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維吉爾詩人 維吉爾作品

維吉爾詩人 維吉爾作品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維吉爾,古羅馬詩人,全名普布留斯·維吉留斯·馬羅,生卒時間公元前70年10月15日-公元前19年9月21日,代表作品有《牧歌》《農事詩》《埃涅阿斯紀》等。被奉爲羅馬的國民詩人,被當代及後世廣泛認爲是古羅馬最偉大的詩人之一。

簡介

普布留斯·維吉留斯·馬羅(拉丁文:Publius Vergilius Maro,常據英文Vergil或Virgil譯爲維吉爾,前70年10月15日-前19年9月21日),是奧古斯都時代的古羅馬詩人。其作品有《牧歌集》(Eclogues)、《農事詩》(Georgics)、史詩《埃涅阿斯紀》(Aeneid)三部傑作。其中的《埃涅阿斯紀》長達十二冊,是代表着羅馬帝國文學最高成就的鉅著。因此,他也被羅馬人奉爲國民詩人、被當代及後世廣泛認爲是古羅馬最偉大的詩人,乃至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

名字

在英文和拉丁文中,維吉爾的名字均有兩個拼法。維吉爾的拉丁語原名是Vergilius,在英語中,羅馬名字的拉丁後綴通常會被省略(如西塞羅著名的政敵喀提林的名字Catilina通常被拼爲Catiline),因此被拼作Vergil。到了中世紀,維吉爾的名字開始被拼成Virgilius。有人認爲這和中世紀的人相信維吉爾具有預知未來的魔力有關 ,其名字拼寫受到了拉丁語詞virga(魔杖)的影響;也有人相信這是因爲維吉爾是同性戀的緣故,他的名字被和virgo(處女)聯繫起來 。維吉爾是同性戀的事實生前廣爲人知,所以得了一個外號叫 Parthenias (希臘語:παρθενίας,意爲處女、貞潔) 。因此維吉爾在英語中通常被拼爲Virgil,兩個拼法都被認爲是正確的,儘管許多古典學家提倡使用更加正宗的拼法Vergil 。

生平

早年經歷

因爲材料失佚的緣故,學界關於維吉爾的生平經歷有不小的爭議 。現在比較被認同的說法是維吉爾出生于山南高盧(或稱內高盧)近曼圖亞的安第斯村(阿爾卑斯山南部,亦即今日意大利北部);而維吉爾神祕的身世產生了很多相關的傳說。據說在維吉爾出生之前,他母親夢見自己在給一根桂樹枝生產。當桂樹枝一着地,便變成了一株結滿了鮮花和果實大樹 。也有人傳說維吉爾在出生之後沒有啼哭,象徵着不尋常的好運 。

據馬克羅比烏斯記載,維吉爾的父親是一個並不富裕的曼圖亞農夫,但他仍然幫助維吉爾完成了相當於現在大學程度的教育。維吉爾先後曾在曼圖亞、克雷莫納、梅迪歐拉努(即今日的米蘭)、羅馬以及那不勒斯學習,並完成了大學的課程 。他很早就萌生了對詩歌和哲學的興趣——據說他在少年時期就寫出了自己的第一首詩歌 。同時,因爲其內斂、甚至是有些害羞的性格,他對同時代的政治和軍事不甚熱心 。

結識屋大維和成名

維吉爾詩人 維吉爾作品

  1787年由藝術家所繪製的《維吉爾對奧古斯都和屋大薇朗誦埃涅阿斯紀》,現藏倫敦國家美術館。

在公元前42年,屋大維擊敗刺殺凱撒的卡西烏斯和布魯圖斯後,帶領軍隊來到了曼圖亞,沒收了維吉爾的農莊,並將其贈給了自己的士兵。在這段時間裏維吉爾寫出了《牧歌集》 。在《牧歌集》中,他寫了一些田園主題的詩,詩化了地呈現了當時北意大利的農村生活 。同時,他結識了一個重要的人物:屋大維的朋友、詩人和藝術家的贊助人——梅塞納斯。正是由於梅塞納斯的緣故,維吉爾得以結識了屋大維本人 。據蘇埃託尼烏斯記載,當屋大維在阿可提翁的決戰中擊敗安東尼回到軍營之後,維吉爾曾對着他連續四天朗誦《農事詩》,直到唸到竭力時才換一位詩人幫他繼續朗誦。但儘管唸的是相同的詩,別人卻永遠傳達不出維吉爾聲音的表現力和戲劇性 。

