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保守黨和自由黨 保守黨前身

保守黨和自由黨 保守黨前身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2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保守黨俗稱託利黨,是英國中間偏右政黨,正式名稱叫做保守和統一黨,是英國歷史最悠久的政黨。意識形態是保守主義,英國統一主義,經濟自由主義、歐洲懷疑主義。

簡介

保守黨,是英國議會第一大黨。保守黨前身爲1679年成立的託利黨,1833年改稱保守黨。現任領袖鮑里斯·約翰遜,2019年7月23日當選。

保守黨在1979-1997年間曾4次連續執政18年。2015年5月英國大選後,保守黨獲單獨執政地位,卡梅倫組成保守黨政府。支持者一般來自企業界和富裕階層。主張自由市場經濟,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減少公共開支,壓低通貨膨脹,限制工會權利,加強“法律”和“秩序”等。強調維護英國主權,反對“聯邦歐洲”、歐盟制憲,不加入歐元區。

保守黨是在20世紀的英國占主導地位的政黨,出過丘吉爾和撒切爾夫人等著名首相。

黨名

保守黨甚少使用它的正式黨名保守與統一黨。這個正式黨名乃自1912年,保守黨與自由統一黨合併後所起的。該黨與保守黨一樣,在1886年至1921年期間,一致主張阻止愛爾蘭從聯合王國分裂開來,並且與愛爾蘭民族主義者及愛爾蘭共和主義者處於對立局面。在地區上,保守黨在蘇格蘭有統一黨作爲它的盟友,該黨甚至已經在1965年起改稱保守黨。在北愛爾蘭地區,保守黨亦曾長年得到阿爾斯特統一黨的支持,而傳統上保守黨黨鞭更會兼任該黨黨鞭。可是,由於兩黨後來在1973年就《桑寧代爾協定》的問題上出現分歧,以致兩黨出現分裂,所以現時保守黨在北愛爾蘭是與阿爾斯特統一黨分開運作的。

組織與黨員

大抵上,我們可以看到保守黨之組織架構內存有數重的明顯對照。一方面,黨領袖的選舉以及地區候選人的人選,往往都是由一羣草根團體所主導的,但在另一方面,有關財政安排、舉辦選舉,以及制訂政策方針的工作,卻會由保守黨競選總部負責。最後,黨魁的工作則主要是處理黨的日常核心事務,並在諮詢其管治班子的情況下,訂定政策。由此看來,這種權力分散的組織架構是不常見的。

與工黨的情況一樣,保守黨近年正面對黨員人數持續下滑的趨勢。儘管自戴維·卡梅倫在2005年12月當選黨魁後,保守黨黨員人數一度有回升的跡象,但踏入2006年以後,人數即重新下降,至2006年年尾,其黨員總人數甚至要比戴維·卡梅倫上任黨魁的時候還要低。不過話雖如此,保守黨現時尚大約有290000名黨員,仍然是英國黨員人數最多的政黨。至於工黨和自由民主黨則分別大約有200000和70000名黨員,兩者加起來的人數仍要比保守黨的低。惟有一點要注意的是,保守黨從不向公衆公佈該黨的確實黨員人數,所以外間很難作出確切的估計。

保守黨和自由黨 保守黨前身

  保守黨曾使用“自由火炬”爲黨的標誌。

  保守黨舊標誌

任何人士加入保守黨都要交25英鎊會費,但22歲以下的人士則只須交5英鎊的會費。另根據選舉委員會的紀錄,截至2004年12月31日,保守黨在2004年的收入大約爲2千萬鎊,但支出卻是2.6千萬鎊。

保守黨以往以“自由火炬”爲黨的標誌,但現今已改爲使用一棵綠色的橡樹作新標誌。另在2005年12月6日,保守黨又採用了新的口號,該口號爲“以改變迎接勝利──不列顛的勝利”。傳統上,保守黨的官方顏色爲紅色、白色和藍色,但藍色最爲常用,以區別於工黨的紅色。作爲第一大黨,保守黨現時擁有女王陛下執政黨的身份。

