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張飛死後劉備都做了什麼 諸葛亮是怎麼看清劉備真面目的

張飛死後劉備都做了什麼 諸葛亮是怎麼看清劉備真面目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諸葛亮看清劉備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張飛死後,諸葛亮如何看清了劉備真面目?看看劉備說了什麼?

“忠義”一直是中華民族所讚美和嚮往的美德,不忠不義之人也往往會被歷史所譴責。而《三國演義》中的“桃園三結義”一直都是後世後代所推崇的忠義的最高標準。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人本無交集,但經過結義時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也成了“一條繩上的螞蚱”。

張飛死後劉備都做了什麼 諸葛亮是怎麼看清劉備真面目的

但是人們後世所流傳的桃園三兄弟,堅不可摧的兄弟情,堅守忠義的人物形象,是真實存在的嗎?這種至高無上,難以到達的精神追求不禁讓人產生懷疑,劉備,關羽和張飛真的一輩子都未曾改變初心嗎?

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所請出山的,這個故事一直爲大家所流傳。不僅僅是諸葛亮,後世後代都被劉備三顧茅廬的真誠所打動着,更對劉備重視他與關羽張飛的兄弟情十分欣賞。但是劉備在聽到張飛死訊時究竟有什麼樣的反應,才讓諸葛亮一時心寒,看清了劉備真面目?

得民心者得天下

劉備在稱帝前的順利不無道理,因爲他那時非常得民心。

對於關羽和張飛,三人初次相遇便覺得脾性相投,甚至直接在張飛家的後院,也就是所謂的桃園,拜了兄弟,立誓要同生共死。再後來劉備擴大勢力時,關羽和張飛也是功不可沒。“桃園三結義”奠定了劉備後期發展的人才基礎。

在百姓心中,劉備是仁厚賢德的君主。《三國志》中記載過,曾經有一名刺客接到刺殺劉備的任務,但是聽說他對待百姓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就放棄了刺殺任務。雖然我們無法確定這件事的真實性有多高,但這足以看出,劉備在當時寬厚待人,深得民心。

於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請臥龍先生出山。他的真誠打動了諸葛亮,而劉備對兄弟情的重視更是讓諸葛亮爲之動容。出山後,諸葛亮爲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來寫下《出師表》,流傳至今,爲世人所稱讚欽佩。

“得民心者得天下”這一觀點最早出自孟子的“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這句話,三國時期的司馬懿,在臨死前也對司馬師和司馬昭說過。後來唐代的魏徵也以此勸告李世民,也就有了更經典的“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若是劉備一直深得民心,應該早早地就能完成統一大業,結束分裂時期,達到權利的巔峯之位。但是後來劉備的一些態度轉變使得他的民心丟失,更動搖了他的統治基礎。現在就讓我們繼續往下品談劉備的過失。

張飛死後劉備都做了什麼 諸葛亮是怎麼看清劉備真面目的 第2張

失民心者失天下

劉備稱帝后,開始有了一些變化,而他仁厚的形象也漸漸破滅。

夷陵之戰中,劉備想率領將士進行反擊,但是因爲他平時的冷血,將士竟不聽他的,所幸諸葛亮及時挽救局面,才使得對蜀國並未造成太大的傷害。被大家所熟知的長阪坡之戰,更是可以看出,劉備已經逐漸變得冷血無情,甚至可以利用孩子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劉備一系列的行爲,雖然沒讓諸葛亮徹底心寒,但到底還是讓諸葛亮對他感到失望。這種失望的情緒,真正轉變爲心寒,是在張飛死後。

張飛死後劉備都做了什麼 諸葛亮是怎麼看清劉備真面目的 第3張

張飛之死要先從關羽的死說起。關羽守荊州,卻遭到東吳的襲擊,最終丟失性命,蜀國失掉荊州這一片寶地。劉備得知消息,十分憤怒,甚至親自率軍征討孫權。在衆人的眼裏,劉備親討東吳是爲了給關羽報仇,重視他和關羽之間的兄弟情。