《埃涅阿斯紀》和逝世

維吉爾把他生命的最後十年都花在了他的鉅作《埃涅阿斯紀》上。在其創作的過程中,奧古斯都對維吉爾的進度非常關心,甚至寫信給維吉爾要求讓他先睹爲快 。但維吉爾直到他完全完成了幾卷之後才把它們親自朗誦給了皇帝。據多納圖斯描述,當維吉爾朗誦的時候,奧古斯都的姐姐小屋大薇被詩歌的情節感染得難以自拔,以至於當維吉爾唸到 “你將會變成真正的馬可魯斯”(“tu Marcellus eris” )時,她終於抑制不住情感而昏倒在地 。

在給詩歌添加最後的潤色的時候,維吉爾專程前往希臘熟悉他書中的場景 。在雅典,維吉爾碰到了正在從亞洲返回羅馬的奧古斯都;他邀請維吉爾加入返程。但在此之前維吉爾的身體已經欠恙,而船上的勞頓使得他的病情愈發加重,以至於他在回到意大利之後不久,便與世長辭。他逝世於前19年9月21日,死時不滿52歲 。在奧古斯都的資助下,維吉爾與賀拉斯獲得了“桂冠詩人”稱號。維吉爾終身未婚,因此沒有留下子嗣。他最後葬於那不勒斯,其墓被保留至今。

作品

《維吉爾附錄》

維吉爾在五歲便開始接受教育,後來他到羅馬學習修辭學、醫學與天文學。不久之後,他專攻哲學。在這段時期,維吉爾開始寫詩。有一些不太重要、反映了年輕時代維吉爾的詩作流傳至今,現今被統稱爲《維吉爾附錄》(拉丁語: Appendix Vergiliana ),其中包括《小蠅》( Culex ),《咒罵》( Dirae )和《瑣事》( Catalepton )等等。雖然這些詩傳統上都被歸爲維吉爾的作品 ,但也有學者懷疑這些詩被誤歸於維吉爾名下 。事實上,並沒有人和證據可以證明這些詩歌的作者是維吉爾本人;它們被歸爲維吉爾作品的唯一原因是因爲它們出現在了維吉爾其他作品的手抄稿之中 。近世以來,學界慢慢傾向於誤歸說 ,並且確認了其中一些作品真實作者的身份 。但除了一些詩被誤歸外,也有另外一些屬於有意假託維吉爾之名,比如在《小蠅》中,作者有意在詩中致辭奧古斯都,並且用了他早年的名字屋大維 ;但在詩歌的後半部分,作者卻顯示出了對《埃涅阿斯紀》內容的瞭解,與前文有意營造的效果相悖 。另外,這首詩以數學般的精確性遵守了格律的規則,但就算在其最高成就《埃涅阿斯紀》中,維吉爾在格律上也保持了一定自由發揮的空間;事實上,在維吉爾的晚期作品之中,他從來沒有用過如此準確的格律作詩,因此不太可能在其青年時代作出風格如此獨特的詩歌 。

對於這些詩歌的價值,學術界也有相應的爭論。有學者認爲這些詩歌質量不高,不值一提 。也有學者認爲雖然其中有的詩歌(如《小蠅》)質量確實比較低下,但其他詩中一些段落文采飛揚、妙語連珠,似乎是維吉爾的真作 。持此觀點的學者,如內特史珀(Nettleship)等人即列出了《瑣事》中的第五首詩 ,首先讚揚了作者的才思,並且認爲詩中觀點和《農事詩》第二首十分相似。也有學者爲《維吉爾附錄》中的作品辯護,認爲批評者帶有“以人取詩”的偏見,並且對《小蠅》一類被確定是僞作的詩的價值持積極觀點 。但這些學者的共識是,《維吉爾附錄》所體現出來的文學造詣比維吉爾的晚期作品要低得多。

