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袁紹爲什麼建議讓董卓帶兵進京?他不怕董卓亂政嗎?

袁紹爲什麼建議讓董卓帶兵進京?他不怕董卓亂政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袁紹建議何進召董卓進京,是智商不夠,還是另有陰謀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史學界一般習慣於把三國時代界定爲公元190年-280年,因爲190年關東聯軍起兵討董,至280年晉滅吳。而混亂實際上開始於公元189年,4月漢靈帝崩,少帝劉辯繼位,何進(劉辨之舅)以外戚爲大將軍,與太傅袁隗共領尚書事。

袁紹爲什麼建議讓董卓帶兵進京?他不怕董卓亂政嗎?

靈帝在世時本想以皇子劉協繼位,臨死以劉協託付宦官蹇碩。靈帝既死,蹇碩便想誅殺何進,立劉協爲帝,因何進有所察覺,其事未果。何進既掌朝政,蹇碩心不自安,乃與諸宦官謀誅何進。中常侍趙勝素親於何氏,將蹇碩之書交與何進。於是何進誅殺蹇碩,自此何進掌握東漢軍政大權。

7月袁紹作爲何進的“心腹”極力勸何進誅殺十常侍爲首的宦官集團,而何太后、車騎將軍何苗不同意。袁紹又建議何進召四方猛將豪傑進京,以脅迫太后同意。何進採納,於是召前將軍董卓、丁原、王匡、橋瑁等進軍洛陽。至此,何進與宦官已經陷入不死不休的境地。

8月十常侍趁何進入宮之際殺掉何進,何進部將吳匡等在宮門外聞聽何進被殺,遂與虎賁中郎將袁術等斫宮門而入,又縱火燒南宮宮門。袁紹亦引兵入宮,殺宦官趙忠等。張讓、段珪等劫持少帝,太后及陳留王劉協倉皇出逃。袁紹等關閉宮門,大殺宦官,死者二千餘人。

正當袁紹在皇宮內大肆屠戮宦官之際,董卓已經帶兵趕到了北邙山,迎接到了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董卓於是裹挾着少帝回到宮中,短時間內引誘呂布殺了丁原,並收編了何進、何苗兄弟的部下,至此董卓在洛陽一家獨大。9月董卓廢少帝,立陳留王劉協爲帝,袁紹逃出洛陽,組織兵力討伐董卓。

董卓是一個有野心的軍閥,而且是一個不按套路出牌的傢伙,他的出現就像一個潘多拉魔盒。袁紹建議何進把董卓召進洛陽,等於把這個惡魔從魔盒裏釋放了出來,董卓及之後的李傕郭汜,給東漢朝廷帶來了沉重的打擊,讓大漢天子尊嚴掃地。

那麼應該如何評價袁紹建議召董卓進京呢?本來按照大多數人的看法,袁紹建議讓董卓帶兵進京,就是個餿主意,是在犯傻!

比如當時陳琳、曹操、鄭泰、盧植等人都反對袁紹的這個提議,時任何進主簿的陳琳認爲如果何進想殺宦官,完全有足夠的的力量,現在召四方兵馬進京,是授人以柄,只會增加禍亂的可能(大兵合聚,強者爲雄,所謂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不必成,祗爲亂階)。

當時只是袁紹“小跟班”的曹操也認爲:“宦官古今都有,只是君王不應該給予大權和寵信讓他們發展到現在這個程度,既然要懲治他們,除去首惡就可以了,而且這活兒只要一個獄吏就足夠了。你現在徵召各地部隊,就是讓宦官們提高警覺,肯定會失敗!”

