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矮子丕平歷史 矮子丕平歷史百科

矮子丕平歷史 矮子丕平歷史百科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矮子丕平,查理·馬特之子,又稱丕平三世(Pépin III),公元751年至768年在位的法蘭克國王的宮相。

矮子丕平(Pépin le Bref)一稱出現在後期史書中,應該是因爲他身材矮小,因Bref在當時法語實意爲court,短小之意。矮子丕平(Pépin le Bref)一稱出現在後期史書中,應該是因爲他身材矮小,因Bref在當時法語實意爲court,短小之意。

丕平是夏爾一世的父親,加洛林王朝的創建者。公元741年10月22日,查理·馬特去世,權力轉移給兒子丕平和卡洛曼。747年,卡洛曼退休到修道院做僧侶,宮相位置移交給丕平。768年9月24日,丕平因水腫病死在巴黎。

生平

家族背景

丕平三世的成功,與他有能幹的爺爺和偉大的父親是分不開的。他的祖父赫斯塔爾·丕平,排擠了衆多兇狠狡詐的敵手,成爲墨洛溫王朝宮廷唯一的宮相。他的父親"鐵錘"查理·馬特,進一步將墨洛溫王朝的"懶王"玩弄於股掌之間,並懾服了法國各大諸侯,他在732年率領最早的十字軍,擊敗了企圖越過比利牛斯山進入歐洲腹地的阿拉伯軍隊,更使他名聲大噪,成爲整個基督教世界的英雄。"鐵錘"查理·馬特登上國王大位的條件已經成熟,但他像中國的曹操一樣,將這個任務留給了兒子。

但矮子丕平與曹丕的不同之處,在於他還有一個有實力的哥哥-卡洛曼。丕平兄弟倆瓜分了父親的領地之後,曾一度親密合作,擁立了墨洛溫家族後裔一個隱士爲王,成爲末代"懶王",並一同清除了忠於墨洛溫王朝的大貴族。但他們的合作並非出於手足情深,而是因爲利益交關。最後,兄弟兩人都不願同對方分享整個國家,在746年的決鬥中,弟弟大獲全勝,卡洛曼被迫遁入修道院。

獨攬大權

至此,獨攬大權的宮相矮子丕平下一步想作什麼已經是“丕平之心,路人皆知”了。但由於墨洛溫家族在日耳曼多神教時期流傳下來的,與某些日耳曼神靈聯繫起來的君權神授仍是其篡位的阻礙,想要順利篡位就必須找到新的君權神授。幸運的是,他碰上的是不斷被北方的蠻族倫巴第人(日耳曼人的一支,來自斯堪的諾維亞半島)侵擾,本身幾如風中之燭的羅馬教皇。教皇需要一位強有力的世俗統治者的支持,而矮子丕平需要教皇才能給予的新的君權神授。雙方一拍即合,也成爲意料中事。

開創王朝

751年,矮子丕平遣使晉見教皇札哈里亞斯,說:“法蘭克國王雖屬王族和稱王,可除在公文上簽名外實際沒有任何權力。

換言之,他們無權,只會照宮相的吩咐辦事。”教皇心領神會,爲換取法蘭克的支持以反對倫巴第人的威脅,便回答道:“有實權的人應當稱王,比徒有國王虛名的人稱王更好。”於是,丕平在蘇瓦鬆召開大會,隆重宣佈教皇的“決定”,正式篡位稱王,開創了加洛林王朝(751—987年)。丕平被貴族們高舉在盾上,以示他們的擁護,紅衣大主教卜尼法斯爲丕平塗膏油、戴王冠,將墨洛溫王朝末代國王希爾德里克三世囚禁在修道院。按傳統,國王只需要由紅衣大主教加冕就可以了,但作爲篡奪者和開國者,若由教皇親自加冕更能服衆,這一美事很快就自動送上門來了。

753年,倫巴第人再次威脅羅馬,新教皇斯蒂芬二世冒着風雪,翻過阿爾卑斯山脈前往法國,親往基爾西向丕平求援,親自爲丕平塗聖油、加冕,並當衆宣佈今後禁止任何人從非加洛林家族中選立國王,違者將受到剝奪神職、逐出教門的處罰。作爲回報,在754和756年,丕平兩次出兵意大利打敗倫巴第人,將奪得的拉文那到羅馬之間的“五城區”贈給教皇。此事件就是被基督教世界稱頌了千餘年的“丕平獻土”,從此在意大利的中部,一個政教合一的教皇國存在了1100多年。

