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解縉的死完全是自己作出來的,爲什麼這麼說呢?

解縉的死完全是自己作出來的,爲什麼這麼說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永樂十三年,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紀綱將一人灌醉後,拖入積雪中埋起來,沒過一會兒,這人便被凍死。被凍死的人就是被譽爲明朝第一大才子的解縉。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解縉的死,純粹是自己作出來的。

解縉這個人,恃才傲物,覺得自己什麼都行,得罪了太多的人。最要命的是,他插手了當時最爲敏感的太子位之爭,這就讓他不得不死了。

要想說明白這事,還得從頭說起。

作爲明朝最有名的天才之一,解縉在聰明這方面,真的是無人能及。據說解縉五歲時過耳不忘,七歲時可以自寫文章,十歲背誦文章終身不忘,十二歲通讀四書五經,十九歲參加鄉試,輕輕鬆鬆拿了個全省第一……

類似的故事,真的還有很多。

不得不承認,人和人真的有很大不同。比如解縉這種人,天生就會讀書,天生就會考試,一般人是真的比不了的。

解縉的死完全是自己作出來的,爲什麼這麼說呢?

洪武二十一年,解縉中進士三甲第十名,進入翰林院工作。這一年,解縉剛滿二十。

二十歲的小夥子,參加一場不限年齡、不限地域的全國考試,結果第一次就考進了全國前一百。解縉的成績,大概就是這個概念

但是,會讀書會考試,未必就能一路平步青雲,官運亨通。解縉就屬於那種極致加點的技術性人才,讀書考試方面,無敵;但是進入仕途之後,可能就沒那麼順了。

入朝爲官之後,年輕的解縉起步還是比較順的。因爲實在太過年輕,加之才學出衆,很快就引起了朱元璋的重視。老朱甚至和解縉說:在道義上,咱倆是君臣;但是在私生活當中,我其實拿你當我兒子一樣看待。

我們有理由相信,老朱能說出這話,確實是相當看好解縉。但同時,老朱這話大概也是勉勵的意思更多一些。

然而解縉只聽出來了前者,沒聽出來後者的意思。

解縉當真了。

第二天,解縉馬上就給老朱上了萬言書,大肆指點江山,評論朝政。然後多次上書進諫,指責兵部官員玩忽職守,一時間成了朝堂的焦點人物。

做學問,一鳴驚人,當然很好。

但是做官,更多的時候,是講究一個和塵同光。如果你把周圍的同僚都得罪光了,就算你再有學問,說的都是真理,誰幫你幹活啊?

老朱懂這個道理,但可惜,解縉不懂。

解縉認爲,既然老朱都把自己當兒子看待了,自己就應該士爲知己者死,玩了命的幹好工作。對於這樣的解縉,老朱本着惜才的心思,也是能忍則忍。然而沒過多久,解縉又做了幾件事,終於讓老朱忍無可忍了。

解縉替人上書,給開國功臣李善長伸冤;替人寫彈劾文章,彈劾一位御使貪贓枉法。

估計老朱收到這些東西的時候,也覺得很頭疼。

這不就是讓人當槍使嗎?

解縉的死完全是自己作出來的,爲什麼這麼說呢? 第2張

朱元璋處死開國第一公爵李善長,這是明初一個很重要的政治案件,說起來很複雜。簡單來說,就是李善長身爲開國功臣,又是文臣之首,威脅到了老朱的皇權,所以老朱不得不借謀反之名,幹掉李善長。

幾乎滿朝文武,都知道這個深層次原因,唯有解縉不知,還傻乎乎地替別人上書,給李善長伸冤。

至於幫人寫彈劾文章,去彈劾另外一位御使,那就更傻了。你真以爲只有你有上奏的權力?爲啥人家要讓你來幫着寫,而不是自己寫?真的因爲你文筆比較好?