歷史

19世紀

保守黨的前身是託利黨,該黨曾經在1671年至1681年期間的皇位繼承排斥危機中,支持約克公爵有權繼承英國君主之帝位。後來經過多年來與輝格黨處於對立的局面以後,託利黨自喬治三世登基,至1832年的《大改革法案》通過爲止,皆基本上掌握了籌組政府之權力。“保守黨”這一名詞,則最初由喬治·坎寧在1820年代提出,後來由約翰·威爾遜·克羅科爾在1830年代提出建議成爲黨名,並最終正式獲羅伯特·皮爾爵士決定採用。

自英國之選舉權在19世紀不斷普及以後,在德比勳爵與本傑明·迪斯雷利的帶領下,保守黨的政策方針也漸漸地貼近民衆,其中,《1867年改革法令》更是在保守黨主導下通過的。在1886年,保守黨復與約瑟夫·張伯倫新創立的自由統一黨組成聯盟,此後在索爾斯伯利勳爵與阿瑟·貝爾福的領導下,兩黨更橫掃英國朝野達20年之久。

20世紀

不過,到了1906年,由於保守黨與自由統一黨兩黨在自由貿易議題上意見不合而分裂,致使保守黨在當年大選中大敗。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保守黨加入自由黨所籌組的聯合政府。這個聯合政府後來曾由自由黨的戴維·勞合·喬治出任首相,但至1922年因爲保守黨的退出而垮臺。此後,保守黨在兩戰之間捲土重來,並先後由安德魯·博納·勞和斯坦利·鮑德溫出任首相,但這種優勢亦曾一度在1930年代初,遭工黨籌組的國民政府蓋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保守黨的溫斯頓·丘吉爾復領導了戰時的聯合政府,但是在1945年大選中,保守黨卻意外地敗於日益壯大的工黨。

在1951年,保守黨於大選擊敗了執政工黨。在此後歷任的保守黨政府,儘管丘吉爾、安東尼·艾登爵士、哈羅德·麥克米倫和道格拉斯-休姆爵士大抵上繼續推行了一些相對自由之貿易限制,以及減少國家干預經濟,但事實上,保守黨已經不得不面對現實,接受了工黨執政時所留下的“福利國家”理念,以及一系列的工業國有化政策。

1964年,保守黨在醜聞和內部矛盾下輸掉了大選,隨後黨魁休姆在辭職前終於爲保守黨引進了一套黨魁選舉機制,並規定由黨團議員進行投票。1965年,希思當選黨領袖,並於1970年意外擊敗了當時的工黨哈羅德·威爾遜政府。

希思在1970年至1974年的保守黨政府,有兩點是最值得留意的。第一點是,他曾經嘗試與日益好勇鬥狠的工會進行抗爭,可是連連遭受挫折。至於另一點是,他任內帶領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英國是否加入歐共體,向來都是保守黨黨內最具爭議性的議題之一。在早期,丘吉爾就曾強烈渴求歐洲出現一個“歐羅巴合衆國”,不過他本人卻對英國加入歐共體,或者是任何一類歐洲的聯邦組織,表現出強烈的反對。後來麥克米倫則渴望英國加入歐共體,但建議卻在1963年年初遭到時任法國總統戴高樂的拒絕而泡湯。至於希思成功帶領英國加入歐共體後,黨內有關的爭論仍始終不斷升溫。

撒切爾夫人及梅傑時代

保守黨和自由黨 保守黨前身 第2張

時任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1979年-1990年),她是首位女性保守黨領袖,亦是英國首名女首相,她1979年至1990年任職,長達11年半。

撒切爾夫人在1975年的保守黨黨魁選舉中擊敗希思勝出,之後在工黨政府無力應對國內的經濟危機下,保守黨在1979年大選勝出,撒切爾成爲英國首位女首相。上任後,保守黨推行了一系列以貨幣主義爲綱的經濟措施,並且將工黨在四、五十年代進行國有化的工業與公共事業,重新加入自由市場的元素,以及推行私有化。並堅定地削減了工黨在任時的福利政策,有效地打擊工會的影響力,撒切爾夫人的經濟政策終於使英國擺脫了“歐洲病夫”,重振經濟活力,而英國的經濟增長也因此在當時位居發達國家前列。與此同時,撒切爾夫人1982年決定爲了與阿根廷爭奪福克蘭羣島,指派英軍出擊,最終大獲全勝收復,大振英國國威。在這種背景下,保守黨成功在1983年與1987年的大選中接連取得壓倒性勝利,撒切爾夫人也成爲19世紀初以來任期最長的英國首相。