征服者

丕平是一個不知疲倦的戰士和征服者,他的軍事行動達到今日的法、意、德、西等國。在748、753年兩度平定薩克森叛亂,爲其子查理曼最後征服這個地區打下了基礎。749年鎮壓巴伐利亞人的起義。他還佔領了比利牛斯山以南的塞普提曼尼亞,和法國南部地中海沿岸的納爾榜,768年在征服阿基坦人後回國途中,因水腫病去世。按照法蘭克人的傳統,丕平將打下的江山平分給兩個兒子查理和卡洛曼。卡洛曼早逝之後,查理繼承了全部領土,即爲一代雄主查理曼。

歷史影響

矮子丕平對歷史的影響,首先在於創造了教皇國。中世紀羅馬教皇風頭很旺,爲影響歐洲政治力量平衡的重要一極,甚至還出現了“卡諾莎雪地求饒”這樣的事件,除了教皇身上的一層神光之外,“教皇國”這個物質基礎更爲重要。而且,由於丕平獻土締造了教皇國,此後歷代法國君主都以教皇的世俗庇護人自居(當然,這也有丕平的兒子查理曼的一部分功勞),於是就有了後來的阿維尼翁之囚,也有了後來教皇國以法國爲後臺,阻擋了意大利統一的步伐。

當然,矮子丕平被列入有重要影響的帝王行列中,還因爲他開創了加洛林王朝,他的南征北戰爲其子查理曼稱霸西歐打下了殷實的基礎。

矮子丕平與羅馬教廷的結合,是當時最有實力者與最有名望者的結合,是新興軍事霸主與傳統精神權威的結合,從而在當時紛繁錯亂的歐洲政治秩序中脫穎而出。日耳曼蠻族文化與羅馬基督教文化的結合,構成了中世紀歐洲文化的底色。

矮子丕平歷史 矮子丕平歷史百科

  丕平三世

與教皇的關係

丕平請問教皇,由於國王不理政事,他這個宮相應該怎麼辦。當時教皇也急需強有力的支持,於是表示“誰爲法蘭克操勞,誰就是它的主人”。這個回答正合丕平的心意。丕平把墨洛溫王朝的最後一個國王希爾德里克三世逼進了修道院,名正言順地結束墨洛溫王朝,開創了卡洛林王朝。

751年,羅馬教皇聖匝加派大主教來到巴黎爲丕平加冕。這意味着俗世政權需要來自教權的批准。這一事件爲後來神權與君權的鬥爭留下了爭執的根源。

爲了報答教皇,丕平隨即站在教皇一邊,反對倫巴底人。751年,由於倫巴底人攻佔拉文納,教皇斯蒂芬三世親自到法蘭克王國向丕平求救。

754年,丕平進軍意大利,強迫倫巴底國王埃斯托夫(英語:Aistulf)答應將拉文納及其新近佔領的土地交給羅馬教皇。756年丕平打敗並俘虜了倫巴底國王。自此,從拉文納到羅馬的大片領土便劃爲教皇轄區,形成了一個“教皇國”。史稱“丕平獻土”。但教皇所居土地是由世俗政權奉獻的,這又似乎顯示了君權高於神權。

主要成就:丕平獻土

事件背景

公元四世紀,西羅馬帝國發生嚴重的奴隸制危機,國內奴隸、隸農、農民起義不斷。國外蠻族的入侵,使西羅馬帝國的統治搖搖欲墜,最終在476年奧多亞塞控制意大利全境後,西羅馬帝國滅亡,教皇成爲羅馬城的一般主教。主教歐洲進入了中古時代。

自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帝國東部羅馬政權的延續被稱之爲東羅馬帝國(即拜佔廷帝國)。東羅馬帝國位於歐洲東部,領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亞半島南部、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亞、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脈以北的阿爾及利亞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爾在七世紀之前也曾是帝國的國土。

公元七世紀至八世紀上半葉,在亞平寧半島上存在東羅馬帝國、倫巴德王國的和教皇三種勢力。這三種勢力之間互有矛盾。公元726年,拜占庭帝國公佈了禁止使用聖像的法令,法令公佈後,羅馬教皇格里高列二世不僅拒絕服從皇帝利奧三世的法令,而且以尖銳、責斥、挑釁的語言聲討皇帝。隨後,皇帝指派拉韋納大主教進軍羅馬,企圖俘虜教皇,但大主教的軍隊被倫巴德人組成的軍隊擊敗,於是皇帝收回了教皇在意大利南部所有的大片領地,同時把南意大利和伊利里亞所有主教區的管轄權交給君士坦丁堡的牧首。但是,羅馬教皇並不想淪爲倫巴德王國的主教,因而教皇在四處尋找一支能夠保護他免遭倫巴德人攻擊的武裝力量。

