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抗日戰爭是從哪一年到哪一年

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抗日戰爭是從哪一年到哪一年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是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正義戰爭。

70年前以中國人民的勝利結束的抗日戰爭,從參與程度、組織動員和能動性的發揚來看,是名副其實的人民戰爭。抗日戰爭的勝利,就是人民戰爭的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抗日戰爭是從哪一年到哪一年

  抗日戰爭老照片

全民族廣泛參與的人民戰爭

回眸屈辱和悲壯的中國近代史,從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前的近百年間,中國人民進行的一次次反侵略戰爭,沒有一次不是以失敗而告終的。抗日戰爭與歷次反侵略戰爭的最大區別在於,它首次實現了全民族的廣泛參與,形成了人民戰爭的偉大創舉。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很快霸佔中國東北,並不斷向華北滲透,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爲中國社會主要矛盾。面對寇深禍亟、亡國滅種的嚴重危機,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意識到,要想戰勝日本侵略者,非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不可。以實現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爲目標,擔負反帝反封建歷史重任的中國共產黨及時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1935年8月,中共中央發表《爲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號召全國同胞團結起來,停止內戰,抗日救國,組織全國統一的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1936年12月,中國共產黨本着“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的民族大義,以博大的胸襟推動“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促成了其後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七七事變,使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中國共產黨及時通電全國指出,只有實行全民族抗戰,纔是中國的出路,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本的侵略。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的召喚下,抗日戰爭成爲以國共兩黨合作爲基礎,有社會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抗日團體、社會各階層愛國人士和海外僑胞廣泛參加的全民族抗戰。不願做奴隸的中國人民終於團結起來,中國人民的力量終於凝聚起來,實現了百年來不曾有過的舉國奮起。在偉大的民族抗戰中,無數羣衆投身抗戰,支持抗戰,由涓涓細流匯聚成勢不可擋的救國洪流,最終贏得了近代以來民族解放戰爭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抗日戰爭是從哪一年到哪一年 第2張

  老百姓參與中國抗日戰爭

“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的戰爭

抗日戰爭中展現出的人民戰爭的偉大力量不是天然形成的,它是通過強有力的組織動員,使潛在的力量轉化爲現實的力量。毛澤東指出:“日本敢於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國民衆的無組織狀態。”“民衆如沒有組織,是不能表現其抗日力量的。”“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

在抗日戰爭中,作爲中國兩大政治力量的國民黨和共產黨合作抗日,都爲動員全國人民參加抗日作了宣傳動員工作。蔣介石一度宣稱“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但面對已經出現的日軍侵略,國民黨卻實行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的片面抗戰路線,不敢放手發動羣衆,不肯放棄反共政策。特別是到抗戰後期,國民黨不斷強化獨裁統治,軍隊潰敗不已,逐漸失去民心。

動員人民和組織社會各方面力量進行戰爭,是中國共產黨積多年革命鬥爭形成的成功經驗。以毛澤東爲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主張“全國軍事總動員”、“全國人民的總動員”,號召“全中國人民動員起來,武裝起來,參加抗戰,有錢出錢,有槍出槍,有知識出知識”,實行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路線,反對用單純軍事的觀點去看待抗日戰爭,高度重視動員、組織和武裝人民羣衆。毛澤東指出:“抗日戰爭的政治目的是‘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國’,必須把這個目的告訴一切軍民人等,方能造成抗日的熱潮,使幾萬萬人齊心一致,貢獻一切給戰爭。”黨組織團結一切進步力量,靠口說,靠傳單佈告,靠報紙書冊,靠戲劇電影,靠學校,靠民衆團體,靠幹部人員,把戰爭的政治目的告訴軍隊和人民。動員和組織軍民,還需要宣傳達到戰爭政治目的的步驟和政策。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就使戰爭的政治目的具體化,使人民羣衆具體知道怎麼去達到戰爭目的,它與自己的切身利害有什麼關係,以及自己應該怎麼去做。

爲配合抗戰路線的實行,中國共產黨作了一系列的政策上的調整,例如,土地政策由沒收地主的土地改爲減租減息,根據地推行“三三制”政權模式,吸收那些主張抗日而又不反共的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開明紳士的代表和國民黨員參加。其他關於經濟稅收、勞動工資、鋤奸、人民權利、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政策,也都根據統一戰線的原則,做了必要和適當的改變。

要驅逐日本帝國主義,達到最後勝利,必須使軍民高度一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人民軍隊,挺進敵後,在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廣泛發動羣衆,武裝羣衆,實行主力部隊、地方部隊和民兵游擊隊相結合,武裝羣衆和非武裝羣衆相結合,游擊戰和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相結合,在廣闊的敵後戰場,到處燃起人民戰爭的熊熊烈火。通過精兵簡政和大生產運動,解決了戰爭需要和民衆生活的兼顧問題,密切了軍隊與人民的魚水關係。在血與火的考驗中,黨領導的革命力量不斷髮展壯大。到全國抗戰結束時,人民軍隊發展到132萬人,民兵達到268萬餘人,並建立起陝甘寧、晉察冀等19塊抗日根據地。歷史證明,只有動員起全國人民,才能真正築成戰勝敵人的“血肉長城”。

發揚“自覺的能動性”的戰爭

人民戰爭的威力在於組織動員廣大民衆積極參與到戰爭中來,但僅此也還不能戰勝日本帝國主義,還要有一個符合國情的戰爭指導以及在這一指導下發揮主體最大能動性來採取符合實際的正確行動。毛澤東撰寫的《論持久戰》,勾勒出持久抗戰發展演變的三大階段,化解了抗戰問題上“亡國論”或“速勝論”的茫然和困惑,爲抗戰找到了一條揚長避短、持久勝敵的正確道路。

人民羣衆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在一定的客觀條件限度之內和物質基礎之上,誰充分發揮了人民羣衆自覺能動作用,誰就能贏得戰爭的勝利。抗日戰爭,爲發揮人民羣衆的主觀能動性提供了極大的機會。億萬中國人民自覺地爲正義而戰,他們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以驚人的膽略和無窮的智慧,創造了適合自己特點的、獨有的各種巧妙戰法,忍受和克服了許多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在抗日戰爭的舞臺上,中國人民上演了許多有聲有色、威武雄壯的歷史活劇。他們大擺地雷陣,把侵略者炸得人仰馬翻、心驚膽戰。他們依靠創造的地道戰,把戶與戶相連、村與村相通,築成一道道堅固的地下長城,神出鬼沒地打擊敵人。還有麻雀戰、破擊戰、伏擊戰等等,把敵人搞得暈頭轉向,寢食難安。他們在山崗、在平原、在江河湖海、在交通線上,到處擺下殲滅敵人的戰場。

儘管日本侵略者想盡各種辦法來對付,瘋狂地“掃蕩”,實行“三光政策”、“鐵壁合圍”,推行“梳篦戰術”、“強化治安”等等,然而在中國抗日軍民面前,氣焰囂張的敵人一次次碰得頭破血流,豕突狼奔。狂妄的侵略者不得不放棄速戰速決的戰略進攻,而陷入到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不能自拔。

抗日戰爭的歷史經驗證明,人民戰爭是克敵制勝的法寶。鄧小平曾指出:“只要我們堅持人民戰爭,敵人就是現在來,我們以現有的武器也可以打,最後也可以打勝。”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指出,不論形勢如何發展,人民戰爭這個法寶永遠不能丟。這是歷史的啓迪,中國人民應當永誌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