然而,由於撒切爾夫人推行的改革造成高失業的情況,打擊了北部的工業和經濟。另外她又在某些議題上擺出強硬姿態,而在她領導下,保守黨對儘管撒切爾夫人在這幾次政治鬥爭中都獲得了勝利,但也造成她在社會部分階層中,極度不受歡迎。但是,撒切爾夫人政府最致命的一擊,則要算是“社區收費”的推行。基於撒切爾夫人在人頭稅一事上拒不妥協,結果使保守黨支持度大幅流失,再加上袈盧,黨內矛盾更因此不斷加劇。1990年11月,撒切爾夫人在黨內的地位遭到保守黨議員邁克爾·赫塞爾廷挑戰且未能在第一輪選舉中完勝,這最終促使撒切爾夫人被迫辭職,並支持梅傑接任,結束長達11年半的執政。不過,撒切爾主義的指導思想卻一直對保守黨產生很大影響,同時撒切爾夫人的疑歐政策也引發了黨內的很多爭議,延續至今。

保守黨和自由黨 保守黨前身 第3張

  時任英國首相約翰·梅傑(1990年-1997年)

撒切爾夫人下野後,約翰·梅傑在1990年的黨魁選舉中當選,及後更在1992年擊敗工黨,意外地勝出大選。不過好景不常,經過一段短暫的“蜜月期”後,英鎊在黑色星期三被迫脫離歐洲匯率機制,隨即使英國陷入了新一輪的衰退,失業率一時間大幅急升,約1百萬名物業持有人更因此面臨物業遭收回的命運。儘管英國經濟不久以後重新步入正軌,並有顯著增長,但人民卻對保守黨留下一種不善理財的壊印象。後來再加上黨內醜聞叢生,以及工黨在託尼·布萊爾接任黨魁後,實行第三條道路並進行強而有力的競選宣傳,終促使保守黨在1997年大選中以慘敗收場,結束18年執政。相反,那次則是工黨歷史上表現最佳的國會選舉。

在野時期

1997年英國大選後,威廉·黑格成爲了新任黨魁。雖然他在下院是一位出色的辯論者,但卻常常失言。有次他誇口說自己年少時曾一口氣喝下14品脫啤酒,結果之後BBC的一項調查即指出有66%受訪者感覺他“有點像笨蛋”。爲了取得少數族裔的支持,黑格又曾經參加諾丁山嘉年華會,以及在公開場合穿戴棒球帽示人,可是,他的這些形象反而弄巧反拙,並淪爲了傳媒的揶揄對象。後來在2001年大選完結後,黑格再次失言,在一次演講中直指在工黨政府連任的情況下,英國將要成爲一片“外國土地”,其涉歧視移民的言論發表後,遂立即遭到不少工黨和保守黨議員的強烈抨擊。此外,保守黨貴族泰勒勳爵亦曾對威廉·黑格作出批評,指黑格在保守黨議員約翰·湯恩德發表英國人是“雜種民族”之言論後,沒將他開除出黨是不當之做法。在2001年大選中,黑格曾訂下目標要保守黨在下院取得209席,但保守黨最後在下院僅僅有一席淨增長,比目標仍要少43席,黑格遂在不久以後辭任黨魁。

伊恩·鄧肯·史密斯是繼黑格以後的保守黨黨魁。雖然史密斯是一位堅定的歐洲懷疑論者,但保守黨內對歐洲事務的分歧卻是在其任內終結的。此外,保守黨內部還達成了共識,同意就建議中的《歐盟憲法》舉行公民投票。不過,黨內不少人卻認爲他勝選機會不大,並對其領導能力表達質疑,而他在2003年要求保守黨員投票支持伊拉克戰爭,使布萊爾在國會得以不用理會工黨內的反對議員而參與戰爭。結果遭黨團以90比75通過對其的不信任動議而被罷去黨魁。事後,邁克爾·霍華德在2003年11月6日的黨內選舉中勝出,成爲新任黨魁。

