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張飛這樣一位叱吒風雲的大將,爲何最後沒能戰死沙場?

張飛這樣一位叱吒風雲的大將,爲何最後沒能戰死沙場?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7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張飛之死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要是歷數三國期間死得窩囊的將領,張飛肯定是其中的一員。張飛身爲劉備手下的大將,聲望稍微次於關羽,深受劉備的信任和重用。可是就是這樣一位叱吒風雲的大將,最後沒有能夠戰死沙場。他甚至也沒有能夠得到善終,而是死在了自己的部下之手,這實在是夠窩囊了。那麼,張飛爲何會遭到這種下場呢?

張飛這樣一位叱吒風雲的大將,爲何最後沒能戰死沙場?

一、歷史上的張飛之死。

早在徐州的時候,劉備出兵時就把徐州交給張飛鎮守。雖然徐州被呂布襲擊奪走,我們從這裏也能看到劉備對張飛的信任,也能夠看到張飛並非是演義中所描寫的那樣,是一介魯莽武夫。

在戰場上,張飛也是武力超羣的將領。他最出名的一戰就是在長阪坡,當時的張飛率領二十名騎兵爲劉備斷後。張飛挺身而出,拆斷橋樑,站在河岸上,瞪着眼睛橫着長矛對曹操的追兵說,我就是張翼德,可以來和我決一死戰。曹軍的追兵沒有人膽敢上前。這樣,劉備才逃脫一劫。因爲張飛在戰場上的表現,其他勢力的人都把他和關羽相提並論,說他們是熊虎之將,萬人之敵。

如果用歷史上的評價就是咎由自取。在《三國志》中說張飛遇難的原因是,“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其實張飛的這個毛病劉備也早就看出來了。劉備也勸告過張飛,說他“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撻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可是張飛依然我行我素,並沒有聽從劉備的勸告。

後來果不其然,在劉備準備討伐東吳之前,張飛的部下張達、範強殺了張飛,並且拿着張飛的首級,順流而下去投奔孫權了。劉備在得知張飛的部下都督有表章上奏自己,就嘆了一口氣說,“噫,飛死矣。”可見,劉備對張飛的下場也是早有心理準備。

張飛這樣一位叱吒風雲的大將,爲何最後沒能戰死沙場? 第2張

二、《三國演義》中的張飛之死。

在《三國演義》中,把這些史書中的記載形象化了。作者在書中,先是寫了張飛對關羽的思念,接着又寫了他爲了排解憂愁,喝酒使性,鞭撻士卒,甚至多有打死的。在決定出兵的時候,他讓軍中三日內製辦白旗白甲。但是他的帳下的末將張達、範疆說難以辦到,請求寬限的時候,遭到了張飛的毒打,然後讓他們必須來日製辦完畢,否則斬首。張達、範疆無奈,在計議之後,決定殺了張飛投奔東吳。於是當天晚上,張達、範疆進入張飛的營帳,趁着張飛喝醉酒熟睡之機,刺殺了張飛,並割下首級,順流而下逃往東吳。

《三國演義》終究是一部小說,裏面的很多情節來自於作者的杜撰。但是,作者最出色的地方就是,他把所有的情節都寫得合情合理,讓大家感到現實是可能會發生這些情況的。僅僅從這段張飛之死的章節,就有很多地方耐人尋味。

首先是張飛讓制辦白衣白甲這件事,他讓大家三天內完成,這個時限是不是經過了自己的思考。如果大家辦不到,張飛的將令又有什麼用呢?因此說,張飛雖然在演義中是個粗人的形象,但是他作爲一軍的統帥,做事是不會意氣用事的。因此說,三天內是應該能夠制辦齊白衣白甲的。

其次,如果張飛下的制辦白衣白甲的任務完不成,那麼爲何大家都不向張飛報告,反倒是張飛帳下等級最低的張達、範疆來向張飛報告,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這種情況只能說明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其他將領都能完成張飛的命令,只有張達、範疆辦不到。另一種可能是,張達、範疆兩人認爲自己向張飛進言可以有效果,因此才越衆而出,爲大家仗義執言。

如果從這兩個可能性進行探討,我們就能夠看到張達、範疆的真面目了,這兩人是張飛寵信的兩個小人。這兩人是應該屬於劉備所說的健兒,他們膽敢刺殺張飛,說明這兩人是有勇力的人。但是這兩人除此之外,總的能力並不高,因此在張飛的帳下等級最低。不過雖然如此,張飛依然對他們信任有加。這從他們敢於越衆報告,還有能夠隨意出入張飛營帳看出來的。這是因爲張飛對他們衝鋒陷陣的能力還是欣賞的。

結果在這次制辦白衣白甲的事情上,兩人的真實能力就暴露了出來。別人都能夠辦得到的事,就僅僅他們兩人辦不到。這兩人經過一天的奔波,也無法按照張飛的時限完成任務。這中間就又暴露了一個問題,爲什麼沒有人幫助他們?其他人都能完成任務,爲什麼大家對他們都不幫一把。從這裏,我們就能夠想到這兩人平日裏依仗張飛的勢力,飛揚跋扈的樣子。在他們遇到難題的時候,大家看笑話還來不及,誰會理睬他們。

張飛這樣一位叱吒風雲的大將,爲何最後沒能戰死沙場? 第3張

在他們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才當衆向張飛請求寬限。但是張飛就算是再是個粗人,也能夠看出這中間的道道。張達、範疆當衆請求寬限,還有討好大家,爲民請命的意味在其中。可是他們遇上了張飛這種暴躁成性的上司,不但沒有答應他們的請求,還給了他們一頓暴打,還威脅要殺他們的頭。

