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鍾會當初不是姜維的對手 鍾會滅蜀爲什麼還能成功

鍾會當初不是姜維的對手 鍾會滅蜀爲什麼還能成功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魏滅蜀之戰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鍾會不是姜維的對手,爲什麼最後魏國還能成功滅蜀?

導語:公元263年八月,魏國基於三國格局的崩潰決定掀起了大規模滅國戰,並且把首要對象放在了蜀漢身上,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伐蜀。此時蜀漢創始人“劉關張”、諸葛亮等人墳頭上都長草了,只能讓姜維、廖化率軍抵抗魏國的兵鋒。姜維雖然比不上諸葛亮,但是依託有利地形對抗鍾會還是綽綽有餘的。魏滅蜀之戰初期還是比較不錯的,鍾會始終無法突破劍閣,他不是姜維的對手。如果僅僅是鍾會和姜維對決,那麼這場戰爭會以魏國失敗而告終。但是出現了一個“黑天鵝”事件,蜀漢最終投降了。爲什麼魏國能成功滅蜀漢,我們一起來看看魏滅蜀之戰。

基於三國格局崩潰,魏國決定掀起滅國戰

三國格局本身就是不平衡的,魏國體量要比蜀漢、東吳加起來還要多,蜀漢和東吳聯手打魏國都夠嗆,之所以前期能長期保持三國格局是因爲三國國內均有階級、民族矛盾,而且曹操、孫權、劉備這些人才能都差不多,沒有形成所謂的代差。但是三國後期這個格局就崩潰了,老一代領導人相繼隕落,孫、劉、曹都開始走下坡路。三國執政情況如下:

鍾會當初不是姜維的對手 鍾會滅蜀爲什麼還能成功

劉禪的能力不多說,大家都有目共睹,姜維北伐更是窮兵黷武,蜀漢情況不容樂觀;

孫權死後皇帝年幼,權力輾轉到孫綝手裏,孫綝使東吳遭到了嚴重的削弱,東吳疲弊的問題愈加明顯;

曹操死後曹丕接班,曹丕能力是沒有問題,但是曹丕死得早,之後的曹家開始走下坡路,以至於司馬氏專權,但是司馬氏籠絡士族、推廣屯田、興修水利、清洗曹氏勢力,魏國實力明顯要強於蜀漢、東吳。

原本三國格局就是不平等的,只不過是靠老一輩領導人用權謀平衡罷了,新一代領導人水平差距太大,魏國的執政者碾壓蜀漢和東吳。在這種情況下三國格局逐漸崩潰,而司馬昭弒殺魏帝這件事加劇了司馬昭對外擴張。當時魏國部分官僚非常不齒司馬氏殺魏帝,這對司馬氏是非常不利的,爲了讓禪讓計劃走上正軌,司馬昭必須要有耀眼的功績,以便洗脫自己的政治黑點,爭取更多民衆、官僚的支持。

鍾會當初不是姜維的對手 鍾會滅蜀爲什麼還能成功 第2張

公元262年,這一年司馬昭認爲蜀漢已經“師老民疲”,所以決定伐蜀,繼而吞併東吳,完成統一大業。朝臣們認爲時機未到,鄧艾也三番兩次上書阻止伐蜀,但是司馬昭篡位心切,他急需政治上的突破,此時伐蜀就算不能滅國,那起碼也能得個大勝,通過對外戰爭的勝利來緩解內部矛盾,這事不稀奇。最後司馬昭任命鍾會爲鎮西將軍,並且集結了十八萬魏軍,兵分三路南下伐蜀。得知魏國伐蜀之後姜維就上書劉禪,要求派兵駐紮在陽安關、陰平,以防不測。但是劉禪聽了黃皓的鬼話,非但沒采取姜維的建議,也沒讓羣臣知道。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重大的錯誤,日後蜀漢也敗在這個錯誤上了。

魏伐蜀之戰

第一階段:鍾會、姜維對峙劍閣

魏國的目標十分明確,西路軍鄧艾率領三萬人,直接進攻姜維(沓中);中路軍諸葛緒率領三萬多人進攻橋頭,切斷姜維的後路;東路軍鍾會親率十多萬人兵分兩路進攻漢中,並且兵鋒直至劍閣。