在霍華德帶領下,保守黨在2005年大選中獲得明顯增長,各選區總票數錄得0.6%至32.3%之增幅,而且還在下院取多了33個議席,在總票數僅比執政工黨少3個百分點。相反,執政工黨卻錄得顯著跌幅,多數優勢也由原本的167席降至66席,在國會下院僅取過半數,維持執政地位。雖然沒有贏得大選,但保守黨在英格蘭地區連續成爲取得最多票數的一黨。儘管有這種佳績,霍華德仍然在大選後的第2日,即5月6日,表示認爲自己不宜繼續在選舉落敗後續任黨魁,又表示自己老邁的年紀不容許他領導多一次競選活動,因而宣佈了辭職。在辭職之時,霍華德又同意在黨魁選舉舉行前,對選舉規則進行修訂,黨魁選舉在第一輪投票由國會下議院議員決定,但到進行第二輪投票時,改由黨員直選黨魁。

再次重新執政

卡梅倫

保守黨和自由黨 保守黨前身 第4張

  時任英國首相卡梅倫(2010年-2016年)

2005年12月6日,39歲的影子內閣教育大臣戴維·卡梅倫隨後在新一輪的黨魁選戰中,首先在兩輪黨團議員投票中與影子內政大臣戴維·戴維斯進入第三輪的黨員投票,最後以134,446票對64,398票,擊敗了對手戴維斯,成爲新任保守黨領袖。上任後,卡梅倫表示要着意對保守黨進行改革,並誓言要改變它的外表、感覺、想法和表現 。在2006年和2007年中,不論是布萊爾還是戈登·布朗擔任首相,卡梅倫基本上在各大民意調查中都要比他們領先,但後來卡梅倫之支持度再度被布朗所超越,其後不分上下。2007年5月和6月間,卡梅倫首次在政策上遭到重大挑戰,就文法學校的前途問題與黨內展開了一連串高調的公開辯論。

2010年5月6日,2010年英國大選計票結果出爐,由卡梅倫領導的保守黨取得國會306個席位,擊敗戈登·布朗領導,取得258個席位的工黨,由於兩大黨派皆未過半,第三大黨自由民主黨的態度成爲關鍵,後自民黨與保守黨達成聯合執政協議,布朗於5月11日請辭首相併獲淮,翌日,卡梅倫正式接任首相,成爲繼梅傑後的保守黨籍英國首相,保守黨亦歷經十三年在野後重新執政,儘管未能單獨執政。至2015年英國大選,保守黨意外取得331席,超過半數議席,能夠單獨執政。

特蕾莎·梅

保守黨和自由黨 保守黨前身 第5張

  現任英國首相特蕾莎·梅(2016年-至今)

2016年6月23日,英國脫歐公投後,支持留歐的時任首相卡梅倫因公投結果通過脫離歐盟,所以決定辭任首相和黨魁席位。特蕾莎·梅競逐黨魁時的第二輪投票,唯一對手安德烈婭·利德索姆退選,使特蕾莎·梅在7月11日自動成爲黨魁。在7月13日,特蕾莎·梅正式接替卡梅倫成爲首相及保守黨黨魁。

2017年4月19日,首相特蕾莎·梅宣佈英國下議院提前在2017年6月8日進行改選,特蕾莎·梅在解釋解散下議院時表示,英國在英國脫歐公投後需要肯定性、清晰和堅強的領導,而提前大選是要團結國會。由於是次大選計劃的時間比原訂的2020年5月7日爲早,下議院將須進行投票並獲得三分之二多數通過。2017年4月19日,下議院以522票支持、13票反對通過提早舉行大選。然而,因保守黨的政綱內容爭議及連串恐怖襲擊,導致保守黨與工黨的支持度大幅收窄,6月8日舉行的2017年英國大選,保守黨失去絕對多數,減少12席至318席但仍爲下議院最大黨。

意識形態

保守黨和自由黨 保守黨前身 第6張

1832年至2005年期間,英國各主要政黨在歷年大選中得到的選票比率。其中,早自託利黨時期至今,保守黨在大選中一直保有舉足輕重的分量。

基本上,保守黨一向主張對絕大部分的事務都減少政府幹預。此外,他們亦向以反對進行進一步的歐洲統合而著稱。很多評論員皆認爲,保守黨之所以在1997年大選以後持續處於弱勢,很大程度上是因爲黨內的歐洲愛好論者與歐洲懷疑論者的關係始終處於緊張狀態。不過在近年,這種情況已經有所改革,現時保守黨黨內已大抵就歐洲統合問題達成一致的共識,即使有分歧也不如以往一般的公開。