至此,張達範疆就被逼進了絕境。制辦白衣白甲,他們知道自己沒有那個本事。請大家幫忙,平日裏人緣太壞,也沒有人會幫他們。最後,像所有的小人一樣,他們把仇恨集中到了提拔重用他們的上司張飛的身上。於是,他們利用自己能夠隨意進出張飛營帳的特權,刺殺了張飛。而且他們還想在東吳得到好處,攜帶着張飛的首級逃往東吳。

三、張飛之死給我們的教益。

無論是歷史上還是《三國演義》裏,對張飛的死因都很肯定,就是因爲他對自己的部下不體恤,結果遭到了部下的報復而被殺。可是這件事如果仔細品味一下,還是讓人感到耐人尋味的。那就是張飛的死,究竟背後包含着哪些讓人應該汲取的教訓呢?

首先,張飛之死是可以避免的。

大家對張飛的死感到惋惜,那是因爲他的死實在是出人意料。他是在絕不可能被殺的地方,被絕不可能的人所殺。他是死在自己的大軍之中,死在自己的營帳之中。而兇手是他手下的將領,是能夠自由進出他的營帳的親信。這實在是讓人感到匪夷所思。

如果張飛聽從了劉備的勸告,如果張飛向關羽學習,改正自己身上的缺點,如果張飛不去飲酒誤事,如果張飛對自己的軍隊管理嚴格,不允許有人違反軍紀進入自己的營帳,那麼張飛的悲劇就不會上演。可是,這一悲劇終究發生了。因此,張飛的死,各個方面都是有責任的。

其次,作爲領導,不能感情用事。

劉備對張飛的缺點十分清楚,可是他對張飛約束不嚴,造成了張飛的悲劇。而張飛對自己的部下毫不體恤,任意鞭撻懲罰,更是他取禍的根源。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作爲領導的爲官之道。

張飛這樣一位叱吒風雲的大將,爲何最後沒能戰死沙場? 第4張

劉備與張飛和關羽在事業初創的時候,就寢則同牀,恩若兄弟。他對張飛的感情很深,愛護有加。在劉備的事業中,張飛出了大力。在劉備對下屬賞賜的時候,張飛的賞賜都是和關羽、諸葛亮等人都是頭等的。可是,這些愛護並不是真正的愛護。

劉備已經知道張飛的毛病,可是隻是對張飛規勸就了事,而不是想辦法去讓張飛改掉它。即便是對張飛的規勸沒有效果,劉備也應該想辦法來對張飛進行約束。這樣在表面上看,就算是對張飛有些不公,也比讓他喪失了性命好。劉備對張飛的態度,證明了那句話,寬是害,嚴是愛。

而張飛對於手下,他的態度則是和劉備對他完全不同的。張飛對手下可以用嚴酷來形容。他隨意刑罰手下,不管部下的死活。他自認爲自己是領導,就可以任意處置部下,而部下則對他的處置都要心服口服。他鞭撻部下,還把部下放在身邊,就是這樣的心理。但是他不知道古人有句話,君視臣如草芥,臣視君如寇仇。張飛最終沒有料到,他還是死在了部下的手中。

第三,性格決定命運,爲人不可不慎。

張飛的死,與他的性格有着直接的關係。歷史上說他“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其實這只是他的表象。其實,張飛並不是一個魯莽的人,他也是有着政治觀念的人。他的愛敬君子,是有着目的性的。

我們可以看到,張飛愛敬的諸葛亮、徐庶和劉巴等人,都是劉備器重的人。而張飛的地位,是武將中僅次於關羽之下的。關羽在荊州獨當一面,而張飛則擔任司隸校尉,掌管着益州的兵權。張飛自己心裏明白,自己沒有關羽那樣文武全才的能力,這才親近拉攏這些君子,來增強自己的實力。

因此,張飛對君子的愛敬是真誠的,他對小人的不恤也是真誠的。一個對上恭敬的人,一般都會對下狠,這就是張飛的真實面貌。因此,在和平的時期,這些矛盾還可以掩蓋,當有了適當的機會,這些矛盾就爆發出來,要了張飛的性命。

第四,要遠離小人。

小人之所以是小人,是因爲他只爲自己打算。他對於自己的主人,並沒有一點感恩之心。在得到利益的時候,他們飛揚跋扈不可一世,當遭到失落的時候,他們反目成仇,不擇手段。張飛如果不是親近張達、範疆這樣的小人,就不會使得自己喪命在他們的手中,這個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反觀關羽,當年關羽在荊州之戰中,他的大軍瓦解。在大軍紛紛逃散的時候,也沒有人想到,去取關羽的首級向東吳邀功請賞。因爲關羽平日裏善待士卒,所以他的部下因爲家眷落入東吳之手,不得不離去的時候,誰都沒有動害他的念頭。如果張飛能夠學到關羽的一半,怎麼會落得如此下場呢?

結語:

張飛作爲劉備手下的大將,在戰場上叱吒風雲,可是沒有想到的是,最後會命喪在自己的部下之手。他的死,使得劉備的事業遭到了不可彌補的損失。張飛的死,使得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失去了可以扭轉戰局的戰將。後來有人說,張飛既死,劉備的兵馬就不必出動了。

張飛的死,其原因牽扯到了多個原因。如果這些原因能夠有一個不存在,張飛就不會這樣死去。這其中包括劉備的管教、張飛的性格、制度的建設、用人的考量等等。張飛的死,實際上從另一個方面,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教益。我們汲取這些教益,纔會在自己的事業上成功邁進,不重蹈張飛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