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馬丘比丘古城的祕密 馬丘比丘古城

馬丘比丘古城的祕密 馬丘比丘古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馬丘比丘(西班牙語:Machu Picchu,奇楚亞語:Machu Piqchu,其意爲“古老的山”),又譯麻丘比丘、瑪丘皮丘,是祕魯一個著名的前哥倫布時期時印加帝國的遺蹟,西北方距庫斯科130公里,整個遺址高聳在海拔2350—2430米的山脊上,俯瞰着烏魯班巴河谷,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

歷史

馬丘比丘古城的祕密 馬丘比丘古城

  拴日石(Intihuatana),據說是印加人設計的天文學時鐘

人們認爲馬丘比丘是印加統治者帕查庫蒂(Pachacuti)於1440年左右建立的,直到1532年西班牙征服祕魯時都有人居住。考古學的發現(加上最近對早期殖民文件的解讀)顯示馬丘比丘並非普通城市,而是印加貴族的鄉間修養場所(類似羅馬莊園)。圍繞着庭院建有一個龐大的宮殿和供奉印加神祇的廟宇,以及其他供維護人員居住的房子。據估算,在馬丘比丘居住的人數在高峯時也不超過750人,而在沒有貴族來訪的雨季時就更少了。

印加王國選擇在此建立城市可能是由於其獨特的地理和地質特點。據說馬丘比丘背後的山的輪廓代表着印加人仰望天空的臉,而山的最高峯“瓦納比丘”代表他的鼻子。印加人認爲不該從大地上切削石料,因此從周圍尋找分散的石塊來建造城市。一些石頭建築連灰泥都沒有使用,完全靠精確的切割堆砌來完成,修成的牆上石塊間的縫隙還不到1毫米寬。

1913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用了整個4月刊來介紹馬丘比丘,這處遺址也因此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2003年有大約400,000人蔘觀馬丘比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大規模旅遊對遺址帶來的損害表示關注。當局堅稱這不是問題,遺址的偏僻會給旅遊業形成天然的限制。不斷有建議要在遺址修建纜車,但至今一直未獲批准。

位置

馬丘比丘城建在庫斯科西北130公里處的馬丘比丘山脊上,海拔2000多米。是南美洲最重要的考古學中心,也因此是祕魯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

在山頂上馬丘比丘的懸崖邊,人們可以欣賞到落差600米直到烏魯班巴河的垂直峭壁。要消除高原反應,人們可以嚼古柯葉或muña——一種有香味的多項功效超過青黴素的草。

絕佳的地理位置使馬丘比丘成了理想的軍事要塞,它的位置也因此曾經是軍事機密。馬丘比丘精確的座標是 13°9′23″S 72°32′34″W  /  13.15639°S 72.54278°W  / -13.15639; -72.54278。

馬丘比丘保護區

在1981年,馬丘比丘周圍32,592公頃土地被列爲祕魯的“歷史保護區”。這個地區不僅包括遺蹟本身,還包括附近的地貌和動植物羣,尤其是當地生產的蘭花。

有理論指出馬丘比丘是一個印加“llacta”——即用來控制新徵服地區經濟的據點。這裏也是整個印加帝國境內最美麗的一處“據點”,在遭受進攻時用來保護印加貴族。這裏是Zapa印加的“安息地”和“觀測站”。在被西班牙征服後,這裏成了Manco印加反抗軍的要塞。

三個組成部分

按照考古學家的劃分,馬丘比丘有三個組成部分:神聖區、南邊的通俗區,和祭司和貴族區(居住區)。

在神聖區裏獻給最偉大的太陽神因蒂的“拴日石”、“太陽廟”和“三窗之屋”是有重大考古學價值的主要寶藏。在居住區中有一部分是專屬於貴族們的,這裏的房屋成排的建在一個緩坡上;Amantas(智者)們的住宅有紅色的牆,Ñustas(王子)們住宅則有着梯型的房間。在主城堡中還有一片區域是專門關押和懲戒犯人的監獄。石頭建造的紀念陵墓是宗教儀式和獻祭犧牲的場所,裏面的空間呈拱形,牆壁上還有雕刻。

建築

馬丘比丘的全部建築都是印加傳統風格的:磨光的規則形狀的牆,以及美妙的接縫技巧,牆上石塊和石塊之間的縫隙連匕首都無法放進去,讓人簡直無法理解印加人是究竟如何把他們拼接在一起的。

讓人注意的是,雖然印加人瞭解圓形(太陽神因蒂就是用它表現的),卻並不把它運用在建築中。建築用的龐大數量石塊究竟是如何搬運的至今是個謎。還有,雖然印加人不使用圓形,但卻利用了斜坡。據信他們讓成千上萬的工人推着石塊爬上斜坡。可惜的是印加人並未掌握文字的技巧而沒有留下任何描述文字。