《牧歌》

《牧歌》 (拉丁語: Eclogae ,英譯爲 the Eclogues 或 the Bucolics )是維吉爾最重要的三部作品中的首部,其寫於前42年到前39年之間 。《牧歌》是一部以鄉間生活爲題材的田園詩集,其形式受到了西西里詩人忒奧克里託斯的希臘詩《詩畫》( Idylls )的極大影響。傳統上認爲《牧歌》的寫作動機來源於維吉爾在曼圖亞的農場被強徵,以及其試圖收回農場的嘗試 。《牧歌》共有10首詩組成,其中最著名的是第四首。在這首詩中,維吉爾做了很多先知式的預言。包括他預言一個孩童的降臨會帶來人類的黃金時代,會減免人類的罪惡 。這個阿波羅神諭式的預言被許多人用不同方式理解。屋大維把這個預言理解爲自己神性的證明,而後世的基督徒認爲維吉爾預言了基督的誕生。考慮到《牧歌》的寫作背景(時值羅馬內戰),對這首詩比較合理的解釋是維吉爾在頌揚安東尼和小屋大薇即將降生的孩子 。

《牧歌》向世人介紹了維吉爾超凡的文學造詣。維吉爾的好友、羅馬著名詩人賀拉斯曾著名地評價《牧歌》:“維吉爾詩中的柔和與機智,是繆斯的贈予 。”據蘇埃託尼烏斯記載,《牧歌》一經出版便大受歡迎,以至於演員開始在劇院給觀衆背誦《牧歌》的詩句 。對此塔西佗補充道,一次維吉爾去劇院看戲時,演員在戲中背出了《牧歌》的詩句,這時,全體觀衆紛紛從座位上起立,以示對在場的維吉爾的崇敬 。

《農事詩》

《農事詩》(拉丁語: Georgica )是第二部維吉爾寫成的主要作品,成書於約前39年。《農事詩》之所以能夠成書要歸益於梅塞納斯(Gaius Maecenas)。梅塞納斯是屋大維的外交官,爲人能幹,他透過團結羅馬的文學家,拉攏他們到屋大維的一邊,以尋求反對安東尼的貴族。通過梅塞納斯的影響,維吉爾結識了羅馬傑出的詩人賀拉斯。受到維吉爾的影響,賀拉斯在其詩歌裏經常提到他和這位更偉大的詩人的友誼 。《農事詩》的成書得到了梅塞納斯的支持,因此此書是一本獻給梅塞納斯的作品,在第一卷和第四卷的開篇,維吉爾都重複了對梅塞納斯的獻詞。

雖然《農事詩》的名字使得這本書看起來像一本關於農業的作品,但維吉爾的主題要大於耕種本身。實質上,《農事詩》的主題充滿了文學衝突,而非田園詩一般閒適灑脫。其中包括了人與自然(耕地)的衝突,歷史與現實的衝突。《農事詩》的格律是六步格( hexameter ),貫穿全書始終。在寫作此書時,維吉爾受到了盧克萊修和赫西俄德的影響。前者影響了他的格律,後者影響了他的體裁 。而維吉爾的這本作品也極大影響了後世對於田園和農耕的興趣。

在《農事詩》中,大約有50行詩原封不動地出現在了《埃涅阿斯紀》裏 。

《埃涅阿斯紀》

《埃涅阿斯紀》(拉丁語: Aeneis ,英譯:Aeneid)是維吉爾作品中最後,也是耗時最長的一部。它被廣泛地認爲是拉丁語文學最偉大的成就。《埃涅阿斯紀》的主角埃涅阿斯本是特洛伊人,在特洛伊戰爭後,帶領家園被毀的特洛伊人遠渡重洋,在意大利重新延續他們的民族:羅馬人便自此而來。毫無疑問,無論是在題材上還是體裁上,《埃涅阿斯紀》都受到了荷馬史詩的巨大影響。《埃涅阿斯紀》全書12卷中的前6卷講述的是埃涅阿斯從特洛伊漂泊到意大利的過程,與《奧德賽》中奧德修斯返鄉的主題非常接近;後6卷的內容是埃涅阿斯在到達意大利後與當地的領袖圖爾努斯進行的戰爭,和以特洛伊戰爭爲主題的《伊利亞特》相似。事實上,維吉爾早在羅馬上學時就讀過荷馬。受此影響,他終生的目標就是寫一部史詩。爲此,他準備了一生。

維吉爾詩人 維吉爾作品 第2張

維吉爾的墓誌銘: Mantua me genuit, Calabri rapuere, tenet nunc Parthenope. Cecini pascua, rura, duces (“曼圖亞生育了我,卡拉布里亞奪走了我,那不勒斯守候着我。我曾歌唱牧地,歌唱田園,歌唱君王。”)

