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海因茨·古德里安軍銜 海因茨·古德里安名言

海因茨·古德里安軍銜 海因茨·古德里安名言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海因茨·古德里安,外文名Heinz Wilhelm Guderian,德國陸軍大將,閃電戰創始人,生卒時間1888年6月17日~1954年5月14日,代表作品注意—坦克!、一個士兵的回憶—閃擊英雄。

簡介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德國陸軍大將,著名軍事家,“閃擊戰”的創始人,歷史學家贊其“閃擊戰之父”。他同時也是裝甲戰、坦克戰的倡導者,被譽爲“德國裝甲兵之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最著名的德國陸軍將領之一。

古德里安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提倡坦克與機械化部隊使用於現代化戰爭的重要推動者,在他組織與推動理論下,德國建立了一支當時作戰最具效率的裝甲部隊,屢屢擊敗敵軍,是聯合兵種作戰和前線指揮等戰爭型態發展的推動者。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與曼施坦因、隆美爾被後人並稱爲二戰德國三大名將,也被稱爲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帝國之鷹”。

生平

背景與青年時代

古德里安出生於現於波蘭境內的普魯士西邊維斯瓦河旁的庫爾姆( Kulm )一個軍人家庭,父親弗里德里希·古德里安( Friedrich Guderian )是1名陸軍營級軍官。母親叫做卡拉娜·克爾齊霍夫( Clara Kirchhoff )。

1894年,六歲的古德里安在阿爾薩斯州科爾馬入學讀書,1901年-1902年,進入位於巴登的卡爾斯魯厄軍校。1903年-1907年,入讀位於柏林附近的大利希特菲爾德( Groß Lichterfelde )中央軍官學校,畢業後被分配到駐在洛林州比奇的第十漢諾威輕步兵營,擔任見習軍官。隨後被晉升爲中尉並在1911年被分派至隸屬普魯士陸軍通信兵團的第三通信兵營。1913年10月古德里安迎娶了妻子瑪格麗特·格爾納( Margarete Goerne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古德里先後歷任電臺臺長,團部參謀以及營長等職。並參與過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德國裝甲兵的建立

雖然古德里安出身於輕步兵,但是卻命中註定地一直與“摩托化”問題發生密切關係。1922年1月,古德里安意想不到地被調往國防部運輸兵監察處擔任參謀。正是在這裏古德里安開始了坦克與裝甲兵作戰理論。

1922年4月,於慕尼黑第七摩托化運輸營實習數月後,古德里安到柏林向奇施維茨( Gen. Erich von Tschischwitz )將軍報到,然而古德里安獲得的工作不過是研究摩托化運輸的各種問題,而不是他所期盼的如何運用爲作戰部隊。

在踏上這個技術性軍職的生涯後,古德里安只好奮力尋找出路。在經歷了有關用摩托化車輛運輸軍隊的計劃後,他意識到了摩托化部隊的實用性並全心投入該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受凡爾賽條約約束,不得擁有超過100,000人的軍隊,萊茵河以東50公里不得設防。因此,倘若新的戰爭發生,德國無險可守。古德里安認爲,德國必須依賴機動性防禦,而機動戰中又需要對運輸部隊進行保護,進而引起對裝甲車輛的需求。在與軍中相關專家討論和研究英國同行如富勒、李德哈特的著作後,古德里安學會了裝甲兵的集中運用並因在軍事刊物中發表相關文章而出名。

1925年,古德里安陪同運輸兵總監納茨默爾( Col. von Natzmer )參觀軍事演習時,向運輸兵總監建議在將來可以把摩托化部隊由勤務兵種轉變成戰鬥兵種時,這位總監卻很粗魯地回答到:“見鬼,什麼戰鬥部隊!它們只配裝運麪粉!”

