力的失衡,也讓孫權擔憂不已。

這也直接造成了孫權臨終前,爲了後繼之君在權力上不受制於顧、陸、朱、張,對曾經無比倚重的吳郡四大家族開始下殺手

東吳赤烏八年至十三年(公元245至250年)期間,孫權借太子孫和跟魯王孫霸的奪嫡之爭,把支持孫和的顧氏、陸氏、朱氏,全給牽連進來,陸續削除他們在頂層的政治勢力。

顧雍(於公元243年病死)之孫,擔任太常、錄尚書事的顧譚(實際上是四大家族認可的丞相接班人),以及擔任奮威將軍,兼任京下督的顧承,一起被孫權流放到交州,並且,都死於當地。

陸遜(時任丞相)被孫權逼死:“權累遣中使責讓(陸)遜,遜憤恚致卒”。

三國時期東吳吳郡四豪強,是如何崛起又是如何被打壓的? 第3張

朱桓(於公元238年病死)之弟,一度曾接任丞相一職的朱據,先被孫權杖責,再貶爲新都郡丞,然後被中書令孫弘(會稽人,非東吳宗室)假借孫權的名義賜死:“中書令孫弘譖潤據,因權寢疾,弘爲昭書追賜死”。

至於張氏的張溫,早在黃武三年(公元224年),就被孫權貶去官職,孫權對張溫的態度,也從剛知道他時的欣賞,變成了“昔令召張溫,虛己待之,既至顯授,有過舊臣,何圖兇醜,專挾異心!”這樣的評價。

如此,至孫權死時,他一手提拔起來的吳郡四大家族,在上層政治圈中的勢力,又被他自己全部清理掉,他遺詔中的輔政大臣人選,也完全排除掉了本土勢力。

這樣的後果是,東吳政治勢力中的,以吳郡四大家族爲首的本土勢力從此跟孫氏離心。

這跟蜀漢政權中,益州本土勢力自劉備入川后,就一直跟劉備、劉禪父子不在一條心上相比,危害和後遺症更大。

孫權把自己親自提拔的,本來應該絕對支持孫氏的本土勢力推到了對立面,直接導致了東吳政權在後期,人才上的匱乏。

東吳最終的滅亡,也跟本土勢力不再全力支持孫氏政權有很大的關係,沒有了他們擁有的錢糧、私兵、人才的支持,東吳的實力下降得飛快。

孫權主政的早、中期,因善於識人、用人,積極扶持本土勢力,創造了東吳政權的輝煌。

後期,把能不斷提供人才、資源的顧、陸、朱、張四大本土家族拋棄,又導致了東吳因人才匱乏,及資源上的窘迫而衰落。

帝王在權力上的想法,普通人真的很難弄清楚真諦,一因一果,自有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