遺憾的是,維吉爾過早的逝世奪去了他修改這部作品的機會,也留下了一些沒有完成的詩句。維吉爾在死前表達了要銷燬自己作品的願望,但多虧他生前的朋友魯弗斯和塗卡違背了他的遺願,修改並出版了他最後的作品,《埃涅阿斯紀》才得以面世 。

維吉爾的墓誌銘“我曾歌唱牧地,歌唱田園,歌唱君王”對應的即是《牧歌集》、《農事詩》和《埃涅阿斯紀》。

政治元素

據說,奧古斯都本人幫維吉爾選定了《埃涅阿斯紀》的題材 。奧古斯都本人就據傳是埃涅阿斯的直系後代,因此通過對埃涅阿斯建立羅馬民族艱苦經歷的敘述,這部史詩在一方面頌揚了奧古斯都本人,給他的身份添加了更多英雄色彩 。另一方面,《埃涅阿斯紀》也直接讚揚了羅馬和羅馬人民,用史詩的詩句傳達出天神對羅馬的青睞,把羅馬的國家主義提升到了天賦使命的高度,從而極大振興了羅馬人民的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

出自這段話的拉丁語短語 imperium sine fine (無垠的帝國)後來成了羅馬帝國的別稱。

相似地,“羅馬的天命”更加明顯地出現在了《埃涅阿斯紀》第六卷中:埃涅阿斯進入冥界見到了自己的父親。在那裏,他看到了無數羅馬未來的英雄正在等待降生 。埃涅阿斯的父親向埃涅阿斯揭示了他所建立的民族的命運。他告訴埃涅阿斯,羅馬人在藝術和科學上並不及那些“輕輕鑿出呼吸的銅人”的民族(希臘人),“用羅盤量出星星的軌跡”的民族(阿拉伯人),但羅馬人的命運註定是要將其他的文明納入自己的統治中:

文學元素

維吉爾詩人 維吉爾作品 第3張

  《狄多之死》,作於1631年。

但《埃涅阿斯紀》並不是一部簡單的向君王歌功頌德的政治作品。作爲一部文學作品,《埃涅阿斯紀》很快便取得了全國範圍內的褒揚。有許多人認爲這和其在音韻上的和諧感有很大的關係 ,也有人認爲這歸功於維吉爾對詩歌畫面的完美把握 。《埃涅阿斯紀》敘述的情節涵蓋從特洛伊的毀滅到埃涅阿斯在意大利的征戰,中間還夾雜了埃涅阿斯和迦太基女王狄多之前的愛情和分離,而維吉爾把如此龐大的情節脈絡寫入十二卷詩中,共9,896行,而從頭至尾都嚴格遵循了六步格的格律,所以讀起來抑揚頓挫,充滿音樂的美感。而除了全詩中無數被天才般處理的紋理細節,維吉爾同時也給《埃涅阿斯紀》灌輸了文學作品永恆的主題——人、命運、情感、死亡。正是由於維吉爾在這些人文主題上的深刻洞察力和藝術般的呈現方式,《埃涅阿斯紀》才能夠作爲傑作經久不衰,其影響一直持續到今日 。

在第四卷中,維吉爾講述了埃涅阿斯和狄多不祥的愛情。狄多在朱諾和維納斯的安排之下,她和剛剛到達迦太基的埃涅阿斯墜入了情網 。但建立羅馬民族的天命迫使埃涅阿斯不得不遵從朱庇特的命令離開狄多,重新啓航,去意大利尋找朱庇特許諾的土地 。看到埃涅阿斯的離去,狄多陷入了巨大的情感漩渦之中。她覺得自己沒有辦法再繼續活下去,她建起了柴堆,欺騙自己的妹妹說這是爲了祈求埃涅阿斯的歸來 ,但實際上她燒光了埃涅阿斯所留下的一切,並且決心結束自己的生命:

