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劉備臨死前讓諸葛亮取代劉禪 劉備到底是出於什麼墓地

劉備臨死前讓諸葛亮取代劉禪 劉備到底是出於什麼墓地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5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諸葛亮和劉禪,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劉備臨死前讓諸葛亮取代劉禪 劉備到底是出於什麼墓地

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關係一直是衆多後來者稱慕的對象。

劉備三顧茅廬,禮賢下士,被頌爲千古佳話。

君臣慶會,劉備喜不自勝地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劉備以魚水來比喻自己和諸葛亮的關係,也得到了後世無數哲人賢士的認同。

前秦皇帝苻堅遇王猛,口口聲聲稱自己就象是當年的劉備遇上了諸葛亮,時時把“如魚得水”四字掛在嘴邊。

不過,儘管苻堅如此高調秀恩愛,且王猛爲苻堅作出的貢獻也不比諸葛亮少,但有一件事,苻堅是沒法與劉備相比的。

即“舉國相托”。

這件事,非但苻堅,只恐後世歷代君主沒有誰具有如此襟懷。

劉備臨死前讓諸葛亮取代劉禪 劉備到底是出於什麼墓地 第2張

“舉國相托”之事發生在劉備兵敗猇亭之後。

蜀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八月,劉備收合離散兵丁,由陸路退駐白帝城,改魚復縣爲永安,改館驛爲永安宮。由於操勞過度,悲恨交集,體質迅速衰落,一病不起。

章武三年 (公元223年)春二月,劉備自知不久於人世,急召諸葛亮到白帝城永安宮,託付後事,史稱“白帝託孤”。

“白帝託孤”有一個細節感人肺腑: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諸葛亮到了永安宮,劉備鄭重其事地對他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是說,先生的才能十倍於曹丕,必定能夠安邦定國、成就大業,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佐的話就輔佐他,如果不可以輔佐,先生就自行其是、自己稱帝吧。”諸葛亮聽了,淚如雨下,毫不猶豫地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劉備默然,回頭下詔訓示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這段話和事情的經過,許多人都給予肯定和讚揚,將之推舉爲君臣之間肝膽相照的又一千古佳話。

《三國志》、《後漢紀》都認定劉備這些話至摯至誠,出自真情實意。

劉備臨死前讓諸葛亮取代劉禪 劉備到底是出於什麼墓地 第3張

《三國志》作者陳壽認爲:劉備此舉歷歷落落,是古往今來君臣關係中最大公無私的典範,劉備已經把整個國家和親生骨肉全都託付給了諸葛亮,可謂毫無保留、毫無私心。

但是,寫《魏氏春秋》的晉人孫盛卻認爲這是劉備的“詭僞之辭”。他說,世人有人以爲,劉備這是赤誠付國,可代表全蜀人的意志,其實不是這樣子的。如若被託孤之人是忠臣賢士,無須如此說這種虛僞的話,如若所託非人,說這種話豈不是給其留下極好的篡逆理由?所以,古代留下顧命之言,必須表示明確,詭僞之辭,絕非託孤之語。幸好劉禪闇弱,無猜險之性,諸葛亮之威略,足以威懾羣臣,免起二心,否則,恐怕就要產生君疑臣懼之局面,釁亂將生。

也在孫盛所說“詭僞之辭”的啓發下,後人對於劉備提出“君可自取”說法的真實用意作了種種猜測,總結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試探”說,劉備說此話的目的是以退爲進,試探諸葛亮的野心。一旦諸葛亮面露喜色,流露出“自取”的意向,埋伏在帳下的刀斧手馬上一擁而出,將諸葛亮亂刀砍死。這種想法,是有歷史依據的。明太祖朱元璋不就把自己認爲對孫子朱允汶有威脅的功臣屠戮得乾乾淨淨嗎?

