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韓德讓有哪些功勞?爲何能成爲“攝政王”呢?

韓德讓有哪些功勞?爲何能成爲“攝政王”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韓德讓是遼國重臣,從小就受到父親在遼國征戰的薰陶,有勇有謀,爲遼國立下戰功,蕭太后更是賞識他,後來成了遼國的“攝政王”,撐起遼國發展的重任。韓德讓爲何被稱遼國最強漢臣?

韓德讓有哪些功勞?爲何能成爲“攝政王”呢?

韓德讓的祖上是破落的漢人知識分子家庭,在遼太祖阿保機攻打幽州時,當時只有六歲的韓德讓的爺爺韓知古做了俘虜,並被送給了皇后述律平當奴隸。爺爺韓知古後來受到了阿保機的器重,參與制定了遼國許多的制度,後來更做到了中書令這樣的高官;父親韓匡嗣由於醫術過人,深受皇后述律平的器重,曾擔任南京留守的官職。生在這樣一個官宦家庭中,韓德讓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同時他也表現出了智慧過人、謹慎持重的特點,在遼景宗耶律賢在位期間,他先後擔任東頭承奉官、樞密院通事、上京皇城使等官職。

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了宋朝,他制定的策略是“先南後北”,這也錯過了奪回幽雲十六州最好的時機,因爲此時的遼國正處於著名的暴君、“睡王”耶律璟的統治下,史書稱“荒耽於酒,畋獵無厭”,“賞罰無章,朝政不視”。他統治期間,契丹貴族奪權活動非常頻繁,社會秩序極其不穩定。

等到宋朝消滅了南方的割據政權後,重新回過頭來準備攻打遼國時,遼國的局勢也發生了轉變。由於耶律璟醉酒後經常隨意打罵甚至砍殺身邊的近侍,公元969年,不甘於坐以待斃的幾名近侍乘着他酒醉將其殺死。他的堂侄耶律賢登上了皇位,在自己的皇后蕭綽的輔佐下,耶律賢爲政寬簡、重用漢人,遼國的局勢趨於穩定,國力逐漸得到了恢復。宋、遼這兩個東亞的強國註定要圍繞着幽雲十六州進行激烈的對抗和碰撞。

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不顧衆臣反對,從太原大舉出兵幽雲十六州。戰爭初期宋軍一度收復了河北的易州和涿州。在圍攻燕京時,受到了南京留守韓德讓的頑強抵抗。身爲文人的韓德讓臨危不懼、親自登上城樓指揮守城,極大的鼓舞了守軍的士氣,兩軍在燕京城僵持了十五天後,耶律賢派來的十萬遼軍趕來增援。在高梁河附近,遼國軍隊內外夾擊宋軍,由於親臨戰場指揮的趙光義受傷中箭,乘着驢車倉皇逃離,皇帝一逃,宋軍立刻四處潰散,轟轟烈烈的宋軍北伐以大敗收場。

韓德讓也因爲此次守城的卓越表現被授予遼興軍節度使,自此他也進入了升遷的快車道,三年後,他升任南院樞密使,也成爲當時遼國統治漢地的重臣。公元982年,10月,耶律賢病重,臨終前他下令皇后蕭綽攝政,他們的兒子、12歲的耶律隆緒即位,而韓德讓和耶律斜軫則成爲輔政大臣。面對主少國疑、宗室權重的複雜局面,蕭太后對這二人哭泣道:“母寡子弱、宗室諸王勢力雄厚、強大,邊境烽火未靖,我該怎麼辦呢?”

眼見太后流淚,兩人只覺責任重大,捨我其誰,當場盟誓道:“只要您信任我們,那麼沒有什麼值得擔憂的!”有了這些親信之人的保證,蕭太后立即擦乾眼淚,恢復了政治家的本色,她安排耶律休哥擔任南京留守,負責南面軍事,加強邊防;任命侄女婿耶律斜軫爲北院樞密使,管理內政事務,特別是密切注視國內宗室貴族的動靜。

接着,又下令韓德讓負責皇宮的宿衛工作。韓德讓又向其提出建議,命令掌兵的宗室諸王歸府休養,未獲詔令,嚴禁私自勾連相會。蕭太后立即採納了韓德讓的提議,沒有兵權的王爺,猶如失去了尖牙利齒的猛虎,也翻不起什麼大浪了。歷來皇權更迭、新君登位之際,能負責皇宮警衛工作的一定是當權者身邊最爲親近的人,那麼韓德讓爲什麼能獲得蕭太后如此的信任和青睞呢?