至於在卡梅倫上任黨魁以後,保守黨的關注點則開始轉到一些比如環境、政府服務質素與教育一類被歸類爲與“優質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上。

另外在權力下放的議題上,保守黨的立場則比較飄忽。在1997年的時候,他們曾經反對把權力下放到威爾士及蘇格蘭,可是對北愛爾蘭卻表態支持。而後來在2004年,保守黨亦曾反對過對東北英格蘭地區實行權力下放。雖說保守黨曾在1997年反對權力下放到威爾士及蘇格蘭,但後來在工黨政府之推動下,這兩地始終實行了權力下放,而保守黨更在有關地方實行權力下放後,對廢除有關的改革表示反對。近年,保守黨亦在西洛錫安問題上確立了自己的立場,支持只有來自英格蘭的國會議員,纔有權在僅關係到英格蘭的事務上投票。保守黨之所以有這種看法,是因爲現時實行了權力下放後,由於基乎所有蘇格蘭事務都轉由新的蘇格蘭議會負責,這變得國會無法作出干涉。相反,由於英格蘭沒有自己的議會,導致來自蘇格蘭的國會議員變相有權對英格蘭事務作出干涉。

經濟政策

撒切爾夫人在任首相期間,英國經濟曾出現過不少的波動。但人民真正對保守黨理財能力失去信心的時候,卻是始於約翰·梅傑任內的黑色星期三。在1992年的黑色星期三,保守黨政府曾動用上數億元的英鎊,企圖防止英鎊脫離歐洲匯率機制。保守黨政府在黑色星期三的嚴重失誤,再加上在1990年代初出現的經濟衰退,使託尼·布萊爾與戈登·布朗的工黨成功在經濟政策上壓倒了備受批評的保守黨。不過,無論是左翼還是右翼,都不約而同地有不少人士認爲,布萊爾的“新工黨”所擁抱的市場主導動力,以及公共事業現代化等經濟政策,其實不外是保守黨一向主張的舊調。

工黨在1997年大選後執政後,遂立即打算賦予英格蘭銀行獨立的權力去制定利率。很多經濟學者一直支持這種做法,因爲這樣可以使貨幣政策脫離政治因素的干擾,也可以避免時間不一致的發生。此外,由於於不少國家均相繼在1990年代推行類似的政策,所以改革之聲更日益高漲。保守黨最初是反對這個提議的,因爲他們擔心英倫銀行一日得以獨立,他日英國將大有機會放棄英鎊,並加入歐洲單一貨幣的行列。而他們亦擔心此舉會使英倫銀行失去民主制度的監察。可是,由於金融界認爲英倫銀行獨立將可使英國通貨膨脹維持於低水平,所以他們對建議表達了強烈的支持,最終亦使保守黨在2000年初接受了工黨的建議。

保守黨在經濟政策上的另一焦點,相信是其歷年反對英國加入歐洲單一貨幣體系之立場。有鑑於黨內歐洲懷疑主義的日益熾烈,時任黨魁兼首相梅傑就曾經在1992年簽訂《馬斯特裏赫特條約》時,不顧肯尼斯·克拉克、邁克爾·赫塞爾廷和杜瑞爾等的反對,在條款中訂明英國選擇留在歐洲單一貨幣體系之外。自此以後,保守黨的歷代黨魁皆立場堅定地拒絕廢除英鎊。雖然保守黨這一政策深受英國選民所支持的,不過由於歐洲議題之重要性往往在選民的心目中,連教育、醫療、入境和罪惡等事務也不及。根據歐洲議會在2004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只有9%的受訪英國選民同意歐盟事務是英國的重要議題,因此,這部分地解釋了爲何保守黨始終未能在大選將貨幣議題轉化成選民的支持力量。

