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菲利普·萊納德歷史 菲利普·萊納德歷史百科

菲利普·萊納德歷史 菲利普·萊納德歷史百科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菲利普·萊納德,德國物理學家,外文名Philipp Eduard Anton von Lénárd,生卒時間1862年6月7日-1947年5月20日。

菲利普·萊納德歷史 菲利普·萊納德歷史百科

生平

菲利普·萊納德於1862年6月7日出生在匈牙利的普雷斯堡(現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發),父母來自奧地利的蒂羅爾。他先後在布達佩斯大學、維也納大學、柏林大學和海德堡大學學習物理學,曾是羅伯特·威廉·本生、亥姆霍茲、萊奧·柯尼希斯貝格爾(Leo Königsberger)和格奧爾格·赫爾曼·昆克(Georg Hermann Quincke)的學生,1886年在海德堡大學獲得博士頭銜。

1892年起任波恩大學的講師和海因裏希·魯道夫·赫茲教授的助手,1894年被任命爲佈雷斯勞大學的教授,1895年成爲亞琛工業大學的物理學教授,1896年海德堡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1898年爲基爾大學教授。

萊納德在希特勒上臺後加入了納粹黨籍,在多次在公開場合批判猶太人科學家愛因斯坦,宣揚希特勒的理論,推崇“雅利安物理學”。1945年二戰結束後,盟軍考慮到萊納德年事已高,免除了對他的非納粹化措施,但取消了他的海德堡大學終身教授名譽。萊納德於1947年在德國梅塞爾豪森去世,他的遺產現存於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館。

研究

早期研究

萊納德的第一項研究成果是在力學領域,他發表了一篇關於墜落水滴的振動及相關問題的論文,1894年整理出版了赫茲的遺作《力學原理》。

萊納德很快對磷光和熒光現象發生了興趣,這種在黑暗中發出的神祕的微弱亮光,從小就吸引了萊納德,他曾和他的同學加熱氟晶體讓它發出熒光。萊納德與天文學家沃爾夫(W. Wolf)合作開始研究當焦棓酚與鹼和硫磺酸鹽混合時的發光現象,以發展照相技術,他們發現發光的光度取決於焦棓酚的氧化程度。與此同時,萊納德完成了對鉍的磁性的研究,並和克拉特(V. Klatt)共同發表了關於硫化鈣等自發光物質的研究成果,他們發現硫化鈣在接受事先的光照後會在黑暗中發光,但必須在一個條件下,即硫化鈣中至少包含少量重金屬,如銅和鉍,以形成晶體,晶體決定了發光的顏色、強度和持續時間;純的硫化鈣是不會發光的。這項成果開始了萊納德接下來長達18年陰極射線的研究。

陰極射線

1888年萊納德在海德堡大學昆克手下工作,他完成了他關於陰極射線的第一項研究成果,他研究了當時赫茲關於陰極射線有與紫外線相似特性的觀點,並設計了一個實驗,以探究陰極射線是否像紫外線一樣,能夠通過放電管壁上的石英窗,他獲得的結果是陰極射線沒有這樣的特性。但是後來,1892年他在波恩大學做赫茲的助手時,赫茲讓他觀察了他的新發現,赫茲將一片蓋上鋁箔的含鈾玻璃片放入放電管,當用陰極射線轟擊鋁箔時,鋁箔下面發出了亮光。赫茲因此建議可以用鋁薄板將放電管內的空間一分爲二,在空間的一部分內,陰極射線由常規的方法產生,而在空間的另一部分,可以在真空的條件下觀察陰極射線。赫茲由於過於忙碌,便授權萊納德做這個實驗,他後來因此獲得了“萊納德窗”的重要發現。

在嘗試了不同厚度的鋁箔後,萊納德終於在1894年發表了他的重要發現,用於封閉放電管的石英板可以用鋁箔代替,鋁箔的厚度恰好能夠保持放電管內的真空狀態,但又必須足夠薄以讓陰極射線能夠通過這樣,這樣不但能研究陰極射線,也能研究陰極射線在放電管外引起的熒光現象。萊納德從實驗得出結論,陰極射線在空氣中只能傳播分米級的距離,而在真空中卻可以傳播數米而不會衰減。在赫茲1892年宣稱陰極射線不可能是粒子,而只能是一種以太波的觀點後,萊納德曾表示贊同,但是後來在讓·佩蘭(1895年)、約瑟夫·湯姆孫(1897年)和威廉·維恩(1897年)的研究成果證明了陰極射線的粒子特性後,萊納德放棄了這一觀點。湯姆孫最後作出了陰極射線是由帶負電的電子組成的結論。