整個遺蹟由約140個建築物組成,包括廟宇、避難所、公園和居住區。這裏還建有超過100處階梯——每個通常由一整塊巨大的花崗岩鑿成。還有大量的水池,互相間由穿鑿石頭製成的溝渠和下水道聯繫,通往原先的灌溉系統。

至今還沒有人明白印加文明是如何能將重達20噸的巨石搬上馬丘比丘的山頂。

 印加路網

在哥倫布時代之前南美文明修建的成千上萬條道路中, 印加路網 屬於最吸引人的一類。道路網絡彙集在庫斯科,印加帝國的首都,其中一條道路通往馬丘比丘城。印加人稱沿海道路爲Camino de los llanos(平路)而山路則稱爲Cápac Ñam。

現在,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遊客在印加道路——尤其是Cápac Ñam——上旅行,從庫斯科出發徒步兩天穿越安第斯山脈。

馬丘比丘古城的祕密 馬丘比丘古城 第2張

  從瓦納比丘山頂俯瞰馬丘比丘

重新發現

1911年的7月24日,美國曆史學者海勒姆·賓厄姆三世(Hiram Bingham III)讓西方世界注意到了馬丘比丘。他被熟悉此地的本地人帶到馬丘比丘。這位受爭議的探險家-考古學家在這裏完成了一份該地區的考古學報告。賓漢想出了“失落的印加城市”這個吸引人的名字,並用作他第一本書的書名。

2002年,其他不爲人知的二十世紀探險家留下的足跡被人發現,這些發現顯示賓厄姆當初爲了成爲公認的馬丘比丘發現者而故意掩蓋了這些痕跡。

雖然發現馬丘比丘的功勞落到了賓漢的頭上,長期研究庫斯科的Simone Waisbard仍然堅稱馬丘比丘的發現者另有其人,最先到訪這裏的是Enrique Palma,Gabino Sánchez和Agustín Lizárraga,他們於1901年7月14日將名字刻在了一塊岩石上。而賓漢最初實際上在尋找的是維特科,印加帝國在西班牙征服祕魯時期最後的避難所和反抗據點。反覆探索這個區域之後,他在1911年被居住在遺蹟所在地的當地奇楚亞人帶到了馬丘比丘。賓漢之後又幾次到訪這裏並進行挖掘,直到1915年。在他寫的幾部關於馬丘比丘的發現的書籍中,《失落的印加城市》一書大爲暢銷。

 旅遊線路

最大的印加帝國遺蹟,探訪不一樣的高原文明,感受睡夢中的馬丘比丘徒步比丘;馬丘比丘經歷了繁華也經歷過衰落,而馬丘比丘的古遺蹟還依然矗立,而很多熱愛戶外旅遊的人用腳步追隨着古人的遺蹟欣賞着歷經千年還依然存在的遺蹟。酷旅行印加古道徒步線路的出發點KM82站在安第斯山脈的腳下, 懷着激動、興奮和敬畏的複雜心情,跟隨着我們的資深嚮導,沿着烏魯班巴河兩岸,向着印加古道前進,一直徒步到位於維拉班穆巴營地,欣賞到Llactapata古遺址。

古道遊最艱難的一部分,徒步三個小時到達第一個灰姑娘關口瓦米瓦努斯卡(Warmiwanusca)(海拔4200米),到達印加古道的頂端。在這裏可欣賞到整個區域的全景(壯美的羣山和冰川全景)。吃過午飯,步行向下到達帕凱馬尤的營地。

徒步前往Runkurakay古印加文化的遺址。繼續前行來到Sayaymarca古遺址羣,參觀並在這裏午餐。注意到在這裏周圍的自然景觀和植被已經發生了變化,從植被稀疏的高山地帶向亞熱帶森林過渡。接下來經過的是另一個重要的古遺蹟建築普亞帕塔馬卡(Puyapatanarka),最後徒步到達今天的終點維內維娜營地。

早早出發趕到通往馬丘比丘的大門(太陽之門)觀看世界上最壯觀的日出。出現面前,一側是羣山,一側是四千多米深的峽谷,擡頭是雪山,低頭可見熱帶雨林。欣賞着馬丘比丘古遺址在金色的晨曦中被喚醒。盡情的按動快門留下美好的記憶。

 文物

美國考古學家海勒姆·賓厄姆三世於1911年以租借爲名,從馬丘比丘帶走4千多件古文物回耶魯大學。儘管祕魯政府長期要求,這些文物至今仍然未被歸還。

爲了古物祕魯與耶魯大學追討多年,甚至對簿公堂,最後美國奧巴馬總統在祕魯總統親自遊說下,親自與耶魯大學進行道德勸說希望讓步,終於在2011年耶魯大學退讓,願意歸還第一批、總計366件文物,這些文物於2011年3月30日星期三,運抵祕魯總統府。 並於2012年11月歸還最後一批35000陶瓷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