社會政策

保守黨和自由黨 保守黨前身 第7張

  古色古香的斯卡布羅保守黨會。

最近的數年間,保守黨有不少“現代化論者”認爲,保守黨在1990年代與千禧年代初期之所以在大選中頻頻敗北,主要是因爲保守黨長久以來與社會保守主義保持着密切關係。在這種政策觀的推使下,不少保守黨黨員曾作出批評,比如大衛·威利茨曾尖刻地指出,保守黨的社會政策猶如“向單親父母宣戰”。而前保守黨主席馬威尼亦曾直言保守黨予人的印象,就如“如果你不是來自傳統的核心家庭,就不會指望我們會理會你”一樣。

1997年開始,保守黨黨內曾不斷就社會政策的定位展開辯論。有些好像波蒂略一類的“現代化論者”表示保守黨應該修正他們在社會政策上一貫的立場。但威廉·黑格和大衛·戴維斯卻認爲保守黨不可摒棄他們一直把守的傳統價值觀。有論者認爲威廉·黑格等黨魁採取這樣的態度,也是保守黨在選戰失利的原因之一,而另一保守黨黨員特蕾莎·梅更曾著名地抨擊到,保守黨之所以有如此下場,是因爲人民普遍感覺它是一個“使人難受齷齪的政黨”。

自卡梅倫2005年上任以後,情況已漸有改變,現時“現代化論者”已能夠在社會政策上發表更多的聲音

但是,保守黨領導層近年在社會政策上的改變,並不一定獲得所有人的支持。以保守而知名的記者彼得·希欽斯就曾批評到,保守黨如此持續地默從於左翼正統思想,只會反映保守黨是一個“沒有用”的政黨。2013年2月5日,英國議會舉行投票以壓倒優勢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法案。英國首相卡梅倫帶頭支持的這項法案,一直受到執政保守黨黨內部分議員的強烈反對。在下院舉行的首次投票中,這項法案以400票支持,175票反對獲得通過。絕大多數支持票來自左翼的工黨和自民黨議員,卡梅倫領導的保守黨中,有約一半議員投了反對票或者棄權票。有議員更批評卡梅倫爲討民心,不惜犧牲保守黨核心價值,恐令卡梅倫黨魁地位再受動搖。

2013年5月21日,英國下議院以366票支持,161票反對三讀通過在英格蘭和威爾士承認同性婚姻。有關法案使保守黨內部出現嚴重分歧。聯合政府另一政黨自民黨和在野工黨領袖均表示支持法案。法案下一步將移交上議院辯論,首相卡梅倫希望能儘快爲同性婚姻立法。卡梅倫決意推動法案,但面對黨內的反對。反對法案的包括保守黨高官威爾士大臣戴維·瓊斯和環境大臣奧文·佩特森,還有10名初級官員,倒戈的保守黨員共133人。

對外關係政策

英美關係

綜觀整個20世紀,保守黨對美國的關係大致上奉行了大西洋主義,即是與美國,以及加拿大、澳洲和日本一類和美國關係較密切的國家保持着友好的關係。另外,不論是北約還是英聯邦,保守黨大致對世上各種國際性聯盟皆感興趣參與。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保守黨一直主張建立更緊密的英、美關係。例如丘吉爾在1951年至1955年任相期間,他就和美國的艾森豪政府建立起強而有力的友誼。至於繼丘吉爾以後的麥克米倫,亦大致上與民主黨的肯尼迪政府維持起同等的關係。丘吉爾曾把英、美關係說成是一種“特別關係”,而這種說法後來亦爲撒切爾夫人所採用,好讓英國與美國時任總統羅納德·列根攜手對抗前蘇聯。保守黨於1997年下野以後,歷屆黨魁仍然尋求與美國元首維持友好關係,但這種親善舉動已不再爲美國政壇所熱心關注。

在卡梅倫上任後,保守黨開始在外交方針上與新保守主義和美國的小布什總統保持一定距離。可是,儘管卡梅倫曾揚言英、美關係需要作“重新平衡”,惟在2006年舉行的保守黨大會中,卡梅倫卻邀請了共和黨參議員約翰·麥凱恩出席發表演說。