光電效應

此後,萊納德又繼續拓展赫茲關於光電效應的研究,他分析了在高真空環境下光電效應的特性和本質,證明了當紫外線照射在金屬上時,會使電子從金屬表面逸出,並在真空中傳播,電子在電場中被加速或減速,電子軌跡在磁場中改變。通過精確的實驗,他證明發射的電子數量正比於入射光所帶的能量,而電子的速度,或者說它們的動能,卻與入射光能量無關,當入射光的波長減小時,電子速度增大。這個事實與當時的理論是相沖突的,經典物理學無法解釋萊納德的光電效應實驗結果。直到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相對論和光量子理論,才解釋了這一現象,後來又被羅伯特·密立根所證實,因爲人們把愛因斯坦的名字冠在光量子理論上,萊納德對愛因斯坦一直耿耿於懷。

在研究過程中,萊納德還發明瞭一種光電管,以加速電子和測量它們的能量,這種光電管是三極管最初的雛形,不同之處在於,在萊納德的光電管中,電子是由陰極光發射的,而三極管中的陰極是白熾絲,可以向真空發射更高強度的電流。

萊納德在1902年提出,當電子通過一種氣體時,必須具有一個確定的最小能量,才能產生氣體的電離。

動力子原子模型

1903年萊納德提出了一種原子結構模型的設想,他稱之爲“動力子”(英語:dynamides),它們體積很小分散在廣闊的空間中,它們有質量,由許多電偶對(兩個帶電量相同、帶電符號相反的電子相連)組成,它們的數量等於原子的質量,他認爲原子中的固體部分只佔整個原子體積的十億分之一,動力子原子模型能解釋萊納德窗的作用,卻無法解釋更多的事實,由此是一種不成功的原子模型。但萊納德的研究爲亨德里克·洛倫茲的電子理論還是貢獻良多。

後期研究

後期,萊納德又研究了光譜線的本質,發展了約翰尼斯·裏德伯、海因裏希·凱澤(Heinrich Kayser)和卡爾·倫格(Carl Runge)的研究成果,他們提出金屬的光譜線可以分爲兩類或更多類連續光譜(譜系),並且這些譜系的波長之間存在明顯的數學關係。萊納德認爲,每個譜系都會存在原子的確定變化,這些變化決定了各個譜系,並且可以按原子失去的電子的數目來區分。

萊納德是一個天才的實驗物理學家,他有許多重要的發現,但他宣佈這些發現的重要性時卻超過了它們的真正價值,不斷和別的科學家發生衝突。雖然他獲得了衆多榮譽,比如奧斯陸大學(1911年)、德累斯頓大學(1922年)和布拉迪斯拉發大學(1942年)的榮譽博士學位、富蘭克林獎章(1905年)、德意志帝國的鷹盾勳章(1933年),並被選爲海德堡的榮譽市民(1933年),他卻仍感到自己沒有受到足夠高的評價,因此會在許多國家攻擊其他物理學家。

萊納德從反猶太人的種族主義立場出發,從1920年起在多次在公開場合批判猶太人科學家愛因斯坦,並鼓吹所謂的“德意志物理學”。希特勒上臺後,萊納德加入了納粹黨籍,成爲希特勒無比忠實的科學顧問,宣揚希特勒的種族主義和排猶主義理論。而作爲回報,納粹黨將萊納德作爲雅利安或德國物理學的領袖,納粹在物理學界的代理人。

萊納德的著作包括:《關於以太和材料》(1911年第二版)、《陰極射線的定量分析》(1918年)、《關於相對論》(1918年)和《偉大的自然科學研究者》(1930年第二版)等。

參考資料

諾貝爾獎官方網站關於菲利普·萊納德生平介紹

Beyerchen, Alan, Scientists under Hitler: Politics and the physics community in the Third Reich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7).

Hentschel, Klaus, ed. Physics and National Socialism: An anthology of primary sources (Basel: Birkhaeuser, 1996).

Walker, Mark, Nazi science: Myth, truth, and the German atomic bomb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1995).

Wolff, Stephan L., "Physicists in the 'Krieg der Geister': Wilhelm Wien's 'Proclamation'", Historical Studies in the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Vol. 33, No. 2 (2003): 33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