在柴堆上,狄多詛咒了埃涅阿斯,並且預言特洛伊的後代和迦太基的後代之間將會永不修好 ,這被視爲是後來布匿戰爭的預言。隨後,狄多走下了柴堆,躺在了曾經和埃涅阿斯共享過的牀上,並且用埃涅阿斯的劍刺死了自己 。雖然在死前,狄多詛咒了羅馬人的國家,並且後來迦太基變成了羅馬的死敵,但維吉爾對狄多的悲劇的呈現方式是如此地藝術,充滿如此的感傷,以至於爲她贏得了無數的同情 。狄多和埃涅阿斯的故事(本爲維吉爾所虛構 ),也變成了後世許多作家和藝術家靈感的來源。

影響和評價

古代

文學和宗教

作爲國民詩人,維吉爾對拉丁語詩歌的發展起着重要作用,也極大地影響了後世的詩人和學者 。維吉爾的三部作品,特別是《埃涅阿斯紀》,在古羅馬時代一直是學校的語文教材,廣爲受過教育的羅馬人所熟知。羅馬詩人昆體良更是認爲羅馬所有學校的拉丁語教學都應該建立在研讀維吉爾的作品之上 。在後世,許多作家通過引用、轉換、模仿維吉爾的詩句來創造自己的詩歌。同時代的羅馬詩人奧維德在他的作品《愛情三論》( Amores )中模仿了《埃涅阿斯紀》的開篇 。而更有名的模仿出現在《變形記》的13章和14章,奧維德在其中講述了埃涅阿斯的經歷,因此14章也被稱爲“小《埃涅阿斯紀》”。相似地,賀拉斯也在他的《世紀之歌》中模仿了《埃涅阿斯紀》,不論是在主題上還是內容上,這首詩的很多地方折射出維吉爾的傑作的巨大影響 。羅馬詩人斯塔提烏斯在其《底比斯之戰》( Thebaid )中也明白地闡明瞭《埃》的影響,並在後記中寫道:”這本書並不是爲了和偉大的《埃涅阿斯紀》一爭高下,而是遵從它的足跡,表示對它的敬畏 。”

而因爲其《牧歌集》第四首詩的原因,維吉爾在不久之後被基督徒奉爲耶穌誕生前的聖人(同蘇格拉底一樣)。

維吉爾在《牧歌集》中運用了先知式的語言,預言了一個孩童的誕生將會帶來一個新的黃金紀元,會消除大地上的罪惡和恐懼,會“用父親般的美德”( patriis virtutibus )給世界帶來和平 。這些《聖經》般的意象看起來都在指向天父的兒子耶穌。羅馬神學家和哲學家奧古斯丁更是直接指出,維吉爾就是在預言耶穌的降生 。

維吉爾卦

自此之後,維吉爾的形象就開始變得神祕化。因此古代的人們開始相信維吉爾具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在民間也出現了一種叫“ 維吉爾卦 ”(Sortes Virgilianae)的占卜方式 。占卜的方式非常簡單,即當一個人感到有決定需要諮詢上天的時候,只需要打開《埃涅阿斯紀》,他第一眼看到的那行詩便是神意。在這個程度上,《埃涅阿斯紀》在之後的一長段時間裏都變成了《易經》式的經書。

羅馬皇帝哈德良曾用《埃涅阿斯紀》卜出一卦:“誰頭戴桂冠,手捧聖物,佇立在遠方?/我看見的銀鬚和灰髮,屬於羅馬的王者 ⋯⋯”(《埃涅阿斯紀》 6. 808) 他把這行詩視爲自己將來會繼承圖拉揚皇位的預兆。

另一位羅馬皇帝塞維魯繼位前抽到了前文引用的第六卷851行 ,他也認爲這是自己將要繼位的預兆。

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法國作家拉伯雷用相同的方法抽到了《埃涅阿斯紀》第六卷857行,“當巨大的混亂把羅馬國拖入不安,他將救其於危難,/他將單槍匹馬,擊退布匿的敵軍,降服高盧的叛匪 。”他認爲這是對自己的描述 。

最邪門的例子是福克蘭子爵和英格蘭國王查理一世的籤。傳說福克蘭子爵魯休斯(Lucius Cary)陪同國王查理一世一同去牛津的一家圖書館,在那裏發現了一本裝幀精美的《埃涅阿斯紀》,於是他向國王提議用這本書占卜一下未來。國王欣然答應,但沒想到卻抽到了狄多詛咒埃涅阿斯的詩句(第四卷615行:但[他將]被大膽的人用戰爭和武器所困 ),是一支下下籤,爲此查理一世非常不安。爲了安慰國王,福克蘭子爵爲自己也抽了一簽,結果詩句的內容是十一卷中伊凡德國王在哀怨自己早逝的兒子帕拉斯。不久之後,英國內戰爆發,福克蘭子爵在戰爭的第一階段就戰死沙場。而查理一世在戰爭結束後被自己的人民送上了斷頭臺,成爲英國史上唯一被處死的君主。