751年,倫巴第人攻陷東羅馬帝國控制的意大利拉文納總督區,直接威脅教皇統治的羅馬公國。此時,教皇名義上的保護者東羅馬帝國的注意力集中於東方,且遠離羅馬,無力爲教皇提供保護。於是,教皇便不得不尋求支持力量,他轉向了當時比較強大的法蘭克王國,要求與法蘭克王國結成政治和宗教聯盟。宮相丕平、法蘭克王國的實際獨裁者就成爲羅馬教皇爭取的對象。

由於丕平的父親查理·馬特並沒有擁立新國王或自立爲王,所以他仍然以宮相和法蘭克公爵的身份統治。丕平打算自己就任法蘭克國王,但一個難題是墨洛溫王朝的繼任者是根據傳統由神權天賜的。因而,丕平覺得要把王室的傳承轉移到自己的世系需要得到神賜之後才能保證。

丕平通過地區主教向羅馬教皇扎卡利亞斯捎去了口信:“法蘭克國王雖屬王族和稱王,可除在公文上簽名外實際沒有任何權力。換言之,他們無權,只會照宮相的吩咐辦事。”教皇爲換取法蘭克的支持,表示“誰爲法蘭克操勞,誰就是它的主人”。

751年,丕平在蘇瓦鬆舉行王國大會,教會爲其塗抹聖油,賜予王權,而墨洛溫王朝最後一任王希德里克則被剃掉頭髮,關進了修道院,“矮子丕平”開創的法蘭克加洛林王朝取而代之。

事件起因

倫巴第王國的阿斯托夫(國王的兄弟)在753年發兵南下,侵襲意大利各地區。羅馬和羅馬教皇不堪其擾,向東羅馬皇帝求援。但東羅馬帝國皇帝對此沒什麼反應。

於是,新上任的教皇司提反二世親自北上,來到倫巴第都城帕維亞,試圖勸說阿斯托夫能夠友善對待上帝的人間代理機構,遭到阿斯托夫的回絕。

事件經過

教皇求援

753年冬,教皇司提反二世冒着風雪穿越阿爾卑斯山區來到法蘭克王國。丕平十分尊敬的恭迎了教皇,並象徵性的爲其牽馬,這是羅馬教皇第一次在自己的王國內出現。法蘭克的廣大信徒、民衆也對教皇的駕到,表現出發自內心的喜悅和歡迎,這使教皇感到無比的欣慰,長途跋涉的辛苦一掃而光。經過一段時間的詳談,國王與教皇簽訂了一個旨在“互相協助,互相保護”的盟約。司提反二世重新爲丕平舉行了加冕典禮,

並賜給他的兩個兒子以羅馬貴族的頭銜,教皇宣佈:“禁止任何人從別的家族中選立法蘭克國王,違者將被逐出教門。”丕平承諾將在未來的戰爭中所征服的意大利土地中,劃出拉文納至羅馬的狹長地帶,捐贈給羅馬教會。

丕平進軍

754年,丕平率兵護送教皇返回意大利,在阿爾卑斯山對倫巴第國王拉赫斯展開一場惡戰,直到倫巴第國王保證歸還教皇領地拉文納以及教皇要求歸還的全部羅馬財產爲止。但在丕平退兵之後,倫巴第國王並不遵守諾言。

756年,丕平兩次率軍南下,揮戈進入意大利。並且征服了倫巴王國,把它夷爲平地。

丕平獻土

到了756年末,丕平已平定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區。丕平兌現了承諾,將征服的拉文納、利米尼、具沙羅等二十二個城市獻給了羅馬教會,史稱“丕平獻土”。

事件結果

爲使“丕平獻土”合法化,教皇僞造了“君士坦丁的贈禮”的醜聞,詭稱君士坦丁大帝早已把羅馬城贈送給教皇,丕平中只是把屬於教皇的領土還給教皇而已。自此從拉文納到羅馬的大片領土便劃爲教皇轄區,教皇國形成。

事件影響

“丕平獻土”奠定了教皇國的基礎,羅馬教皇不僅漸漸成爲了西方的精神領袖,而且還是意大利的一個世俗君主,人神兩界,均在其管轄之下。法蘭克宮廷中的一句承諾,深遠的影響了西歐1000年的歷史。

事件評價

教皇國的成立歸功於丕平三世(Pepin)。

征討

丕平在位期間,開始了大規模的征服。對阿基坦公爵魏法爾連續打過九年阿基坦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