但細細想來,如果關羽失守的不是荊州呢。荊州是劉備經過長期的努力纔拿下的根據地,但卻在關羽駐守時被東吳攻下,劉備必然不甘心。再加之,當時蜀吳的關係僵化,正需要一個正當的理由撕毀盟約,宣佈開戰。而關羽之死恰是一個機會。

關羽死後,劉備討伐東吳,而張飛強令手下在短期內打造白衣白甲,以告慰關羽之靈,但任務量過大,短時間難以完成,引發了將士的不滿。而且由於悲痛,張飛借酒澆愁,酒後就鞭打責罰手下的將領,引起了部下的反抗情緒。將領範疆張達便趁夜晚之際,殺害了張飛。

張飛的死訊首先傳到了諸葛亮那裏,諸葛亮便傳達給劉備,但當時已是帝王的劉備得知消息,連眉頭都沒皺一下,面無表情的說了一聲:“我知道了。”那時,劉備的無情的真面目才完全顯露出來。站在一旁的諸葛亮,內心也是複雜萬千。

劉備初出茅廬,以德治人,寬厚待人,有着少年的熱血和激情,但是時過境遷,登上帝王之位的他,卻變得冷血薄情,不得民心,引起將士的反感。這其中的原因衆多,或許根本是帝王權力的誘惑。

自古帝王多薄情

在兄弟之情和帝王之業中,劉備毅然的選擇了自己稱霸中原的帝業。迷戀權力,用盡一生去追求最高權力的劉備最終被權力所毀,也沒有登上權力的高峯。自古以來,受到權力誘惑的人很多,能守住初心,堅持本心的人少之又少。

張飛死後劉備都做了什麼 諸葛亮是怎麼看清劉備真面目的 第4張

劉備在關羽死後,以此爲藉口,想要征討東吳。其實對於劉備想討伐東吳的行動,遭到了蜀國多位大臣的反對。在當時,東吳聽到劉備要立誓征伐的消息後,就派使者,送信件,想要向蜀國求和。但是劉備那時氣勢正焰,對於關羽死,失荊州一事憤恨不已,所以果斷拒絕求和。

這也就出現了後來的夷陵之戰。劉備親自率軍作戰,後來與吳軍僵持不下。這是便有大臣向劉備建議,暫時擱置戰事,等準備充分後再戰。但這時的劉備已經被征服東吳,以謀取更多的帝王權力這一誘惑所迷了眼。

在夷陵之戰時,張飛率軍,本要與劉備匯合,卻在途中遭到部下的殺害。劉備聽此消息,只說了“噫,飛死矣。”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哦,張飛死了。”這句話中絲毫看不出當年結拜兄弟時的那份真情。也讓劉備身旁的諸葛亮和衆多大臣感到心寒。

而夷陵之戰以東吳尋求魏國的幫助,打敗蜀國結束。蜀國也因此深受打擊,軍士氣勢衰弱,民心不穩,社會動盪,也就造成了蜀國最終的滅亡。而劉備終不得最高權力,未能走上帝王巔峯,鬱郁而死。

張飛死後劉備都做了什麼 諸葛亮是怎麼看清劉備真面目的 第5張

小結:

《三國演義》雖在記載三國時期的歷史,但它畢竟是一本小說。讀過《三國演義》之後,不難發現作者羅貫中對蜀國的將領尤其是劉備進行了美化,而對待魏國的曹操卻是以奸臣相稱。所以在閱讀三國相關的資料時,也不必斤斤計較,對每個人物有自己的見解便好。

將三國時期的劉備在前期的仁厚和在登上帝王之位後的無情對比,可以看出權力對古來今來的人們的誘惑之深,足以讓人迷失自我,忘記初心。丟失本心,忘記了來時的路是最可怕的,因爲你會忘記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所以保護好自己的初心,才能不斷砥礪前行。

古今往事,隨風飄過就好。有時候聊聊歷史,談談天下,也就當做一種消遣罷了。但是在聊歷史,談天下時,怎麼從古觀今,這是一門學問,也是不可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