洪武二十四年,老朱下令,把解縉他爹給叫到南京,讓他把解縉給領回家去,再學十年之後再回朝做官。

客觀來說,老朱這樣做,真的算是很仁義了。對於一個給自己找了不少麻煩的年輕官員,還特意讓他爹來領人,回去好好教育,然後還允諾十年之後再回朝做官。老朱對解縉的這份厚愛,估計能讓洪武年間那些被莫名其妙就被砍了腦袋的官員,鬱悶到想撞牆。

被老朱趕回家的解縉,心裏估計會覺得很憋屈。明明自己拼了命地幹活,爲啥最後反倒被趕回家了呢?以解縉的性格,估計不會覺得老朱是在保護他,而會覺得老朱是在打壓他。但不管怎麼說,接下來的八年裏,解縉一直在家做學問,這段日子過得還算比較舒服。

不得不說,解縉是真的聰明,天生就是做學問的材料。被趕回家的這幾年裏,解縉校改了《元史》,補寫《宋書》,刪定了《禮記》。這幾項工作,尋常文人能夠完成一項,就已經有資格名垂青史了。而解縉卻只花了幾年的時間,就做完了這些。而且做完的時候,纔剛剛三十出頭。

如果解縉要是老老實實在家做學問,知道自己的長處短處,不再摻和朝堂的那些事情,估計後來會成爲更加有名的學問大家。但可惜,大概是因爲實在太聰明瞭,解縉覺得做學問無法消耗掉自己的旺盛精力,還是玩了命地往朝堂那一攤去湊合。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解縉感覺自己機會來了,回京給老朱弔孝。結果回京之後,當年那位被他彈劾的御使,馬上上奏,說解縉老媽還沒下葬,就來弔孝,有矯旨的嫌疑。新上位的朱允炆也不太清楚解縉的情況,大筆一揮,直接把解縉遠遠趕去甘肅。直到四年之後,才因爲朝中有人幫解縉說好話,把解縉找了回來,繼續在翰林院上班。

問題是,朱允炆總共就在位四年。

解縉的死完全是自己作出來的,爲什麼這麼說呢? 第3張

好不容易在甘肅那邊吃了四年的掛落,終於回到京城,解縉還沒來得及鬆口氣,就趕上朱棣靖難成功,打進了南京城。這運氣,委實也是背到家了。

不過,這也是解縉運氣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朱棣不同於朱允炆,作爲老朱的四兒子,對於朝中的事情知道的也比較清楚。朱棣知道,解縉到底是多麼有才。所以朱棣上位之後,很快就把解縉選做自己的祕書。

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家憋了八年,又在甘肅吃了四年掛落之後,解縉終於迎來了自己人生的春天。

朱棣和他爹老朱同志一樣,對於這種真正有才的人,還是比較愛惜的。而且朱棣還知道,像解縉這樣的人,其實不適合做主政一方的封疆大吏,讓他在朝中給自己做祕書,讓他老老實實做學問,纔是最佳的選擇。

於是,在選拔解縉做祕書之後,朱棣開始讓解縉主編《太祖實錄》、《列女傳》等比較重要的書籍。後來,朱棣在確定解縉的學問確實名不虛傳之後,終於下令,讓解縉主編永樂大典。

解縉由此迎來了自己人生的頂點。

永樂二年,解縉晉升爲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爲內閣首輔。

這裏要插句話,朱棣那會兒的內閣首輔,和後來明朝中後期的內閣首輔,是完全兩個概念。明朝後期的內閣首輔,基本上等同於宰相。比如萬曆年間的首輔張居正,權力大得嚇死人。但是朱棣這會兒,明朝的內閣制度纔剛剛開始實行,內閣相當於是皇帝的私人祕書處。而內閣首輔,也只相當於是皇帝本人的祕書長而已。

但這也已經很了不起了。

當時的朱棣同志,也和老朱一樣,對解縉極爲重視,甚至說出了‘我不可以一日沒有解縉’這樣的話。

身爲內閣首輔,主編《永樂大典》,光是這兩件事,就已經可以讓解縉的名字,永遠被後人記住了。問題是,這時的解縉,又開始不安分起來了。當年老朱在位時的教訓,解縉似乎還沒有吸取到,又開始往朝堂最洶涌的漩渦當中去鑽。

解縉的死完全是自己作出來的,爲什麼這麼說呢? 第4張

永樂三年,朱棣召解縉入宮,探討立儲之事。

立儲之事,向來都是朝堂最大的一個忌諱。古代大多數的時候,在位的皇帝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