宋朝人編的《皇朝事實類卷》裏有記載,據說蕭太后曾對韓德讓說:“我曾經和你有婚約,現在先皇駕崩,我願和你重歸就好,現在我的兒子繼承大統,也就是你的兒子”。那麼這是蕭太后作爲一個政治家籠絡人心的手段還是她的肺腑之言呢?這要留待時間去驗證。遼國自此正式步入了蕭太后時代,而韓德讓的官職也越來越顯赫:開府儀同三司、政事令、楚國公,成爲蕭太后非常重要的助手和臂膀。

在這兩人的通力配合下,遼國繼續加大施行漢法的力度,同時在簡拔官員時,更爲看重其人的真才實學,而不是侷限於身份和民族;輕徭薄賦、改善民生,一時遼國呈現中興的景象。志大才疏的宋太宗於公元986年的三月,對遼國發動了“雍煕北伐”,不過最終依然以北宋的失利告終,這也標誌着宋朝在與遼國的爭鋒中從主動進攻轉向了被動防禦的階段,此役後,兩國消停了一段時間。

公元1004年,蕭太后、韓德讓這對老搭檔率領率二十萬精銳部隊南征。遼軍勢如破竹,兩個月的功夫,就一直攻到了澶州,距北宋都城開封僅一河之隔。宰相寇準堅持請求宋真宗御駕親征、激勵士氣。當宋真宗的車駕出現在澶州前線時,士兵高呼“萬歲”聲連延不絕,聲震數十里,人人同仇敵愾、個個視死如歸,很快就集結起數十萬之多的援軍與遼軍對抗。

一向比較務實的蕭太后審時度勢,意識到和宋朝繼續打下去不是什麼明智之舉,又加上韓德讓的勸吿權衡,決定陣前議和,她全權授權韓德讓負責此事。此時的韓德讓已經成爲遼國權力最大的實權人物:太保兼政事令,總理南北二院樞密院事,拜大丞相,同時,被取消奴隸身份,賜名爲耶律隆運,成爲真正的皇族。並將其戶籍錄入橫帳季父房,封晉王,位列親王之首,論輩分是當今天子的叔叔。

在韓德讓的主持下,遼宋達成澶淵之盟,宋遼約爲兄弟之國;宋國每年向遼國提供三十萬金帛。雙方結束了多年不息的爭戰,進入了長達百餘年的相對和平的時期。當然,兩國從此鑄劍爲犁、不修兵事,也導致軍隊的戰鬥力不斷的下降,最後相繼爲金朝所滅亡,正是應了《司馬法》所說:“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蕭太后、韓德讓共同執政的二十年時間是整個遼國二百多年歷史中最爲鼎盛和繁榮的時期,澶淵之盟五年後,蕭太后由於精力不濟、年老多病,因此將權力交還給了自己的兒子。不久後,她在去往南京的途中病重,後病逝於行宮,享年五十六歲。

她的去世對於已經六十八歲的韓德讓來說,無疑是一重極大的打擊,儘管聖宗耶律隆緒命人悉心照顧——耶律隆緒一直和韓德讓親如父子,感情始終不受皇權和時間的影響,這在歷朝歷代都是極爲罕見的事情。就在蕭太后去世後的第十五個月,韓德讓也隨她而去。他們在另一個世界實現了團聚,遼聖宗耶律隆緒親自爲韓德讓舉行了國葬,並將其安葬在蕭太后的陵墓旁,韓德讓也成爲葬在大遼皇陵中的唯一一個漢人和臣子。

韓德讓有哪些功勞?爲何能成爲“攝政王”呢? 第2張

韓德讓爲何被稱遼國最強漢臣?

第一,韓德讓本人生前的權勢地位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韓德讓從在979年宋太宗伐遼的戰爭中開始嶄露頭角,堅守遼南京城15晝夜,最終導致宋軍在高粱河大敗。隨後又在983年升任南院樞密使,成爲遼朝管理漢族事務的最高級別官員。遼聖宗即位時,韓德讓成爲輔政大臣,也成爲太后蕭綽的寵臣。在幫助蕭綽和年幼的遼聖宗削弱宗室強族,挫敗宋國北伐等方面立下汗馬功勞。

後來官至大丞相,總知南北院樞密使府事,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掌契丹和漢族兩族事務。最後更是被取消奴隸身份,賜名耶律隆運,賜鐵券几杖,入朝不拜,上殿不趨,左右特置護衛百人。由此可見從韓德讓本人生前的權勢地位來看,韓德讓當之無愧爲遼最強漢臣。