盧植、鄭泰則是直接指出董卓是個禍害,不可召入洛陽。盧植認爲“卓兇悍難制,必生後患”,鄭泰對何進說:“董卓強暴殘忍野心勃勃,若倚重他做朝政大事,將會放任他的兇暴和野心,必定會危害朝廷。你是大將軍、輔政大臣,應當堅持由自已決斷,誅除有罪的人,實在不適合以董卓作爲援助,而且事情拖久了就會生變。”

有這麼多人都認爲召董卓進京是個餿主意,爲何袁紹執意勸何進這麼做呢?因此有人認爲——袁紹執意召四方兵馬入洛陽,實際上是另有陰謀!比如知乎博主渤海小吏就認爲,袁紹從一開始就是想讓何進和宦官集團相互鬥爭,最好能夠一死一傷或者兩敗俱傷,這樣最符合袁紹所追求的利益。

袁紹爲什麼建議讓董卓帶兵進京?他不怕董卓亂政嗎? 第2張

此種觀點也有證據支撐。比如在何進被殺後,袁家迅速做出反應,袁隗和袁紹假傳聖旨斬殺了太監們安排的樊陵和許相;袁術則和何進部將吳匡聯合進攻皇宮,用刀劈砍宮門,威脅宮中交出張讓等人;最終袁紹帶兵進宮捕殺所有宦官,甚至都顧不上管皇帝的死活。

具體詳情,請大家詳閱渤海小吏的文章《189年漢末崩塌(8)袁紹導演的驚天政變》。我個人非常喜歡渤海小吏的寫作風格和對歷史獨到的見解和分析,尤其總能在歷史往事中,找到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生存真諦,推薦喜歡歷史的網友們關注一下。但在這個問題上,我有自己的看法。

我認爲就召董卓進京這件事,說袁紹犯傻,出了個餿主意有點貶低他;而如果認爲整個189年的洛陽大亂鬥是袁紹一手策動的,又有點擡高他了。袁紹有家世、有能力,但也有他的缺陷,他肯定不傻,但也算不上一個聰明的人。

回到具體事件來分析,站在袁紹的立場考慮,袁紹最想要的是什麼?我們從頭捋一捋袁紹在誅宦官之前在幹什麼。有着“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的出身,再加上袁紹相貌英俊,氣質威嚴,憑藉世資,年少爲郎。袁紹二十歲出任濮陽縣長,有清正能幹的名聲。不久,因母親病故服喪,接着又補服父喪,前後共六年。

袁紹爲什麼建議讓董卓帶兵進京?他不怕董卓亂政嗎? 第3張

這裏簡單說一下,由於察舉制的選人導向,東漢中後期士人最追求的就是名聲。孝、廉就是最重要的品德,所以袁紹服喪六年就是爲了養名。之後袁紹拒絕朝廷辟召,隱居在洛陽,這也是一種擡高自己名聲的方式,誰隱居會選擇在首都洛陽?袁紹表面上不妄通賓客,其實在暗中結交黨人和俠義之士,如張邈、何顒、許攸等人。

這裏需要再簡單補充一下,桓靈二帝期間,搞過兩次“黨錮之禍”,士人和宦官爭鬥,結果被宦官攛掇着皇帝把士人都殺的殺、禁錮的禁錮,不允許出來做官。所以,其實在東漢末年 ,士人階級和宦官集團的纔是尖銳對立的,是不死不休的局面!這也是爲何袁紹執意誅除宦官的原因。

簡單點說,袁紹在誅宦官之前一直在不斷擡高自己的名聲,結交黨人,樹立威望。比如當時十常侍首領趙忠曾說:“袁本初坐作聲價,好養死士,不知此兒終欲何作。”說白了,袁紹是把自己當作年青一代士人領袖來標榜的,這就能夠解釋他爲何有些近乎偏執的要“殺盡宦官”。

經歷兩次“黨錮之禍”的摧殘,東漢的士人官僚階級,對於宦官已經到了咬牙切齒的地步,袁紹自詡爲年青一代士人領袖,自然要以誅除宦官爲己任。一旦能夠誅除宦官 ,那將是不世的功業,到時候再憑藉自己的家世,袁紹未來自然可以飛黃騰達。

因此,誅除宦官始終都是袁紹的目標。袁紹不斷攛掇何進殺盡宦官,就是爲了實現這個目標,當然至於勸何進召董卓一事,袁紹有沒有包藏禍心那肯定也是正常的。畢竟如果宦官集團和外戚鬥起來,受益的肯定是袁家和士族官僚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