二、“緊箍咒”說,劉備可能已經料到諸葛亮不會傻到當場流露出喜色,他所說的這番花言巧語,也不是要試探諸葛亮的真心或假意,而是設個圈套讓諸葛亮鑽,逼諸葛亮在文武大臣面前表態擁護劉禪,須知諸葛亮身爲正統儒家知識分子,平生看着名節,一旦表態,就相當於背上一個沉重的道德包袱,套上一個政治緊箍咒,只能死心塌地地爲他的劉氏子孫效力。

三、即使這個“緊箍咒”對諸葛亮形成不了約束,諸葛亮在自己死後真的篡位自立,也會因自己曾說過這番話,對自己的兒子手下留情、網開一面。即裏面暗含着這樣的意思:“我是願意把帝位讓給你的,你真的想要就要吧,只求別殺我的孩子。”而且,他劉備的這句話也將在諸葛亮的道德禁地中折磨他一輩子,讓諸葛亮永遠生活在背叛和內疚之中。

以上推測,也不能說沒有道理,但都是從後世爾虞我詐、伴君如伴虎的君臣敵對關係推出來的,可能並不符合實情。

小編是支持陳壽的觀點的,即:劉備說的“君可自取”實爲肺腑之言,誠心誠意。

劉備臨死前讓諸葛亮取代劉禪 劉備到底是出於什麼墓地 第4張

當然,如果小編說,之所以支持此觀點的最大原因是劉備這人仁義、重感情,估計會招來很多讀者的狂噴。

但小編還是要說,這還真是小編此觀點的最大原因!

大家的狂噴也容易理解,畢竟,稍讀一點歷史書的人都知道,後世帝王之家爲爭奪帝位不知出現過多少父子相殺、手足相殘的血腥場面。

誠如千古一帝唐太宗,尚且不免血濺玄武門;震爍古今的永樂大帝也是在流血漂櫓的靖難之役這登上帝位的。

劉備,怎麼會把帝位輕鬆讓給外姓人?!

其實,以後世人心來妄惴古人,並不可靠。

隨便舉個例,晉國人豫讓爲報智伯知遇之恩,以漆塗身,吞炭使啞,暗伏橋下,謀刺趙襄子,謀刺未成,伏劍自殺。韓國人聶政爲報嚴仲子一金之酬,仗劍刺殺俠累於階上,又格殺俠累侍衛數十人。因怕連累與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荌,遂以劍自毀其面,挖眼、剖腹自殺。其姊在韓市尋認弟屍,伏屍痛哭,撞死在聶政屍前。

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待豫讓、聶政以及聶政姊姊的行爲,恐怕是很難以理解的,結論也只能用“胡編”、“虛構”來定義這些人以及這些事件的性質了。

話說回來,劉備此人,有君主器量,也有俠士之風。《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其:“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中山大商人張世平、蘇雙等人因此資以千金。有仇家買兇去行刺劉備,刺客見了劉備,竟“不忍刺,語之而去”。足見劉備待人至誠,深得人心。

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事雖然史不見載,但他們早年“入則同臥,出則同坐”,形影不離,推心置腹,“恩若兄弟”,以至後來“義爲君臣,恩猶父子”,爲後人所傾慕。

劉備臨死前讓諸葛亮取代劉禪 劉備到底是出於什麼墓地 第5張

可是,近來有陰謀論者說,關羽之死,其實劉備擔心其尾大不掉,和諸葛亮合謀整死的。

說這話的人,分明是譁衆取寵,追求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效果,他也不想想,即使劉備是要想整死關羽,也不必讓偌大荊州作爲陪葬品啊。

《三國演義》寫關公敗走麥城,被孫權斬殺,餘恨難消,三魂七魄飄飄蕩蕩,向劉備報夢。劉備問:“賢弟別來無恙!夜深至此,必有大故。吾與汝情同骨肉,因何迴避?”關公泣告曰:“願兄起兵,以雪弟恨!”劉備夢醒,去找諸葛亮解夢,恰巧許靖正和諸葛亮談論荊州變故,許靖說:“某適聞外人傳說,東吳呂蒙已襲荊州,關公已遇害!故特來密報軍師。”諸葛亮泫然嘆道:“吾夜觀天象,見將星落於荊楚之地,已知雲長必然被禍,但恐王上憂慮,故未敢言。”劉備聽聞,頓足垂淚,說:“孤與雲長,誓同生死;彼若有失,孤豈能獨生耶!”而等馬良、伊籍回報實情,劉備痛呼:“雲長有失,孤斷不獨生!孤來日自提一軍去救雲長!”一面差人赴閬中報知張飛,一面差人會集人馬。未及天明,一連數次,報說關公夜走臨沮,爲吳將所獲,義不屈節,父子歸神。劉備終於支撐不住,大叫一聲,昏絕於地。

劉備臨死前讓諸葛亮取代劉禪 劉備到底是出於什麼墓地 第6張

這段書爲何寫得這麼感人?

