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散曲爲什麼會盛行於元代?詳解其原因

散曲爲什麼會盛行於元代?詳解其原因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散曲是什麼?爲什麼會盛行於元代?其實散曲是由宋詞俗化而來,是配合當時北方流行的音樂曲調撰寫的合樂歌詞,是一種起源於民間新聲的中國音樂文學,是當時一種雅俗共賞的新體詩。

散曲之所以稱爲“散”,是與元雜劇的整套劇曲相對而言的,劇本中使用的曲,粘連着科白、情節。

元代除了詩詞依然處於“正宗”的位置外,詩壇上又涌現出一種新樣式,這就是散曲。它與傳統的詩詞分庭抗禮,代表了元代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

散曲興於何時已難以確考,但它產生於中國民間的俚俗歌謠是無疑的。

散曲盛行於元代,這和語言以及音樂的發展有直接的關係。

散曲爲什麼會盛行於元代?詳解其原因

元代民族交融,語音詞彙與唐宋時代相比,已有許多變化;北方少數民族音樂傳入中原,也使與音樂結合的中國詩歌創作在格律上有所改變;此外,城市經濟的發展,通俗文學興起,也需要產生更能表達時代情趣的詩歌體裁。這一切,構成了散曲興盛的土壤。

可以說散曲的興起和詞的衰退幾乎是同時的。金元時期,起源於北方,故而散曲又稱北曲。散曲,是屬於廣義的詩歌。散曲沒有動作、說白,只供清唱吟詠之用,包括套曲和小令。

套曲由若干曲子組成,如關漢卿《一枝花·不伏老》,含四支曲子。小令以一支曲子爲獨立單位,如關漢卿《四塊玉·別情》。小令以一支曲子爲限,如果兩三支合爲一個單位,叫做帶過曲。

散曲大盛於元,這和語言以及音樂的發展有直接的關係。元代民族交融,人口流動頻繁,語音、詞彙與唐宋時代相比,已有許多變化;北方少數民族音樂傳入中原,也使與音樂結合的詩歌創作在格律上有所改變。

正如王世貞在《曲藻·序》中所說的:“自金元入主中國,所用胡樂,嘈雜悽緊,緩急之間,詞不能按,乃更爲新聲以媚之。”而城市經濟的發展,商人、小販、手工業者的生活喜好,通俗文學的蓬勃發展,也需要產生更能表達時代情趣的詩歌體裁。這一切,是使詩壇萌發一種新花的土壤。

而元代大量文人蔘與散曲的寫作,使之成爲一種繁盛的文學樣式,原因固然也有多種,譬如它的新鮮感,它和雜劇的親緣關係(許多散曲家同時也是雜劇作家)等等。

但最重要的一點是:當元代文人擺脫了對政權的依賴而與市民社會接近,從而也在相當程度上擺脫了傳統倫理的束縛時,散曲爲他們提供了一種能夠更自由更充分地表達其思想情感的工具;他們的世俗化的、縱恣而少檢束的人生情懷,找到了一種恰當的表現形式。

散曲爲什麼會盛行於元代?詳解其原因 第2張

像王和卿的名作《醉中天·詠大蝴蝶》:彈破莊周夢,兩翅架東風,三百座名園一採個空。難道風流種,嚇殺尋芳的蜜蜂。輕輕的飛動,把賣花人扇過橋東。

蝴蝶這一詩詞文學的常見意象,在這裏作爲文人放狂的個性的象徵,得到誇張、詼諧的表現,從中我們可以體驗到作者情緒的歡快奔暢的律動。通常,蜂蝶採花是男女風流情事的暗喻,但這首曲子給人主要的感受,毋寧說是生命力的擴張。

它和傳統詩詞中常見的矜持、蘊藉實是大異其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