1929年夏季演習中,雖然古德里安構想的裝甲兵概念被拒,但是數月後卻有機會出任第3摩托化營營長。在這裏,他集中全力進行各種訓練,然而摩托化運輸仍然受到相當多的阻力,甚至連與同區其他部隊演習也被拒。隨後,古德里擔任新總監魯茲將軍的參謀長,並與騎兵派系發生激烈的衝突。最終爲摩托化部隊贏得一席位置。之後,他便着手裝甲兵的裝備,訓練和戰術制定等問題,經過古德里安多方奔走,並在希特勒的直接支持下進行開發後,小型坦克1號坦克( Panzer I )面世並於1934年投入使用。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這種原本作爲訓練之用的小型坦克一直都是德軍裝甲兵的標準裝備。

第二次世界大戰

波蘭侵略戰

1939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古德里安擔任費多爾·馮·博克轄下的第19裝甲軍軍長(含第3裝甲師),9月1日參加了波蘭戰役。第19裝甲軍作爲德國北方集團軍的開路將,一路如入無人之境。在隨後不到兩個星期的時間裏,古德里安和保羅·路德維希·埃瓦爾德·馮·克萊斯特的裝甲軍的高速前進就使戰術落後的波蘭人陷入重圍,德軍步兵所起的作用就是俘虜包圍圈裏的敵軍。在會戰開始1個月零1天后波蘭戰役結束,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在整個戰役中只陣亡150人,受傷700人。

古德里安於此役中首次實現了他裝甲兵作戰的戰術理念,即在合適地形的戰術方向上,以裝甲集羣作爲火力,機動與防護三位一體的突擊手段,集中於敵防線的某一點進行突破,成功後即向敵縱深迅猛發展,致敵無法重整集結,以再次構築防線。在他的個人回憶錄中,他不無驕傲地聲稱,他很有可能是人類戰爭史上第1位坐在裝甲指揮車中利用無線電指揮部隊,並隨同1線戰鬥部隊一起衝過敵人防線的高級指揮官。

西線戰場

1940年5月古德里安參加法國戰役,並且再次成爲攻擊矛頭:擔任A集團軍轄下第19裝甲軍軍長。在埃裏希·馮·曼施坦因的建議下,希特勒贊同並採納了這位時任A集團軍參謀長的攻擊計劃。計劃中德國人將主要攻勢從右翼費多爾·馮·博克上將率領的以比利時北部列日地區爲攻擊目標的B集團 軍轉 移到了中央地區的A集團軍手中。並以阿登山脈:這個被認爲是機械化部隊無法通過的地區爲突破口。他的第19裝甲軍僅用兩天時間便成功穿越了阿登山脈110公里長的峽谷地帶。在戰役中優異的表現也令古德里安重塑了以往被認爲只會紙上談兵的印象。他的進攻速度不僅令對手,甚至他的上級格特·馮·倫德施泰特和希特勒都膽戰心驚:在渡過馬斯河後,古德里安就不再將坦克當自行火炮使用,而是儘可能地發揮其高速特性向縱深地區運動,從色當直到濱海的阿布維爾、格拉沃利訥, 完成了一個舉世震驚的巨大包圍圈。這個包圍圈把法國北部和比利時的所有盟軍都裝進了口袋。在行軍期間古德里安的部隊甚至沒有時間俘虜敵軍,而是通過擴音器大叫:“我沒有時間俘虜你們,你們要放下武器並且離開道路以免阻礙我們前進”,以此他創造了現代戰爭史上的最快的進攻速度,即在不到6天的時間裏他的裝甲軍長驅直入400多公里橫貫法國,將坦克開到了大西洋岸邊。

蘇德戰爭

海因茨·古德里安軍銜 海因茨·古德里安名言

  1941年在東線時的古德里安。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希特勒決定以3個集團軍羣對蘇聯發動迅速的攻擊戰,他們分別是勒布元帥所率領的北方集團軍羣、博克元帥所率領的中央集團軍羣以及格特·馮·倫德施泰特元帥率領的南方集團軍羣。古德里安則是隸屬中央集團軍費多爾·馮·博克元帥轄下的第2裝甲兵團司令。

