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1917年俄國革命爆發 1917年俄國革命勝利

1917年俄國革命爆發 1917年俄國革命勝利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7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917年俄國革命,發生在俄羅斯一系列革命運動,外文名俄語:Смена власти в России в 1917—1918 годах,發生時間是在1917年,相關事件二月革命、十月革命。

1917年俄國革命爆發 1917年俄國革命勝利

簡介

1917年俄國革命是指1917年俄國境內發生的一系列革命運動的統稱,這些運動最終滅亡了俄羅斯帝國並建立了蘇維埃俄國。在1917年3月(儒略曆2月)的二月革命使得羅曼諾夫王朝被推翻,臨時政府掌權。同年11月(儒略曆10月)的十月革命使得臨時政府遭推翻,被布爾什維克(蘇維埃)政府取代。

基本信息

俄國二月革命(1917年3月)是一次爆發於聖彼得堡、自然普及的革命。混亂中,杜馬(俄帝國議會)的成員取得了國家的統治權,成立俄國臨時政府。國軍的領導人認爲他們無法壓制革命浪潮,而後俄國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退位,正式賦予了臨時政府權力。由較激進的社會主義黨派所領導的蘇維埃(工人的會議),最初同意由臨時政府統治,但堅決要求擁有能影響政府及支配多批國民軍隊的特權。二月革命的背景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軍事嚴重受挫之時,國境內充斥着軍隊與譁變。

一個雙權鼎立的時代因而確立,其中臨時政府握有國權,而由社會主義者所領導的國民組織蘇維埃,則擁有下層社會平民與左派的擁戴。在如此暴動與罷工頻繁的混亂時期,臨時政府決議繼續未完的戰役,反之,布爾什維克與其他社會主義派系選擇放棄先前投入於戰爭的心血。布爾什維克將工人民兵部隊組織爲紅衛兵(後來的紅軍),並對其強力控管。

在十月革命(公曆9月)中,由列寧所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與工人的蘇維埃聯手推翻了彼得格勒的臨時政府。布爾什維克自命爲各政府部門的領袖,並奪取農村的統治權,設立契卡鎮壓異己。爲結束戰事,1918年3月,布爾什維克領導人與德國簽訂了《佈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

布爾什維克黨與非布爾什維克黨旋即爆發了俄國內戰。戰火持續了數年,最終由布爾什維克獲勝。革命爲蘇聯的建立鋪了路。許多著名歷史事件接連在莫斯科與彼得格勒上演的同時,國內各城市、少數民族之間及農村也如火如荼地推展着各式各樣的運動。而在鄉郊地區,則由農民接管、並重新分配了當地領土。

1917年俄國革命的原因與後果之間存在着相悖現象。沙皇專制制度是引發革命的根本原因。革命的結果並未造成人民和社會從專制桎梏下的大解放。革命後建立的蘇維埃聯盟國家,是布爾什維克的一黨專政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多數非俄羅斯人也未得到民族自決權。斯大林時代把這種制度推向極端,使社會經濟、政治乃至意識形態緊密結合爲一體的國家社會主義。這種制度雖使蘇聯的經濟、文化、國防力量有很大的發展,卻嚴重地影響了公民社會的形成和國家完全的現代化。

 重大事變

1917年的俄國革命無疑是本世紀曆史上的重大事變。對於這次革命,主要是十月革命,無論在俄國還是在世界上,一開始就存在着完全不同的評論。肯定者認爲“十月革命開闢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而反對者則認爲,十月革命是“布爾什維克的政變”,是“整個俄國的最大災難”。1917年俄國革命的結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俄國堅持社會主義的幾十年裏,這個國家的經濟、文化、國家力量和國際地位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進步。在俄國革命以及蘇聯社會主義的影響下,二戰後一系列歐亞國家也相繼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但是,歷史的發展卻發生了出乎意料的逆轉。1991年底,那個已發展爲世界第二大強國的蘇聯卻匆匆解體。俄國的社會主義實踐也告一段落。以鐮刀斧頭爲標誌的革命紅旗被舊俄國的三色旗所取代。蘇維埃制度改變爲杜馬制、總統制共和國,經濟上完全轉變爲資本主義制度。

