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代犯人再被流放的時候 古人爲何不直接選擇跑路

古代犯人再被流放的時候 古人爲何不直接選擇跑路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古代犯人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看一看。古代被判流放的人,爲何多數都不願逃亡呢?

流放,也就是把罪犯放逐到偏遠地區的一種刑罰。早在上古時期,共工就因爲戰敗被堯帝流放到了幽陵(今北京一帶)。可見,我國其實可以算作是流放的發明國。後來歐洲對待犯了罪的王族也都是採取了流放這一策略,比如著名的法蘭西皇帝拿破崙。

古代犯人再被流放的時候 古人爲何不直接選擇跑路

流放不剝奪人的生命,到了目的地後也不限制犯人的自由,特別是古代的流放地貴州、兩廣、四川,在現在看來那都是旅遊勝地,貌似看起來還不錯。

但實際上,流放在古代是僅次於死刑的刑罰。

這是因爲古代的生產力有限,除了傳統的中原地區,王朝的四邊區域都是欠發達地區,物質、醫療、居住條件都不符合,像元代流放就故意將北方人流放到南方,南方人流放到北方,就是爲了增加罪犯對氣候的不適應。

此外,古人的鄉土觀念濃厚,即使是像張廷玉這樣已經官居清代首席軍機大臣的人,年老了也是寧願開罪乾隆,也要一心回到安徽老家,爲的就是葉落歸根。

所以,流放對於古人來說,無論是精神上還是身體上,都是一種殘酷折磨,這種折磨遠比打幾下板子、關牢裏幾年難受的多。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流放這麼痛苦,那爲什麼古人被判了流放之後,寧可死在流放地,也很少有人會選擇逃亡呢?

古代犯人再被流放的時候 古人爲何不直接選擇跑路 第2張

首先我們要了解的是,流放分兩種情況,一種是犯了死罪但被免死的,這種人即使到了流放地也是跑不掉的。《宋史》就記載道:“犯死罪獲貸者,多配隸登州沙門島及通州海島,皆有屯兵使者領護”,除了被看管,臉上還會被刺字。

另外一種則是罪名較輕的,他們在流放時會有專人押送,但到了流放地後,基本處於自生自滅狀態,即使有當地官吏看管,管理也是很鬆的,畢竟流放犯那麼多,不能24小時盯着你。

古代犯人再被流放的時候 古人爲何不直接選擇跑路 第3張

那麼爲什麼這類人也不選擇逃走呢?其實原因無非下面這3個。

1、不划算。流放雖然九死一生,但還有希望等到特赦或者大赦。比如宋代的蘇軾,在被流放到海南儋州後不久,就被宋徽宗特赦,調爲廉州安置,後來又趕上宋徽宗大赦天下,官復朝奉郎。

所以,無論是普通人還是因黨爭失利被貶的朝廷大員,他們一旦選擇逃亡,就意味着罪加一等,即使等到了大赦,也不在被赦免之列了,只能一輩子亡命天涯。相比之下,安心服役或許還有一線與家人團聚的生機,畢竟古代的大赦還是很頻繁的,新皇帝登基、太子降生或者某地發生自然災害等等,都會大赦。比如宋徽宗在位26年居然大赦了26次,平均每年一次。

2、怕連累家人。古代常常聚族而居,一大家子常常住在臨近地區,如果被流放者逃亡,那麼流放地的勞役官在發現後,會及時上報,朝廷抓不到你,就會對付你的家人,這也是很多流放犯最忌憚的地方。

古代犯人再被流放的時候 古人爲何不直接選擇跑路 第4張

3、死亡率高。古代交通不便,流放地更是崇山峻嶺,煙瘴遍地,選擇逃亡無非兩個地方,一個是嘯聚山林,一個就是逃亡塞外他國,但這兩個選擇難度都很大,單打獨鬥死亡率很高。

像明代就是把流放犯安置到各地衛所服軍役,就算你想逃走,兩條腿也是跑不過衛所官兵的戰馬的。而清代做法更狠,流放犯往往被劃給當地的八旗爲奴,這樣一旦罪犯逃亡,都不用等朝廷追捕,當地八旗自然會全力去抓你,畢竟對他們而言,流放犯就是他們的免費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