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張郃在諸葛亮心裏留下了陰影,爲何卻蹊蹺的死在箭下?

張郃在諸葛亮心裏留下了陰影,爲何卻蹊蹺的死在箭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張郃是諸葛亮忌憚的敵手,爲何蹊蹺戰死沙場,司馬懿是幕後推手嗎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張郃是五子良將中活得最年長的一個。正是因爲他的長壽,使得他在諸葛亮時代,成爲了曹魏的頂樑柱。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與曹魏方交手的將領裏,是最難對付的將領。在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時,正是張郃率領曹魏的中央機動軍團,千里赴援,解救了隴西。在街亭之戰中,張郃輕鬆的擊敗了諸葛亮看重的馬謖,使得諸葛亮被迫放棄北伐,撤回了漢中。

張郃在諸葛亮心裏留下了陰影,爲何卻蹊蹺的死在箭下?

在以後的很長時間裏,張郃在諸葛亮心裏留下的陰影久久不散。以至於魏延要求獨立行動時,諸葛亮認爲魏延不是張郃的對手,約束魏延,使他不能自由行動。這使得魏延認爲諸葛亮膽怯,在心裏十分不滿。不過,就是這樣一位諸葛亮忌憚的將領,最後卻蹊蹺的死在了諸葛亮的箭下。那麼,這中間是否有着某種不爲人知的祕密呢?

一、張郃之死。

張郃是死於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之時。從諸葛亮的這一次北伐起,他的主要對手換成了司馬懿。這是因爲曹真病重,魏明帝決定讓司馬懿代替曹真,都督雍涼兩州的軍事。從此,司馬懿就開始統帥關隴軍團,有了自己的軍權。

不過,司馬懿掌握了都督雍涼軍事的權力,可是要切實掌控關隴軍團卻頗費了很大的周折。這是因爲,在關隴軍中有張郃這位對曹魏忠心耿耿的名將。司馬懿一接管軍權,就和張郃接連發生了衝突,直到張郃戰死。

司馬懿抵抗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過程,大致是這樣的:諸葛亮在發動第四次北伐時,最初的目標是祁山。司馬懿在到達關中後,決定親自率領主力去救援祁山。諸葛亮在得知司馬懿來救援祁山的情報後,從其他道路避開司馬懿的主力,分兵攻打。在擊敗郭淮、費曜之後,佔領了上邽。

司馬懿在得知諸葛亮的動向後,又回師上邽。在得知上邽有失後,便堅守上邽東山。諸葛亮攻打司馬懿,司馬懿堅守不出。於是諸葛亮收割上邽的麥子南行。司馬懿率軍追擊,到達西城。這時諸葛亮再次回師要與司馬懿交手,司馬懿再次登山築營固守。可是,司馬懿的手下卻不答應。

最後司馬懿只得聽從大家的要求,率領軍隊攻打諸葛亮。張郃率領一支軍隊攻打王平的營壘,司馬懿率領軍隊攻打諸葛亮的大營。結果諸葛亮被打得大敗,張郃因爲攻不下王平的營壘也只得撤退。自此之後,司馬懿堅守不出,諸葛亮最終糧盡,只得撤退。

張郃在諸葛亮心裏留下了陰影,爲何卻蹊蹺的死在箭下? 第2張

司馬懿在得知諸葛亮撤退的時候,派張去追擊諸葛亮。結果在張郃率領萬騎追蜀軍到木門山的時候,中了諸葛亮的埋伏。在戰鬥中,蜀軍萬弩齊發,張郃的右膝中箭而亡。

二、張郃與司馬懿在戰術上的分歧。

張郃在戰鬥中陣亡是歷史上記載很確鑿的事情,他的死也令當時的魏明帝震驚。魏明帝嘆息道,“蜀未平而死,將若之何?”可是,我們如果從張郃的死亡的經過來看,就感到張郃的死未必有那麼簡單。