人們對歷史的分析和評論往往會隨着歷史的發展而不斷變化。還在1989年,在蘇聯就出版了一本《1917年的十月:偉大的世紀事件還是社會災難?》的爭論文集。在蘇聯解體和俄國轉軌以後,爭論就更熱烈了。在這些爭論中概括起來還是兩種截然對立的觀點:一種認爲1917年俄國革命是歷史規律性的表現,反對否定十月革命的道路;另一種觀點則完全否定那次革命的歷史作用,認爲如果沒有十月革命,早就開始的從上而下的改革會把俄國引向完全現代化的道路,人民就不會像在蘇維埃制度下付出那麼大的代價。

究竟應如何評價1917年的俄國革命呢?筆者認爲,歷史是一個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總是表現爲曲折複雜和千姿百態。1917年的俄國革命是歷史的客觀存在,它是俄國曆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一種表現。歷史學家不能抱怨歷史,也不能改變歷史,只能根據資料去追溯和再現歷史的過程,分析其內在聯繫,總結經驗和教訓。十月革命也不是個別人或少數人的行動,而是一次社會變革,有着深刻的歷史和社會根源。問題在於這次革命的後果與原因之間存在着某種相悖的現象。我們應該研究這種現象及其產生的原因和它對人們提供的教益。

原因

從二月到十月的俄國革命是一個連續發展的過程,是一次革命,是"一次革命的兩個階段"。不能把二月革命同十月革命截然分開。導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主要原因是同一的。1917年俄國革命的原因是複雜的、多方面的。

根本因素

人們習慣於把革命前的俄國稱爲沙皇俄國,也簡稱沙俄。這個簡略的稱呼其實鮮明地反映了位於歐洲東部地區俄國曆史的實質與特點。沙皇專制制度是舊俄羅斯的基本制度。沙皇既是世俗皇帝又是俄國希臘正教的最高首領,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和主宰。沙皇不僅凌駕於農民、貴族和羣臣之上,而且也凌駕於法律和信仰之上。沙皇的個人意志、他的詔書和命令具有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威。他獨攬國家的全部事務,不受監督,對法律、人事、經濟政策、軍事戰略以及私人訴訟都有最後的裁決權。俄國的沙皇專制制度經歷了一個不斷髮展與強化的過程,到尼古拉一世統治時期達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尼古拉一世從思想理論上把東正教、獨裁和大俄羅斯民族主義緊密地結合爲一體,實行嚴密的警察統治,禁止任何異議或不滿的批評,書報檢查十分嚴厲,嚴密監視大學,連哲學課也被禁止。政府還千方百計阻止國人出國旅遊,來往旅客和出國留學都要嚴格審查。這種無限制地干預一切的君主專制制度完全變成社會發展的障礙,特別是西方國家建立了民主政治制度以後,它就同現代化的歷史趨勢全然相牴觸了。正如列夫·托爾斯泰在1902年所指出的:“君主制是一種腐朽的形式”,這種制度建立;企圖阻止人類不斷前進的癡心妄想"之上。

對於沙皇專制制度,可以看到大量的研究論著。這裏只想指出這個制度的兩個重要特點。

第一,國家農奴制度。過去我們說過,俄國的封建制度不同於西歐的地方就是沙皇專制制度同落後的封建農奴制度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沙皇專制制度是俄國封建農奴制度的上層建築,以人身依附爲基本特徵的農奴制度是沙皇專制制度的經濟基礎。這裏還要指出,正因爲這一點,俄國的農奴制度便是一種國家農奴制的形態。沙皇不只本身是最大的地主、是貴族農奴主的最高政治代表,而且以沙皇爲主體的國家就是一個大農奴主的莊園。構成全國人口最大多數的農民是社會財富的主要生產者,也是國家剝削和壓迫的主要對象。國家不僅收取農民人頭稅,而且還管理着將近一半的叫做國家農民的農業人口。國家農民實際上也就是國家農奴。屬於貴族的農奴不僅每週要給主子進行3~4天的強制勞動,而且國家用法令保護貴族對農民享有很大的特權。貴族甚至可以拆散農奴的家庭或將農奴送進監獄。俄國的農民完全被束縛在貴族的莊園和村社的土地上,沒有人身自由,進城要帶證件,農民要成爲其他階級是很困難的,除非給國家服兵役取得了軍功。

