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看看唐代官場中的相互稱呼,與明、清時代有哪些區別?

看看唐代官場中的相互稱呼,與明、清時代有哪些區別?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代時稱呼皇帝多用“聖人”,至於和其親近之人或其近侍則稱其爲“大家”,有趣的是在唐代,女子稱呼其婆婆亦呼爲“大家”。至於像唐明皇這樣的風流天子,則親近者俱呼其爲“三郎”,而呼太真妃爲“娘子”;皇太后自稱爲“朕”,這個可見《舊唐書·武則天傳》中則天登基之前的談話記錄;至於皇太子,則常被左右之人稱爲“郎君”;而太子、諸王有時自稱爲“寡人”,這個一可見於順宗爲太子時同王叔文的對話,一可見於《舊唐書·永王璘傳》中永王說:“寡人上皇天屬,皇帝友于”;國公會自稱爲“孤”,此可見《大唐創業起居注》中,時爲唐國公的李淵的講話。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看看唐代官場中的相互稱呼,與明、清時代有哪些區別?

而對於太真妃和太子的“娘子”、“郎君”之呼非憑空無據,在唐代,沒有“老爺”之稱,奴僕稱呼男主人爲“阿郎”;而稱呼少主人爲“郎君”;稱呼主母和小姐俱爲“娘子”。但是,“娘子”、“郎君”並非只用於奴僕稱呼主人,旁人見了女子亦呼其爲“娘子”,見了少年女子也有呼爲“小娘子”者;年長者也會叫少年人爲“郎”或“郎君”,像李白的一句詩中就描寫有:一個老人問李白“郎今欲渡緣何事”?然後告誡他“如此風波不可行”。

在唐代,稱呼相熟悉的男子多以其姓加上行第或最後再加以“郎”呼之,例如,白居易呼元縝爲“元九”,唐德宗曾呼陸贄爲“陸九”;而稱呼女子則多以其姓加行第再加“娘”呼之,例如:“公孫大娘”、“李十二孃”等等叫法。而“蕭郎”和“蕭娘”作爲普遍的代稱,早是大家所熟知的了。

另外,既講到了“郎”,另兩個稱呼也不可不提:當時,女子稱呼丈夫的弟弟爲“小郎”;而女婿又被稱爲“郎子”,就如《無雙傳》中,無雙家人從小就戲呼王仙客爲“王郎子”。

看看唐代官場中的相互稱呼,與明、清時代有哪些區別? 第2張

說了這麼多,才發現還沒有講到當時的自稱。當時的男子多自稱爲“某”,也有謙稱“僕”的,稱呼就比較多了。而女子除了像後來的女子那樣謙稱爲“奴”外,更多的是自稱爲“兒”,同時,也有女子自稱爲“某”的。

在唐代,只有宰相才被稱爲“相公”,而不像後來那樣用的普遍;中書省和門下省的官員相互之間稱爲“閣老”;刺使被尊稱爲“使君”;縣令的尊稱爲“明府”;至於縣丞等則被稱爲“少府”。而他們都常被尊稱爲“明公”。

另外,看看唐代官場中的相互稱呼和百姓見了皇帝或官員的稱呼,就感到那時人們間的關係遠較明、清時代更加平等:

在唐代,“大人”只是作爲父親的尊稱,並不用於稱呼地位高於自己的官員,而且下級官員見了上級官員或者百姓見了官員,也並不像後世那樣奴顏婢膝。當時,對於官員的稱呼普遍是呼其官職的,除非是相熟之人可稱其“行第”。宰相見了一個刺使會自稱爲“某”,而稱呼此刺使爲“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這個刺使對宰相的自稱亦是“某”,同樣,這個刺使治下之民稱呼這個刺使,也是“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刺使對百姓的自稱亦同百姓對刺使的自稱————“某”。同樣,對於一個侍郎,無論是其長官或是其下級以至於百姓,俱呼其爲“某侍郎”,而對於大理寺卿即使是在獄中待審的囚犯,也是稱呼其爲“某卿”。即使在公堂之上,百姓若是男子也是自稱爲“某”,而女子亦自稱“兒”同常時一樣。

看看唐代官場中的相互稱呼,與明、清時代有哪些區別? 第3張

例如,像郭子儀這樣地位的人,對給他家修牆的工人講話時,自稱爲“某”,而工人回話是也自稱爲“某”。

另外,百姓見了皇帝,也同百官一樣自稱爲“臣”,這可見於明皇逃難時和一蓍老的對話,以及德宗出巡時與一農民之談話。

此外,還有我不能十分確定的一點,就是唐代諸王的世子,如果沒有另外封號的如何稱呼,我疑心是也稱爲“某太子”的。在《全唐文》中,有“汲太子妃”的文章;而在《舊唐書·肅宗本紀》中,述說肅宗改名字的原因時,講到肅宗名字從“紹”改爲“亨”是因爲:“紹”字與宋太子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