第二,從韓德讓死後及韓氏家族來看。古往今來,能最後擁有賜鐵券几杖,入朝不拜,上殿不趨,左右特置護衛百人的大臣來看,往往大多兩種結局,一是向曹操,司馬懿或者劉裕這樣的權臣,最後直接把皇帝趕下去,自己或者自己的子孫將皇帝趕走,篡位建國。二是生前風光無限,死後被皇帝清算,比如漢之霍光等人。但是韓德讓不僅死後被遼聖宗安排國葬,還讓其葬入皇陵,成爲葬在遼國皇陵中唯一的漢人大臣。

最重要的是不僅遼聖宗,包括以後的遼國皇帝都沒有清算韓德讓家族,而且韓氏家族通過不斷的通婚結盟,甚至成爲了遼國僅次於耶律;,蕭氏的第三大家族。可見其本人給家族帶來的強勢。因爲雖然韓德讓的祖父和父親都在遼國出任高官,但是承認爲遼國貴族,脫離奴隸身份,韓德讓無疑影響最大。

第三,從遼國發展的歷史來看,遼國在韓德讓所處的遼景宗和遼聖宗時代,遼國已步入帝國的中期迷茫時代,強勢擴張的勢頭已經被消磨,帝國內部存在很多矛盾,漢化還是保留草原遊牧習俗的問題依舊尖銳,同時宋帝國基本完成了全國統一,擴張勢頭正猛,而且宋國的目標毫無疑問是遼國佔據的幽雲十六州。在這樣的情況下,韓德讓不僅在戰場上挫敗宋太宗的北伐,同時和蕭太后領兵南下逼迫宋國簽訂了檀淵之盟。保持宋遼兩國較長時間的和平。同時在國內利用自己集權的優勢,推行漢化,促進遼國的內政的改善。使遼國進入鼎盛時期。

韓德讓不僅因爲個人的能力和蕭太后的支持在生前擁有極大的權力,死後仍能保持家族的影響力,不被皇帝和政敵清算。同時在歷史的評價上,其在攝政期間的施政表現仍是被史家認可的。所以說韓德讓是遼國最強漢臣,沒有之一。即使放大到歷朝歷代的權臣來看,其仍是可以排在前列。

韓德讓因何取得如此高的地位呢?

一,遼國發展的使然。在中國歷史上,遼國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遼太祖建立契丹大遼後,就始終以漢朝後代自居。雖然在遼國施行南北兩種制度,但遼國一直沒有停止漢化的改革。所以古代歷史上,俄羅斯古代稱中國有“契丹”讀音。可見當時遼國在北部,實際上就昌中原帝國象徵。因爲,從地理條件上看,遼國可向北、向西發展,在那些小的國家自然臣服,他們實際上認爲中原帝國又換成了遼國。當時大宋身居中原偏南方面,向北、向西根本沒無法拓展。在這種客觀條件下,遼國要把一整套中原王朝的制度來改變自己,當然要啓用大量的漢官。而且到了韓德讓的老爹韓匡嗣也爲老韓家在遼國奠定了基礎,這些都爲韓德讓以後發展趟平了路子。

原二,屢立戰功的結果。韓德讓並不是平白無故就能在遼國得到榮華富貴。史料記載,公元979年,韓德讓在頑強抵抗大宋的進攻,並取得了高梁河戰役的勝利,一舉爲遼國與宋朝的局勢。後來又跟隨蕭太后與宋朝進行了戰爭。作爲漢人出身的韓德讓,他當然明白,如果不用戰功來證明自己,他在遼國根本沒有生存的機會。所以作爲武將,他提着腦袋爲大遼而戰。這種不怕死,能打勝仗的人,遼國皇帝當然要重用。

三,遼國內政的需要。有些史料上還記載,韓德讓與蕭太后曾經差點成爲夫妻,後來因爲遼景宗選皇后,才使韓德讓與蕭太后失之交臂。不過該着韓德讓能成名,後來遼景宗早早就死了,蕭太后當時才三十多歲,帶着十多歲的遼聖宗。說不上內憂外患,但孤兒寡母的肯定會讓人欺負。蕭太后很有手腕,於是就選定韓德讓來幫助自己,這才穩住遼國的政局。

四,因爲特殊的情感。史料記載韓德讓與蕭太后雖然沒有夫妻之名,但具有夫妻之實。這些都無法考證了,但從《遼史》記載中能看出蕭太后對於韓德讓倚重,也能梳理出兩人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情感在裏面。把韓德讓改爲遼國皇家姓氏,讓遼聖宗對待韓德讓像父親那樣,也能體會到蕭太后對於韓德讓的一片深情。當然遼國出現這種事情也不足爲奇,中原王朝發生這種情感的事多了去。後來韓德讓死後埋在蕭太后墓地旁邊,這一點也能證明兩人特殊感情。所以韓德讓與蕭太后這種男女之情,也讓他在遼國的地位無人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