俄國有一種爲國家服役的制度。貴族對土地和農民的佔有要根據其爲國家服務的情況來確定。貴族要被派到任何地方完成任何任務。俄國的貴族從來沒有發展成爲能夠維護自身利益而不受中央獨裁政權影響的獨立階級。爲國家服役的人不論是貴族或平民、軍人或市民都不過是沙皇的小卒。所以,每個俄國人對沙皇不是獻身就是獻財。俄國政府經常壟斷商業,從事銀行和信貸活動。政府在某些工業企業中也佔有顯著的地位。1861年以前,政府允許在工廠和商業中使用農奴。在18世紀60年代工業部門中90%以上的勞動力是被指派的農奴。19世紀下半葉以後出現的工商業者雖然代表了一種新的生產關係,但是他們照樣受沙皇政府的統治和制約。一旦他們的利益同國家的利益發生衝突,沙皇會不顧一切地將他們逮捕、下獄,沒收財產。

這種把全國所有階層的人都變成奴役對象的國家農奴制度,是近代國家中最落後的形態之一,自然就成爲衆矢之的。農民人數最多,最受壓迫剝削,是歷次革命的主力。隨着近代工業而出現的工業勞動大軍既受資本主義的剝削又受沙皇專制制度奴隸般的奴役,是接受革命思想最快、最容易動員和組織的革命中堅。俄國的資產階級雖然同沙皇專制制度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但沙皇專制制度則是俄國資本主義迅速自由發展的主要障礙。代表資產階級的立憲民主黨在1905年革命中也提出了一個相當激進的綱領。即使貴族也對這種專制獨裁的制度不滿。1825年的十二月黨人革命就是由一批貴族青年發難的,而這次革命實際上便成爲俄國民主革命的開端。此後,不論是民粹派的革命運動,還是1905年革命、1917年革命都把推翻沙皇專制政權作爲首要目標。應該說,1905年和1917年的革命都是全民反對沙皇政權、爭取人民解放的大革命。

第二,軍事強國主義。歷代沙皇幾乎都是窮兵黷武,貪得無厭,不斷向周邊國家和民族進行侵略和擴張。列寧稱沙皇俄國爲"軍事封建帝國主義"是十分確切的。在不斷擴張的過程中,沙皇俄國常常力不從心,而且要同其它先進或強大的國家和民族進行交往和發生衝突。落後經常使它失敗或達不到目的。沙皇政府就扮演了推行改革、發展經濟、尤其是發展工業的倡導者的角色。它的目的就是盡力增強國家軍事力量。因此,它總是以戰爭爲動力,用政府的強制手段徵集全國的資財,因而就大大加重人民的負擔。軍隊耗費着很大一部分國家預算和資源。從1860年到1913年,俄國的軍事預算佔國家總預算的48%。這種軍事強國主義和不斷地侵略擴張,一方面給國家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給人民的生活帶來無窮的災難,另一方面,隨着對周邊國家領土的侵略和對其他民族的統治,就使民族矛盾和衝突成爲沙皇俄國的另一致命的贅瘤。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不顧帝國面臨的嚴重危機,依然熱衷於爭奪新領土和勢力範圍的戰爭,結果便引起了1905年的大革命和1917年的大革命。造成沙皇帝國崩潰的直接原因就是戰爭。戰爭不僅使沙皇政權垮臺,而且也使臨時政府失敗。戰爭造成的極度緊張是爆發革命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