因爲這是有史實依據的。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

看,陳壽就認爲劉備發起夷陵之戰的主要原因是要報關公之仇。

當然,還是有人認爲,所謂報關公之仇只是藉口,真正目的還是要收復荊州。在這些人看來,情義是很輕的,政治纔是重要的。

如果單談政治而不談感情,我覺得劉備多數會聽從諸葛亮之勸,剋制個人情緒,做忍者神龜,咬碎牙齒和血吞,冷靜審時度世,接受魏吳蜀三國中蜀國最弱的事實,繼續走聯吳抗魏的路線。

但劉備根本聽不進,一意孤行,以傾國之力,向東伐吳。

可以說,劉備已經喪失掉理智了。

劉備臨死前讓諸葛亮取代劉禪 劉備到底是出於什麼墓地 第7張

也可以看出,對劉備這個政治大人物而言,在這個時期,他的感情因素已經壓倒了政治因素。

這也從另一方面反證出他在安排後事時對諸葛亮提出的“君可自取”是真誠實意——怪我被悲傷和憤怒給衝昏了頭腦,沒有聽從您的勸告,落到了今日的地步,國將不國,邦將不邦,成了個爛攤子,我兒子要真不行,就由您上吧。

話說回來,人都是自私的,劉備也並非愛諸葛亮勝過愛自己的兒子。

劉備原先也一直是想由兒子來接自己的班的,你看他煞費苦心地讓劉禪的岳父張飛兼任行政官職司隸校尉,另外也把法正、孟達、黃權、吳壹、吳班、魏延等等一大批可靠的能臣武將恰到好處地安置到合適的位置,目的就是替兒子鋪路,讓這些人爲兒子保駕護航。

可是,法正早逝、關羽遇害、孟達投降、劉封被殺……一下子就打亂了所有的佈局。

接着,夷陵之戰前張飛突然遇難,夷陵之戰中吳班雖然沒有戰死,但劉備的嫡系損失殆盡,張南、馮習戰死,馬良遇害,其中最被寄予厚望的黃權又投降了曹魏。聲望和資歷甚高的司徒許靖、尚書令劉巴,以及驃騎將軍涼州牧馬超和安漢將軍糜竺卻已相繼去世。

無論是現實上的還是心理上的防線,劉備都已瀕臨崩潰。

劉備臨死前讓諸葛亮取代劉禪 劉備到底是出於什麼墓地 第8張

而當他剛退到白帝城時,成都附近又爆發了漢嘉郡太守黃元叛亂事件,極大地震撼住了他的內心。

一句話,內外交困。

於是,劉備寧願呆在白帝城也不願意回成都。

劉備一生所遇大風浪不知凡幾,如果他還年輕,當然會東山復出,重現雄風。

但是,他已是六旬老人,憂憤成疾,身體每況愈下,力不從心,能做的就是慎重考慮後事了。

劉備對諸葛亮有三顧之情、手足之義,而且,在張飛、關羽、馬超、法正等人均已故去的情況下,諸葛亮當然是託孤的不二人選。

劉備臨死前讓諸葛亮取代劉禪 劉備到底是出於什麼墓地 第9張

在章武二年(公元222年)秋到章武三年 (公元223年)春長達幾個月的時間裏,劉備必定經過無數番苦苦思考和苦苦掙扎,努力說服自己,只有將蜀漢大業交給諸葛亮纔是最可靠的。

對於自己兒子阿斗的斤兩,劉備是心知肚明的。

如果蜀漢國力正處蒸蒸日上,阿斗做個守成的太平天子還可以,但經過自己這番昏頭昏腦的一番瞎折騰,說是個爛攤子還是輕的,簡直就是個燙手山芋,一旦由阿斗接手,說不定是惹火燒身。