歐盟關係

英國與歐盟的關係,相信是保守黨黨內在近代引發最大分歧的議題之一。儘管溫斯頓·丘吉爾與哈羅德·麥克米倫曾對某種形態的歐洲聯盟存有好感,而英國之所以成功加入共同市場,也是保守黨首相愛德華·希思所促成,不過時至今日,當代的保守黨卻認爲英國不應再與歐盟或任何相類似的組織建立更進一步的經濟關係,換言之該黨總體雖然對歐盟維持正面態度,但是不大希望太過深入,允許進行有限度參與。在1960年代與1970年代,保守黨曾一度熱心推動英國加入歐洲共同市場,然而,在撒切爾夫人任相期間,黨內對歐洲事務的分歧卻逐漸浮現,並且促使不少官員因意見不合而辭官。當中,撒切爾夫人的副首相傑弗裏·豪爵士因歐洲問題而請辭以後,更某程度上導致了撒切爾夫人的下臺。繼撒切爾夫人任相的約翰·梅傑,亦始終未能夠平息黨內在歐洲事務上的分化,而由於梅傑未能加快歐洲統合的進程,更使黨內的不和進一步爆發。在1992年,保守黨黨內就有數名支持歐洲懷疑主義,並在黨內有一定地位的議員,對梅傑的《馬斯特裏赫特條約》投下反對票,結果使梅傑非常尷尬,也使到其管治威信大受打擊。

近年來,有見英國獨立黨一類持歐洲懷疑主義觀點的政黨在大選有明顯的進步,再加上工黨亦自覺無法從進一步的歐洲統合獲得正面利益,因此保守黨亦變得更立場明確地支持歐洲懷疑論。威廉·黑格與卡梅倫兩人曾不約而同地表示,他們希望能夠對主要的歐盟條約作重新談判,好讓英國能夠取回部分自主權力。亦正因如此,保守黨在歐盟議題上往往也得到大部分的選民支持,而其支持度更勝工黨和自由民主黨。不過事實上,假如保守黨日後執政,並打算落實這些政策,恐怕要先徵得歐盟的成員國首肯。

保守黨現爲國際民主聯盟,與其附屬組織歐洲民主聯盟的成員。此外在2006年夏天,保守黨成爲了支持歐洲懷疑論的歐洲改革運動創會會員之一,並脫離了主張歐洲統合主義的歐洲人民黨,結束了維持達14年的的會員身份。雖然如此,在2009年以前,保守黨於歐洲議會內仍然是歐洲民主派的成員之一,而歐洲民主派則是歐洲人民黨暨歐洲民主派入面的一個不正式派系。

順道一提,在美國、英聯邦和歐盟以外,保守黨在主流的國際事務中,亦大抵支持主張自由貿易的外交政策。惟保守黨政府是否支持一個奉行干預主義之美國總統,則多取決於首相與該總統的私人關係,不管是民主黨或共和黨。

黨內派系

一國保守主義

一國保守主義是保守黨黨內自20世紀初至1970年代的主流傳統思想,歷史上好幾位保守黨首相,諸如鮑德溫、麥克米倫和希思等等,都對此十分看重。“一國保守主義”之名,乃出自於本傑明·迪斯雷利,此信仰重於社會的凝聚力,並對相關的“社會制度與組織”給予支持。至於這裏所指的社會制度,傳統上則指可維繫社會上不同利益團體、等級於和諧狀態的制度,而現今更會將種族與宗教也包括在內。而這些制度與組織的顯著例子則計有福利國家、BBC和地區政府等等。部分支持一國保守主義會連帶支持歐盟,但同時也有不少一國保守主義者對此表示強烈反感。現時保守黨內較重要的一國保守主義者有肯尼斯·克拉克、馬爾科姆·裏夫金德和達米安·格林,而他們更常常被歸類成“託利黨改革派”及“弓派”。另外,有關一國保守主義之思想亦散見於埃德蒙·伯克的著作。