7月9日上午分管第2裝甲兵團的第2軍團司令克魯格元帥因爲聽說準備強渡第聶伯河而趕到他的駐地,準備進行阻止。隨後古德里安成功的說服了克魯格批准其渡過第聶伯向斯摩棱斯克發動攻擊。到了7月11日德軍已經幾乎佔領了白俄羅斯全境,向東推進了約450至600公里。7月12日古德里安的裝甲兵團包圍了前往救援斯摩棱斯克的蘇聯紅軍第13集團軍的4個師和第20機械化師的部分力量。次日蘇軍進行了猛烈反擊,蘇聯中央方面軍總司令鐵木辛哥下令在戈梅利附近的總計20個師兵力向古德里安發動攻擊,處在包圍圈內的蘇軍亦開始了突圍行動。激烈的戰鬥後,第2裝甲兵團擊退了反攻的敵人,得以繼續向斯摩棱斯克前進。7月15日凌晨,古德里安的先頭部隊:第71步兵團在天色掩護下經一條鄉間小路佔領了位於斯摩棱斯克外圍防禦圈中的炮後陣地。7月16日古德里安攻下了斯摩棱斯克,次日希特勒在古德里安的騎士鐵十字勳章上加授橡葉。

斯摩棱斯克戰役結束後,古德里安建議陸軍總部以莫斯科爲目的地發起合圍攻勢。陸軍總部並沒有採納古德里安以及博克元帥等人的建議,而是由希特勒親自批示採用倫德施泰特的構想-首要攻擊目標爲蘇聯紅軍布瓊尼的西南方面軍以及烏克蘭首府基輔。隨後古德里安所在的第二裝甲兵團被借調往倫德施泰特的南方集團軍羣,以協助基輔會戰。9月26日基輔會戰結束,德軍雖然贏得勝利,卻同時給時間予蘇聯人構造以莫斯科爲核心的縱深防禦陣地。他們在莫斯科附近構築了3條防禦工事:維亞濟馬附近的維亞濟馬防線全長320公里、莫斯科以西的莫扎伊斯克防線全長140公里、最後則是沿莫斯科環城公路的4條弧形防線。原本莫斯科駐軍500,000人,卻缺少重型武器以及戰鬥經驗,隨後斯大林下令在西伯利亞與日本關東軍對峙的25個步兵師以及9個裝甲旅回防莫斯科。這些長期駐紮西伯利亞的軍隊對於惡劣的天氣尤其適應,並在日後的反擊戰中發揮重要作用。

隨即莫斯科保衛戰全面展開,戰鬥持續到10月中旬時蘇德都損失嚴重。蘇軍防線後撤30公里—50公里,德軍幾乎所有步兵師都減員2,500人,裝甲部隊則只有不到50%的正常兵力。古德里安的部隊尤其嚴重,每個團都減員500人以上,步兵部隊的連隊平均人數只剩下50人。即使手下的王牌坦克旅艾貝爾巴赫坦克旅亦只剩下60輛坦克,這也是滿編時超過600輛坦克的第2裝甲兵團僅剩的坦克。在面對惡劣的天氣以及對蘇軍T-34坦克無能爲力的情況下,不久德軍在莫斯科保衛戰中戰敗。古德里安因建議撤退遭到希特勒拒絕,12月26日古德里安被調回陸軍統帥部候命,職務則由魯道夫·施密特中將接任。

戰爭後期

在莫斯科保衛戰戰敗1年多之後,古德里安出任裝甲兵總監,負責裝甲部隊的生產、訓練、戰術制定及整編工作。上任後古德里安將德國原600輛不到的坦克與裝甲車月產量提高到了1,955輛,其中包括當時德軍的裝甲主力4號戰車、最新式的5號戰車豹式及6號戰車虎式。在希特勒不顧古德里安對於豹式坦克可靠性的憂慮,將剛換裝成豹式的第1裝甲師投入到庫爾斯克的衛城作戰中,古德里安建議在轉入戰略防禦姿態時,應當選擇用反坦克炮替代坦克成爲防禦主力,得到希特勒同意其可自行安排反坦克炮的生產和分配。不過由於時間及工業、經濟、人事等因素在1944年蘇聯發動反擊時仍只有33%的戰防部隊裝備了突擊炮。同時古德里安建議自東線戰場撤回裝甲部隊,予以重新整編,遭到希特勒拒絕後又建議自西線戰場撤回裝甲部隊得到批准。在1944年6月6日盟軍發動諾曼底戰役時,古德里安已經重新整編出10個裝甲師和裝甲步兵師。對於擔任大西洋壁壘主要負責人隆美爾的防禦計劃,古德里安提出了異議,認爲隆美爾將機動部隊置放的位置與前線部隊空間過大而與之發生爭執。

