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老古話 “年怕中秋,月怕半;人怕四九,歲怕寒”是什麼意思?

老古話 “年怕中秋,月怕半;人怕四九,歲怕寒”是什麼意思?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老古話 “年怕中秋,月怕半;人怕四九,歲怕寒”是什麼意思?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本站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中秋節又稱月夕節、祭月節,是和古代天象關係密切的一個節日。因爲古人對於天象和曆法的崇拜,月亮的盈缺對於古人來說,象徵着不同的吉凶預兆。

本來,這個節日是定在秋分的那一天,但爲了追求滿月帶來的“團圓”和“圓滿”的好兆頭,經過多年演化變成了八月十五的這一天。最早的時候,這一天的主要活動內容都和祭祀月亮有關。

參與的人羣,也大多以祭司和部落首領爲主,並非一個全民參與的活動。在《周禮》中可以看到,在周朝的時候,在秋分時節拜祭月亮,就已經成了每年必須做的一件事。

經過多年戰亂和秦的短暫統治後,繁榮富強且長期統治中原的漢朝,爲傳統節日的穩定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在當時,已經有了貼近後世的賞月活動了。後來的唐、宋兩代,給這個節日提供了輿論支持和物質改革。

以李白爲首的詩人們,把描寫中秋的詩句,推向了一個又一個的高峯。宋代因爲物質的空前豐富,在中秋的時候首次出現了月餅的雛形。經過前面朝代的鋪墊,明清時期在原有基礎上,將中秋文化發揚光大。

我們現在遵循的過中秋的方式,大多來源於這兩個朝代,現代的中秋節,也基本保留了大部分的古風習俗。比如,無論大江南北,在這個節日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賞月。看着那一輪皎潔的滿月,療愈大半年的辛苦和疲勞。

老古話 “年怕中秋,月怕半;人怕四九,歲怕寒”是什麼意思?

除此之外,民間還有賞燈的習俗,全家人一起賞燈,不但可以放鬆心情,還能加深家人之間的感情。當然每逢節日,吃吃喝喝也是必須要做的,除了闔家歡樂、分食月餅外,也可以學習古人來一杯香氣滿溢的桂花蜜酒。

如果說詩詞裏面的中秋,大多是浪漫主義的療愈之作,那麼民間的俗語中,關於這個季節和節日,卻使用了不同的切入角度。比如開頭的這句俗語,它包含的意義就不大好理解,它的前半句,說得其實是跟時間有關的內容。

中秋之所以帶個“中”字,不僅僅代表這是秋天的中間點,同時也代表着一年的中間,意味着這一年已經過去了一半了。秋天是收穫的季節,每一年的這個時候,當年的收成基本已經可以看出端倪了。

如果收成欠佳,也就意味着在春夏的時候努力不夠,或者運氣不佳,暗含着警示和訓誡之意。但好在還有時間來彌補過失,在過年之前還可以努力進取,而不是等時間全部流逝再懊悔。

當然,這裏面也有感嘆時光飛逝,時不我待的含義,所以用了一個怕字。正所謂“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把握住難得的好時光,在時間過半的時候停下來自省,或許是個很好的機會。

“月怕半”的含義也差不多,只是把衡量時間的單位,從一年換成一個月。每個月農曆十五的時候,也正是滿月時節。這個時候,同樣是衡量前半個月得失成敗的機會。

不論順利與否,在剩下的時間裏進行彌補和改進,都還擁有相對充裕的時間。不要等到月底目標無法達成時,再來懊悔和惋惜。在這個狂奔向前的時代,適時的停下來反思自己的作爲,是一種具有大智慧的表現。

後半句比較難理解的,應該是其中的數字代詞——“四九”了。關於這個數字的理解,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爲,既然是說的人,那麼這個數字代表的是年齡。

古人的壽命通常不長,所以人近五十的時候,基本上已經是妥妥的老年人了。活到這個年紀的人們,自然會有衰老感,感嘆人到暮年,好光景一去不返了。年紀大的人由於自身新陳代謝趨緩,所以在冬天寒冷的時候,可能身體會受到較大影響,老年人害怕冬天也是這個道理。

老古話 “年怕中秋,月怕半;人怕四九,歲怕寒”是什麼意思? 第2張

另一種說法,認爲這個數字,指的是傳統節氣中,關於冬天的一個階段。在民間一直流傳着“數九”的歌謠,如“三九四九冰上走”。用九個九天來形容冬天的寒冷程度和持續時間,而第四個九天,正是每一年最冷的一個階段。

在這麼寒冷的時間裏,老人或者身體虛弱的人們,自然無法感到舒適。對於那些無家可歸的乞討者來說,更是如此。因爲,這是每一年轉暖之前,最寒冷的時候,也是最容易產生路人被凍死的時節了。

如今年近五十的年紀,正在年富力強的年紀,不但不會因爲年齡而憂慮,反而因爲成熟增添了特別的氣質。因爲社會的進步,無家可歸者凍死街頭的慘劇也不會再發生了。但很多老年人在冬季選擇少出門,或者選擇搬去溫暖的地區過冬,也是一個十分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