我們看司馬懿和張郃在這一次與諸葛亮的對抗中的表現,就感到有很多矛盾的地方。張郃幾乎在所有的地方都在和司馬懿唱反調,使得司馬懿的軍事行動舉步維艱。

在司馬懿率軍救援祁山的時候,張郃提出諸葛亮攻打祁山的軍隊只是蜀軍主力的一部分,還有一部分主力在漢中待命。於是張郃建議,司馬懿將軍隊分爲前後兩軍,留一部分軍隊在後方,監視漢中的敵人,也好與前軍照應。

司馬懿沒有聽取張郃的建議。我們可以看到,張郃的這個建議是根本沒有道理的。諸葛亮處於謹慎的原因,每一次出兵,都要留下一部分主力在後方,這一次留下兵力在漢中也是平時的慣例。而諸葛亮兵出祁山,他和蜀漢的主要將領魏延、王平、高翔、吳班等都隨同出兵,怎麼可能會在漢中方面有什麼計謀。

況且,戰況和司馬懿預料的差不多。司馬懿率領全軍和諸葛亮交戰還打了敗仗,他再分兵兩部分,那不是敗得更慘了嗎?張郃和諸葛亮交手多年,居然會提出這種建議,實在讓人感覺可疑。

接下來就更是蹊蹺。司馬懿在損失了的麥子後,堅守不出。諸葛亮無奈之下,只得率軍南移。司馬懿也隨着拔營,在後面尾隨諸葛亮,企圖見機行事。這個時候張郃勸諫司馬懿,說我們的策略應該是在這裏堅守此地,以持久戰拖住諸葛亮。諸葛亮糧食少,堅持不了多長時間,很快就會撤走,這樣我們就能夠不戰而勝。這一次,司馬懿又沒有聽從張郃的建議。

司馬懿追上諸葛亮後,在西城司馬懿面對諸葛亮的軍隊,再次選擇建立營壘,堅守不出。按理說,這時司馬懿是採取了張郃的建議,以持久戰對抗諸葛亮的時候,張郃又再次變卦了。他和全營的將領,一起要求司馬懿出戰。最終無奈的司馬懿只得出戰,打了他平生最大的敗仗。這一次,張郃再次自相矛盾,先是不同意和諸葛亮發生衝突,要以持久戰拖垮諸葛亮,耗盡諸葛亮的糧食。後來又要求出戰,和諸葛亮進行決戰。這次司馬懿聽從了張郃出戰的建議,遭到了慘敗。

張郃在諸葛亮心裏留下了陰影,爲何卻蹊蹺的死在箭下? 第3張

最後一次司馬懿和張郃的衝突,是在諸葛亮撤退的時候。這一次司馬懿要求張郃追擊,張郃則說兵法雲“歸師勿追”,不同意追擊。司馬懿認爲,諸葛亮糧盡退兵,追擊會取得很大的戰果,所以讓張郃追擊。結果張郃在追擊中,中了諸葛亮的埋伏,中箭身亡。

我們看張郃就是臨死,也還是與司馬懿的意見不一致。司馬懿讓張郃追擊諸葛亮無可厚非。這是因爲諸葛亮是糧盡而退,軍心難以長久維繫平衡。如果被曹魏拖住,很可能會凶多吉少。這種戰機是司馬懿好不容易等到的。

張郃當然也知道戰機難得,可是他公然放棄這種戰機,實在難以解釋他的動機。再加上張郃本來就懷疑諸葛亮有施展計謀的可能,還是中了諸葛亮的埋伏,這就更讓人對張郃的行動感到難以理解。正是這些難以理解的情況,讓後人對張郃的真正死因感到了懷疑。

三、張郃真正的死因。

於是,有人提出了張郃是被司馬懿逼上了絕路,借諸葛亮之手殺死的。如果從上述的情況來看,我們會感到,這種說法是有着一定的道理的。

我們看張對司馬懿的態度,就會感到,張郃對司馬懿是有着一種敵意的。其實,司馬懿在這次戰役中的指揮,中規中矩,沒有太大的錯失。他採取的就是緊緊盯住諸葛亮,讓他無法擺脫自己的控制。針對諸葛亮糧草緊缺的弱點,堅守不戰,等到諸葛亮糧盡撤軍的時候,再進行追擊。如果按照司馬懿的作戰方針來實施作戰,諸葛亮將是極爲困難的。