在戰爭後期,古德里安與希特勒在戰術戰略見解上的分歧愈大,由是使得兩人之間的矛盾也愈形激烈,並多次發生爭吵,但古德里安出於對德國效忠的軍人誓言,始終未加入政變推翻希特勒的密謀當中。1944年7月20日事件發生,古德里安參與到負責審理工作的榮譽軍人法庭,並被任命爲陸軍參謀長,而在1945年3月於德國戰敗前夕再次被希特勒以6星期病假做爲健康療養的名義斥退免職。被免職當天他回到家時他的妻子對他說:“今天你出去的時間真長得可怕呀”,他回答說:“是的,而這也就是最後一次了,我已經被免職了” 。1945年5月10日向美軍投降後被關押3年,因爲在戰爭期間並未虐待戰俘和屠殺平民而沒有被列爲戰犯,於1948年被釋放,之後一直在家中修養並撰寫回憶錄《一個士兵的回憶》。

1954年5月14日古德里安因病去世,埋葬於最早擔任軍職的戈斯拉爾。他所用的密碼機陳列於英國CHICKSANDS的情報處博物館。

他的兒子海因茨·君特·古德里安(Heinz Günther Guderian,1914-2004)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任第116裝甲師參謀,在魯爾口袋內投降,戰後加入德國聯邦國防軍,以少將身份退伍。

軍人榮譽

戰功十字勳章 二級

帶劍奧地利戰爭紀念勳章

帶劍匈牙利戰爭紀念勳章

一級三軍戰鬥榮譽勳章

戰鬥紀念勳章(1938年3月13日)佔領奧地利後

布拉格城堡勳章(1938年10月1日)波蘭侵略戰後

榮譽騎士十字勳章

坦克突擊勳章銀質

鐵十字勳章一級 1914版

鐵十字勳章一級 1939版 (加授帶)

橡葉騎士鐵十字勳章

著作

《注意!裝甲兵》 1937年 英國貨幣雜誌 ISBN 0-304-35285-3

《一個軍人的回憶》 1952年 紐約達卡波雜誌出版社 ISBN 0-306-81101-4

《西歐可以防禦嗎?》

《坦克-前進!》

《閃擊英雄—古德里安大戰回憶錄》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 978-7-5613-3079-1

《古德里安將軍戰爭回憶錄》 2005年 解放軍出版社 ISBN 7-5065-4845-3

《注意—坦克!裝甲部隊的發展、戰術與作戰潛力》 2013年 雅圖創意設計有限公司 ISBN 9789868918702

人物評價

古德里安被西方軍界稱爲“德國裝甲兵之父”、“閃擊英雄”。一戰期間,他擔任騎兵和步兵部隊的初級軍官與參謀軍官。戰後他在邊防軍部隊短期任職後,便開始建立、組織、指揮裝甲兵部隊,先後任命爲德軍的戰術教官、摩托化運輸營長、裝甲兵司令部參謀長、第2裝甲師師長、第16軍軍長、第19裝甲軍軍長、古德里安裝甲兵部隊司令、第2裝甲集羣司令、裝甲兵總監、陸軍總參謀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任裝甲集羣司令、坦克兵總監、陸軍總參謀長等職,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軍事理論家、統帥,裝甲戰的倡導者,也是德國裝甲兵創建者。

古德里安是十分全面的將軍,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在無線電通信部隊任職,對通信技術有一定的接觸之後又被調往參謀總部,這爲他全面的軍事戰略眼光打下了基礎。在研究坦克的過程中,他不恥下問,向各個方面的技術人才請教,終於成爲坦克技術專家,無論是籌劃組織一次戰役,還是在前線指揮,他都十分在行。作爲一名統帥,他可以輕鬆詼諧地與士兵交流,同時又嚴峻無比地對待他的上級,也可以大膽頂撞希特勒,正是這種風格使他贏得了歷史學家和軍事學家的客觀評價。

古德里安一直被人們稱爲閃電戰的創始人之一。即使在納粹執掌時期他還不是最高級的將領,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的卓越才能已經得到人們的認可,被看作是在二戰期間最優秀的指揮官之一。在二戰中,他作爲坦克專家,將現代陸上作戰武器——坦克,充分地運用到戰場上,其意義深遠,一直影響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