而且,就劉備自身的經歷來說,他也不是沒見過這種“舉國相托”的事。

徐州太守陶謙,在曹操兵臨城下的危急之際,三讓徐州,要把徐州交負給自己管理。

陶謙當時說話的語境恰恰就是劉備這時的語境,陶謙說,他自己年邁,兩個兒子又不成器,難堪重任,“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只有由劉備來管理徐州,他一家上下才能保全,徐州百姓纔可脫禍。

劉備臨死前讓諸葛亮取代劉禪 劉備到底是出於什麼墓地 第10張

如果說陶謙讓徐州不成功,後世那些喜歡疑神疑鬼的人一定認爲陶謙所說是“詭僞之辭”、虛僞之語,目的是試探,是以退爲進。

劉備臨死前讓諸葛亮取代劉禪 劉備到底是出於什麼墓地 第11張

可是,陶謙在死前出讓徐州成功了!

至於劉備受了徐州太守的大印,後又被呂布驅逐,那是後事了。

除了陶謙讓徐州之事,還有劉表讓荊州之事。

《三國志 先主傳》中裴松之的註記:魏書曰:表病篤,託國於備,顧謂曰:“我兒不才,而諸將並零落,我死之後,卿便攝荊州。”……

由於劉表讓荊州沒成功,所以裴松之就斷言:“臣以爲表夫妻素愛琮,舍適立庶,情計久定,無緣臨終舉荊州以授備,此亦不然之言。”

劉表是個耳根子很軟的人,受不了老婆的枕頭風,就算他有意讓荊州給劉備,也必定經不起老婆舌根子的嘮叨。

最終,荊州由劉表的小兒子劉琮接管,劉琮乃是羔羊一樣的人物,哪經得起曹操的驚嚇?曹操一來,荊襄八郡就丟了四郡,另外四郡被他當作投降的見面禮獻給了曹操。

鑑於劉琮的前車之鑑,劉備也不願自己的兒子劉禪落到劉琮的下場,更不願自己打拼了大半生得來的蜀漢基業化爲烏有。

劉備臨死前讓諸葛亮取代劉禪 劉備到底是出於什麼墓地 第12張

實際上,這時蜀漢所面臨的困境,並不比當日的徐州、荊州好多少。

所以,如果由難堪大任的劉禪接管蜀漢政權,恐怕是禍不是福。

劉備之所以看好諸葛亮,除了諸葛亮是自己的“魚水之交”、是蜀漢集團人才凋零局面下僅存碩果之外,也經過反覆思考,認定諸葛亮是能解救蜀漢當前的困境、幫助自己實現恢復漢室願望的最佳人選。

劉備臨死前讓諸葛亮取代劉禪 劉備到底是出於什麼墓地 第13張

想想看,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就已明確提出:跨有荊、益兩州,西和諸戎,南撫夷越,東結孫吳,北伐曹操,這樣才能興復漢室。這其中,孫劉結聯,纔是成功的關鍵。劉琮投降曹操之時,劉備被曹操追殺得幾乎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是諸葛亮挺身而出,單舟赴江東,力勸孫權聯合劉備抗曹,最後纔有了後來的赤壁大戰,才慢慢建有了這點基業。雖說自己貿然和東吳開戰,聯盟破裂,但若託國給諸葛亮,其必能與東吳重歸於好,維持三足鼎立局面,徐圖後計。

所以說,劉備託國相付給諸葛亮,是真心實意的。

陳壽說劉備“弘毅寬厚,知人待士”。

劉備臨死前讓諸葛亮取代劉禪 劉備到底是出於什麼墓地 第14張

的確,劉備對諸葛亮推心置腹,有着深厚的感情,並不存在什麼揣度猜測,犯不着用如此下作的手段試探諸葛亮野心的有無,也犯不着用如此下作的手段去套現諸葛亮對自己兒子忠誠。

一句話,如果劉備真的懷疑諸葛亮是個居心叵測的小人,會在自己死後篡位奪權,會對自己的兒子下毒手,會毀壞他興復漢室的基業,何不乾脆把諸葛亮殺了?

事實證明,劉備看人的眼光還是很準的。諸葛亮爲了踐行劉備生前漢復漢室的大業,秋風五丈原,鐵馬大散關,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