自由市場-經濟自由-保守主義

保守黨內另一主流思想是自由市場,或者說是撒切爾主義。自從撒切爾夫人在1975年上任黨魁以後,經濟自由主義者逐漸成爲黨內的主要勢力。這派別的人士一般主張減低直接稅稅率、對公共服務實行私有化、終止國有工業,和淡化福利國家的色彩。至於在社會政策方面,撒切爾主義者則未見有很明確的立場。撒切爾夫人本人是一位虔誠的衛理宗教徒,因此在社會政策上,其立場是保守的。不過,她卻容納了不同的支持者,當中,波蒂略是自由主義者,但同時間,威廉·黑格與大衛·維維斯卻是傳統保守主義者。此外,很大部支持自由市場的保守黨黨員也是歐洲懷疑論者,他們認爲歐盟的規章與限制對個人自由構成影響,從而使自由市場遭受干預,再者,他們也擔心英國的主權會被歐盟挑戰。所以,在衆多撒切爾主義者中,只有極少數人是歐洲愛好論者,而其中又以裏安·畢頓爲代表。

不少歐洲懷疑論者都曾經從撒切爾夫人在1988年,於比利時布魯日發表之反歐共體演說得到啓發。當中,她表示到:“我們未成功拓展英國的領域,卻只能把英國再增強成歐洲一般的水準。”另外,由於撒切爾夫人在任內亦曾與時任美國總統朗奴·列根緊立起親密的友誼,因此凡撒切爾主義者,亦大多會被認爲是大西洋主義者。撒切爾夫人曾言自己哲學上的啓發來自於埃德蒙·伯克與哈耶克。而與撒切爾主義有關聯的派系則計有無回頭派與保守黨前進派等等。

保守黨傳統主義者

保守黨傳統主義者是保守黨內的第三股勢力,這派別的人士多數也是基石派的成員。基石派的俗稱,則反映出該派所支持的三大支柱──英國國教會、單一制的英國以及家庭。由此可見,基石派十分重視英國的聖公宗傳統,而且也反對英國的權力有任何形式之轉移。因此,不論是權力下放至地方,抑或是與歐盟融合,基石派都是深表反對的。在另一方面,基石派又認爲只有“傳統”的家庭架構,才能夠修補英國現時支離破碎的社會狀況。建基於這種觀點,大部分基石派黨員會反對海外移民涌入英國,有些則會主張恢復死刑,而部分人士甚至曾在種族議題上發表極具爭議性的言論。著名基石派黨員包括有娜丁·多里斯、安德魯·羅辛戴爾、安·威特庫姆和愛德華·利爾等,而其中威特庫姆與利爾兩人則是支持英國國教會的天主教徒。除上述人士以外,英國保守哲學家羅傑·史克魯頓也是基石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史克魯頓曾在保守黨傳統主義之上建立出一套哲學觀點,但其著述較少觸及經濟,反而主要圍繞政治、社會、文化和道德等議題。由於保守黨傳統主義對種族與階級等議題持較傳統和保守的路線,所以一直都爲部分人所抨擊,而本身爲同性戀者的保守黨下院議員艾倫·鄧肯就曾批評到,基石派有成爲“塔利班的傾向”。

上面所提及的三大派系,並不是處於完全各自對立的狀態,有時三派之中的其中兩派會聯結一起,並抗擊其餘一派。例如,基石派曾與一國保守主義派在星期日貿易的議題上,於國會成功擊敗撒切爾夫人。至於撒切爾主義派與基石派也曾在梅傑任相期間,攜手反對有關歐洲統合的政策。

同樣地,並不是所有保守黨黨員也完全屬於上面三派的其中一派。以梅傑爲例,他當初出選黨魁的時候,曾被視爲是撒切爾主義派派出的候選人,惟他出任首相以後,卻邀請不少一國保守主義派人士擔當高位,其中,一國保守主義派中堅肯尼斯·克拉克獲委任爲財相,而另一一國保守主義者邁克爾·赫塞爾廷則任副首相。

選舉

保守黨和自由黨 保守黨前身 第8張

  保守黨

鏈接

黨官方網站

保守黨

蘇格蘭保守黨

威爾士保守黨

北愛爾蘭的保守黨

未來保守黨-爲年輕黨員而設

保守黨海外

內部組織網站

弓派

保守黨前進派

託利黨改革派

MEP監察

WebCameron內含甘民樂演講片段

其他

保守黨自1900年至今歷屆競選首相宣言

《旁觀者》儘管沒有任何實際關係,此報常被視爲保守黨的“黨報”

伯明翰大學未來保守黨

百靈頓與荷甫未來保守黨

費爾斯沃思保守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