蜀漢後期國力不行,軍隊數量被嚴重削減,連駐守重要關隘的兵力都不足,所以姜維被迫實施了“斂兵聚谷”國防政策,放棄固守漢中,兵力主要集中在沓中。鄧艾率領西路軍進攻姜維不切實際,但是拖延姜維是沒問題的。姜維得知魏軍入境之後急忙放棄屯田漢中,帶着部隊開赴劍閣,希望能阻敵於國門之外。

但是魏國中路軍早就切斷了姜維的退路,而且因爲“斂兵聚谷”政策導致漢中地區防務空虛,魏國東路軍輕而易舉佔領漢中周圍地區,他們只留下兩萬兵力包圍漢、樂兩城,之後直奔劍閣。姜維爲了援救劍閣,故意率軍佯攻諸葛緒後方,迫使諸葛緒後退,自己趕忙越過橋頭,直奔劍閣。

這是魏滅蜀之戰的第一個階段,魏國雖然三路伐蜀,但是西路軍和中路軍沒戲了,姜維帶着兵直接奔到了劍閣,而且中途和廖化、張翼等人回合,兵力更多。魏國東路軍鍾會率領了十萬人左右、姜維兵力沒有具體數字,但是蜀漢有劍閣天險,雙方進入膠着狀態,在劍閣開始了長期對峙。

鍾會當初不是姜維的對手 鍾會滅蜀爲什麼還能成功 第3張

第二階段:鄧艾偷渡陰平

姜維回到劍閣之後會有什麼影響?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鍾會想撤退了。魏國孤軍深入,後勤壓力非常大,而且如今姜維佔據劍閣天險,魏軍短期甚至長期無法攻破。鍾會已經在商量退兵事宜了,這場戰爭要到此爲止了。這並不是鍾會無能,而是劍閣天險難以攻破。從地圖上我們能看到劍閣周圍都是山,要想伐蜀必須經過劍閣。沒有去劍閣實地考察過的人根本就體會不到劍閣的重要性,李白在《蜀道難》中就提及到了劍閣的重要性,“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你面前只有一條路,對面有一大羣劫匪卡關,你怎麼過去?如果是一個人,那可以繞道。但是鍾會十萬大軍根本無法繞道,輜重車只能走官道,如果得不到輜重補給,那十萬大軍即使繞道也不會有什麼好下場。

而且東吳援軍也正在趕來,戰爭拖下去只會演變成更壞的結果,比如:龐大的戰爭開支拖垮魏國財政、魏國十八萬大軍被東吳、蜀漢聯手擊敗、司馬昭的支持率大大下滑。如果這一系列悲劇真的出現,那你覺得鍾會還能活着嗎?在這種情況下鍾會自己認爲劍閣“不能克”,而且“糧運縣遠”,所以“將議還歸”。這一場轟轟烈烈的滅國戰即將告終,但是這個時候鄧艾跳出來了,鄧艾認爲自己可以率小股部隊從陰平出發,直接衝擊蜀漢心臟(成都),這個時候姜維肯定會率兵回援,屆時鐘會就可以猛攻劍閣,然後大破蜀軍。

鍾會當初不是姜維的對手 鍾會滅蜀爲什麼還能成功 第4張

這是典型的“圍魏救趙”之計,大部隊不能偷渡陰平,那小股部隊能偷渡吧,我直接進攻成都,他姜維敢不去援救嗎?現在回想起姜維讓劉禪防守陰平的建議,是不是就開始佩服姜維了?姜維讓劉禪駐守陰平,如果劉禪聽了,那就毫無顧慮了,姜維在劍閣完全可以跟鍾會耗個一年半載的。鍾會是長驅直入,姜維是在自家門口,雙方後勤壓力完全不是一個等級的,鍾會後勤壓力要比姜維大的多,耗下去的話一定是鍾會崩潰。所以鍾會採納了鄧艾的建議,讓鄧艾試試。

鍾會當初不是姜維的對手 鍾會滅蜀爲什麼還能成功 第5張

陰平雖然地勢險要,但也不是不能走,只不過艱難一些罷了,劉禪放棄讓人駐軍陰平,這更是上天保佑,天助鄧艾。鄧艾克服了地勢險要、糧草補給困難的問題,穿過七百里無人之境,最終抵達江油。江油關也是一個天險,“險峯壁立,直插雲天;關下江流湍急,濁浪翻卷”這是關於江油關最好的描述。鄧艾已是疲憊之師,他已經不具備攻城的能力了,完全是屬於給江油守將送人頭。但是沒想到江油守將馬邈不戰而降,白送了江油關。偷渡陰平、奪江油關,這兩件事難度係數非常高,但硬是讓鄧艾辦成了。鄧艾偷渡陰平這件事對整個戰局起了決定性作用,如果沒有這件事,蜀漢亡不了。

