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典故:伯仁是誰?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典故:伯仁是誰?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晉時候王氏是一個豪門大族,王導的一個親兄弟叫王敦,時任江州牧,兼荊州刺史。在祖逖死後,王敦自恃文韜武略無人能敵,很不買朝庭的賬,不僅對中央的命令置若罔聞,而且偶爾還直接跟中央對着幹。此時晉元帝寵信劉槐刁協兩個人,對這兩個人言聽計從。王敦自認爲水平高過劉槐刁協,卻偏不重用,大爲惱火,於是起兵造反,兩萬精兵,從武漢直撲南京,晉朝中央大驚。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典故:伯仁是誰?

此時劉槐向晉元帝建議,將在南京的王氏家族成員一律殺光。晉元帝不知如何考慮的,並未立即同意。即便如此,王導聽了,也大爲驚恐。於是王導帶着有官職的宗族子弟二十幾個人,親自到晉元帝前哭訴,說家門不幸,出了王敦這個叛臣逆子,但是我們一心爲公,絕對忠於陛下。不僅如此,此後每天,王導都帶着這二十幾個人,到皇宮門口站着,以示清白,沒有通敵。

這時,恰好遇見正要進宮的周顗,王導便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樣叫住他說:"伯仁(周顗的字),我們家這幾百口性命就全靠你了!"但周顗卻好像聽不到那樣直入宮中。但入宮後則向皇帝司馬睿表示王導忠誠,懇切地要求司馬睿不要誅殺王導,司馬睿聽從。後周顗在內飲酒至醉,出來時王導又叫喚周顗,但周顗又不理他,更說:"今年殺諸賊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王導見周伯仁如此表現,懷疑周伯仁向晉元帝說了自己的壞話。於是心裏暗恨周伯仁。回府後周顗又再次上表營救王導,言辭甚切。

周顗伯仁

王敦率領二萬精兵打得劉槐幾萬大軍一敗塗地,很快就佔了南京外城。晉元帝一看不好,一邊連忙打發劉槐刁協逃跑,一邊又忙着對王敦封官許願。王敦如願以償做了大官。後來王敦問王導周顗是否應當三司,王導不答;再問王導周顗應否任尚書令和僕射,王導又不答;最後王敦說若兩者皆否,就是要殺了他,王導也不答。就是這三次不答,王敦直接將周顗殺害。

叛亂平定後,王導重新掌權,在中書省瀏覽官中以前的文件,無意間發現周顗申救自己的奏章。他這才知道,那天周顗進宮見皇帝,細述王導的忠君愛國,認爲決不可錯殺忠良,直到皇帝聽從他的建議。王導拿着奏章痛哭流涕,說了一句千古名言:"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這句話古今已經廣爲流傳,意指承認犯了"無心之過",而由此心中帶有歉疚。它表現了中國古代君子有道德自責、承擔責任的勇氣,不惜爲此一生將背上沉重的內疚包袱。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悶騷的人都沒有好下場。連雷鋒都知道,做了好事要寫在日記本里~

伯仁是誰?

周顗(yǐ)(269年—322年),字伯仁。汝南安成(今河南省汝南縣)人。兩晉時期名士、大臣,西晉安東將軍周浚之子。曾任荊州刺史,官至尚書左僕射。敢進忠言而被朝廷重用,天性寬厚仁愛遂被敬重,王敦之亂時被王敦殺害,終年54歲。後追贈左光祿大夫、儀同三司,諡號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