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謝爾蓋·米羅諾維奇·基洛夫歷史 謝爾蓋·米羅諾維奇·基洛夫歷史百科

謝爾蓋·米羅諾維奇·基洛夫歷史 謝爾蓋·米羅諾維奇·基洛夫歷史百科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謝爾蓋·米羅諾維奇·基洛夫,蘇聯政治家,外文名俄語:Серге́й Миро́нович Ки́ров,生卒時間1886年3月27日-1934年12月1日,代表作品《基洛夫言論集》。

謝爾蓋·米羅諾維奇·基洛夫歷史 謝爾蓋·米羅諾維奇·基洛夫歷史百科

1886年3月27日誕生於維亞特卡省烏爾茹姆(今基洛夫州)的一個勞動人民家庭。

1894年上小學。

1897年人烏爾茹姆市立中學。

1901年中學畢業後保送進喀山機械技術學校學習。

1904年畢業後遷居到託木斯克,任市政管理委員會繪圖員,同時在託木斯克工學院基礎訓練班學習。

1904年底加入托木斯克社會民主工黨組織中的布爾什維克小組。

1905年被選爲俄國社會民主工黨託木斯克委員會委員。

1906年在託木斯克建立地下印刷廠,從事黨的宣傳工作,同時在鐵路工人中做黨的工作。

1905年一1906年數次被捕。

1908年6月前往伊爾庫茨克,從事被警察破壞的布爾什維克黨組織的恢復工作。

1909年5月被派往弗拉季高加索(奧爾忠尼啓則市),領導該地的布爾什維克黨地下組織的活動,曾以自由派報紙《捷列克報》撰稿人的身份進行工作,並開始用"基洛夫"的筆名在報紙上發表文章。

1910年一1914年間,在北高加索領導布爾什維克黨的政治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北高加索地區積極宣傳和貫徹黨的"變帝國主義戰爭爲國內戰爭"的決議,同當地的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進行了不懈的鬥爭。

1917年2月革命勝利後。被選爲弗拉基高加索蘇維埃委員。

1917年10月,被選爲全俄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代表,並參加了彼得堡的十月武裝起義。十月革命勝利後。黨中央派他返回高加索,在捷列克州和北高加索其他地區領導建立和鞏固蘇維埃政權的鬥爭。

1919年2月,被任命領導阿斯特拉罕市和阿斯特拉罕邊疆區的防禦工作,先後擔任邊疆區臨時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紅軍獨立第十一集團軍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南方集團軍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在這一時期,他還積極領導了北高加索地區黨的地下工作和反對鄧尼金的游擊戰爭。

1920年5月開始擔任俄羅斯聯邦蘇維埃政府駐格魯吉亞孟什維克政府的全權代表。同年又受命率蘇俄代表團在里加與波蘭簽訂和平條約。10月中旬返回北高加索後,當選爲俄共(布)中央委員會北高加索局委員。

1921年3月,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上被選爲中央候補委員。

1921年7月,當選爲阿塞拜疆共產黨(布)中央委員會書記。基洛夫是高加索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創始人之一。在他和奧爾忠尼啓則的共同努力下,1922年,阿塞拜疆共和國、亞美尼亞共和國和格魯吉亞共和國聯合成立了南高加索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並通過了加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決議。

1923年在俄共(布)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爲中央委員。在1920年代初,在蘇共全黨的大辯論中,他堅決支持斯大林,反對托洛茨基和季諾維也夫。1926年到列寧格勒接替季諾維也夫任州委書記。在列寧格勒,他領導了當地的工業建設,強硬推行農業集體化,拆除了幾十座教堂,逮捕被認爲是對抗社會主義建設的知識分子。同時,他口才出衆,當時政治局委員中,敢於到工廠去直接面向工人講演的,唯有他一個。

1925年12月調到列寧格勒工作,

1926年2月在列寧格勒省召開的黨的第23次特別會議上當選爲聯共(布)列寧格勒省委第一書記併兼任聯共(布)中央西北局第一書記,聯共 (布)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1930年起任聯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員。1930年代,基洛夫在蘇共黨內風頭日盛。1930年7月13日,基洛夫在蘇共中央全會上被選爲政治局委員和中央委員會書記,進入蘇聯最高領導層。在柳京集團反對斯大林的處理會議中,基洛夫挺身而出,反對斯大林對他們處以極刑的決定。

1934年的中央委員會選舉中,基洛夫得到最少的反對票3票,同時斯大林得到最多的292張反對票。政治局委員卡岡諾維奇下令將選票銷燬,宣佈斯大林和基洛夫並列得到3張反對票。斯大林得以繼任總書記,而基洛夫任政治局委員、黨中央書記、中央組織局成員。斯大林曾建議基洛夫到莫斯科工作,基洛夫沒有同意。回到列寧格勒之後,基洛夫還作主把一部分軍隊的庫存糧食拿出來分給饑饉的工人。

1934年12月1日,一個因爲工作安排不得志而多次上訪的人,奧尼德·瓦西裏耶維奇·尼科拉耶夫,暢通無阻地進入了平日戒備森嚴的列寧格勒市委所在地斯莫爾尼宮,用手槍將基洛夫打死。

這次刺殺的動機有爭風吃醋(基洛夫很討女人歡心,與多人有染)、德國人主使(尼科拉耶夫事前數次去德國領事館,事發後次日德國領事回國再未赴蘇聯)、斯大林清除威脅等多種說法。

1934年12月1日傍晚,在列寧格勒州委機關所在地斯莫爾尼宮內的走廊裏,聯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員、列寧格勒州委第一書記基洛夫被一位潛入宮內的兇手厄古拉也夫槍殺。這一事件遂成爲30年代蘇聯"大清洗"的開端。

基洛夫被刺事件至今是一個案情撲朔迷離的歷史疑案。兇手尼古拉也夫雖然當場被捕,並由當天趕到列寧格勒的斯大林親自審問,但審訊記錄始終沒有公佈,尼古拉也夫當月即被槍決;另一個主要證人鮑利索夫(基洛夫的警衛隊長)在前往受審路上因“交通事故”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