可是,在司馬懿指揮的這場戰役中,遇到的最大的阻力不是諸葛亮,反而是自己的部下,尤其是張郃。張郃對司馬懿的指揮就是一個不配合。他對司馬懿的建議,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擡槓,張郃的表現就是一個槓精。司馬懿說什麼,他就反對什麼。甚至不惜出爾反爾,自己反對自己的話。一方面要堅守持久,一方面又和衆將逼司馬懿出戰,結果造成了司馬懿的西城慘敗。事實證明,司馬懿只要接受張郃的建議,就肯定打敗仗。

可是,張與司馬懿到底有什麼樣的矛盾,致使張郃對司馬懿如此牴觸呢?其實,這還是由於曹操當年對司馬懿的評價造成的。曹操對司馬懿一直不放心,在臨死前還告誡曹丕,要小心提防司馬懿。而張郃作爲曹操的心腹愛將,自然也知道曹操對司馬懿的評價,因此天生對司馬懿有着戒心。

張郃在諸葛亮心裏留下了陰影,爲何卻蹊蹺的死在箭下? 第4張

在司馬懿接替曹真的職務時,就有人對司馬懿的任命進行了干擾。他們向魏明帝建議,說諸葛亮不足懼,因爲他的軍隊沒有重,缺乏糧食,只要將上邽的麥子割盡,諸葛亮得不到糧食自然就退走了。魏明帝沒有采納這些人的意見,堅持任命了司馬懿。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人的意見和張郃的意見如出一轍,可以想見,這些人和張一樣,都不願意讓司馬懿掌握軍權。於是,張郃就在戰役中,反覆給司馬懿增加困擾,好讓他知難而退。這種情況,老奸巨猾的司馬懿自然看得清清楚楚。

司馬懿在蟄伏很長的時間後,歷經曹操、曹丕兩代君主,這才終於初次掌握軍權。對於有野心的他,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司馬懿爲了將來打算,也必須要掌握關隴軍團這個重要的軍事集團。要掌握關隴軍團,就必須收服軍中最關鍵的人物張郃。如果真的收服不了張郃,那麼就只有除掉他。

因此,在戰役中,張郃逼得司馬懿出戰,慘敗於諸葛亮。在諸葛亮撤退的時候,司馬懿也依葫蘆畫瓢,逼着張郃追擊諸葛亮,使得張郃中了諸葛亮的埋伏而戰死。不過,司馬懿可能也沒有料到張郃會在這次追擊中戰死,這只是他收服張郃的第一步。不過這樣也好,讓司馬懿省了很多的手腳。

在張死後,司馬懿對關隴軍團進行了清洗,培植自己的勢力,最終掌握了關隴軍團。在以後的歲月中,關隴軍團給予了司馬懿很多的幫助。雖然經過曹爽時代,司馬懿離開了關隴軍團,可他的影響依然存在。其他人統領關隴軍團,部下軍紀散漫,根本就不聽從指揮。等到司馬昭統領關隴軍團,馬上軍紀井然。從此我們可以對司馬氏對關隴軍團的影響可見一斑。這一切,都起源於司馬懿對關隴軍團的管控。

結語:

我們從歷史記載來看,張郃的死可以說是咎由自取。他是死在與司馬懿對軍權的爭奪中。作爲曹魏的忠心耿耿的忠臣,他受曹操的影響,對司馬懿有着天生的戒心。爲了曹魏的江山,他不放心將軍權交到司馬懿的手中。

司馬懿也看出張的態度,他當然對張郃的建議不予以採納。在覺察出張郃的用心後,司馬懿爲了控制關隴軍團,就必須收服張郃才行。逼張出戰追擊諸葛亮,就是收服張郃的開始。但是,司馬懿也沒有料到,張郃竟然會中了諸葛亮的埋伏而死。這使得司馬懿免去了一個心腹大患,司馬懿也因此開始了控制關隴軍團的行動,最終讓關隴軍團成爲將來篡位的最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