第三階段:鄧艾秋風掃落葉,劉禪拱手送江山

鄧艾成功之後兵鋒直指成都,當時劉禪派諸葛瞻去迎戰敵軍。這個諸葛瞻和他父親完全是天壤之別,黃崇勸他佔據險要,他猶豫不決,以至於鄧艾奪取險要。而且自己防守能力也有限,自己連一個綿竹都守不住,以至於被鄧艾攻破。鄧艾如同秋風掃落葉般擊敗蜀軍,並且兵臨成都城下。蜀漢內部關於如何面對鄧艾也產生了爭議,有些人認爲應該南遷,也有人認爲該投奔東吳,但是樵周認爲應該投降,而且大部分臣子也都認可投降這條路。

鍾會當初不是姜維的對手 鍾會滅蜀爲什麼還能成功 第6張

劉禪不比劉備,他的個人威望、執政能力很難威懾羣臣,此時朝廷爆發如此之大的爭議,而且蜀漢岌岌可危,其他建議也都不切實際。南遷到哪裏?東投東吳有什麼用?三國格局已經被打破了,魏國一統天下就是趨勢。劉禪唯一能做的就是死戰,但是劉禪爲了生存選擇了投降。很多人洗白說什麼劉禪爲了百姓,但劉禪最大可能是因爲個人。與崇禎相比,劉禪連最起碼的血性都沒了。就這樣,劉禪拱手送出了江山,蜀漢正式宣告滅亡。這個時候姜維也撤出了劍閣,鍾會一方面追擊姜維,一方面進駐涪城。姜維最後確認劉禪投降之後也投降了,不過姜維最後還搞了一個“一計殺三賢”,拉着鄧艾、鍾會陪葬了。

魏滅蜀之戰的反思和總結

1:鄧艾偷渡陰平的重要性

我個人認爲全場戰爭中鄧艾偷渡陰平的作用非常大,如果沒有鄧艾,那麼魏國也滅不了蜀漢,只能選擇撤退。但是鄧艾提出了偷渡陰平的建議,並且認真執行了這個建議,帶領部隊穿過七百里無人之境,這中間的險阻遠非我們能想象,完全可以說是“九死一生”。但是天助鄧艾,不僅讓他穿過了無人之境,而且還白送了他一個江油關。我個人認爲此次魏國滅蜀,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爲鄧艾偷渡陰平。劉禪投降具備着偶然性和必然性,因爲當時蜀漢和曹魏差距越來越大,很難再北伐。

2:蜀漢失敗的原因

首先人才不濟是一個大問題,如果諸葛瞻稍微有那麼一些軍事能力,那麼也不至於落得綿竹之敗的結局。鍾會遇見困難的時候有鄧艾分擔,但是蜀漢完全靠一個姜維死撐,而且還有一幫拖後腿的。醬油關守將、諸葛瞻就是兩個大坑,如果有兩個軍事人才取代他們,那也不至於輸得那麼慘。而且蜀漢本身國力就不如曹魏,雙方經過長期的休養生息已經形成了代差,兩者國力差距太大了。魏國能出十八萬人伐蜀,但是蜀漢連防守漢中的兵力都沒有,可見雙方的差距。姜維放棄漢中、劉禪投降這些都是原因,但是我個人認爲蜀漢國力不行、人才不濟纔是主要原因。如果蜀漢國力蒸蒸日常,那劉禪也不會投降。這個國力不行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地盤限制,蜀漢地盤本身就比魏國少;其二就是劉禪治國能力不行,而且寵信宦官更是導致朝廷腐敗的直接因素,蜀漢國力不行和劉禪有直接關係。而且人才的影響更大,江油守將投降、諸葛瞻兵敗綿竹就是最好的證明。

3:戰爭影響

此戰魏國吞併了蜀漢,統一天下、篡奪江山這些目標都提上了日程。但是姜維引發了鍾會之亂,以至於鄧艾、鍾會這兩個有實戰經驗、軍事能力凸出的將領死於叛亂,伐吳的事情也隨之耽誤。但不可否認,魏國在吞併蜀漢之後東吳的希望就已經很小了,滅亡也只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