維吉爾卦作爲一種占卜傳統一直持續到中世紀晚期 。

近古和中世紀

維吉爾神祕主義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中世紀,並且在這個時期得到了加強。在這段時間裏,對維吉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牧歌集》第四首的基督教內涵上。維吉爾預言了基督的誕生——這個在古代被提出的觀點在中世紀更加被廣爲接受,人們普遍認爲第四首牧歌所預言的孩童就是耶穌本人。如同上文提到的一樣,這首詩和《聖經》中有一些相似之處,但儘管如此,兩者之間也存在互相矛盾的地方。比如在牧歌中,維吉爾用了這樣的詞彙來描述他所預言的男孩:“他將會用父親般的美德/才能,給世界帶來和平的統治 。”但這句話和《新約》內容有所相悖。關於世界的和平,基督說:“不要認爲我會帶來世界的和平,我帶來的不是和平,而是刀劍(太10:34)。”相似的,“ 我給你的和平,並不是世俗的和平(約14:27)。”並且,《聖經》中不僅沒有宣揚基督會帶來和平,反而預言了末世:“當你聽到戰爭時⋯⋯不要害怕⋯⋯這些事將先發生,但末世不會立即到來(路21: 7-10)。” 這些言論在表面上都和維吉爾的預言有所出入,甚至直接相悖。但這些表面上的衝突並沒有影響中世紀教會更加深入研究維吉爾。於是,在中世紀,第四首牧歌被廣泛地用隱喻和寓言的方式來解釋,被賦予了很多神學意義。

維吉爾在中世紀仍然具有很大的文學影響,甚至由於神學的研究,比起古代有過之而無不及。聖哲羅姆稱讚維吉爾爲“羅馬人的第一位荷馬” 。在維吉爾影響過的中世紀文學家中,最著名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詩人但丁。後者在其幾乎所有的文學作品中都引用過或是改變過維吉爾的詩句 ,並且讓維吉爾出現在了他的作品《神曲》中。在書中,維吉爾是但丁在地獄和煉獄旅途中的指路人和保護者。但丁稱他爲“我的嚮導”、“我的老師”,隨着他與維吉爾越來越深入地獄,書中的但丁對維吉爾的崇敬也越來越強,在第八章中,他稱其爲“我的主人” 。

16世紀以後

直到文藝復興時期,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都是歐洲大小學校的必讀教材。因此,在文藝復興和其後的作家中,維吉爾仍然具有相當大的影響。

莎士比亞曾在第二部的《亨利六世》中直接引用了《埃涅阿斯》第一卷11行的原文:

這僅是許多引用中的一例。儘管莎士比亞的拉丁語並不出色 ,但學者仍在莎翁的作品中發現了許多處與《埃涅阿斯紀》平行的地方 ,例如:

《哈姆雷特》中, (第二幕第二場,431-513行),一位演員講述了特洛伊國王普里阿摩斯被阿基里斯的兒子皮魯斯殺戮的場面 ,這一幕在《埃涅阿斯紀》第二卷(506 ff.)中被很詳盡地描述過。

《暴風雨》中,對風暴的描寫(I.1)對應了《埃》第一卷中對風暴的描述(89-91);不僅如此,此書中還直接提到了狄多(III.3.52)。

斯賓塞在其作品《仙后》(The Faerie Queene)中模仿了《埃涅阿斯紀》的開篇。兩本作品的開篇不僅在內容上非常相似 ,並且斯賓塞的措辭“(我)歌唱的是騎士和女士⋯⋯”和維吉爾的“我歌唱的是武器和一個英雄⋯⋯”幾乎完全平行。在主題上,《仙后》幾乎和《埃涅阿斯紀》有着相同的政治元素。正如《埃涅阿斯紀》稱讚了奧古斯都的祖先埃涅阿斯,斯賓塞在《仙后》中也暗示當時的英國都鐸王朝的統治者在族譜上可以追溯到亞瑟王。

彌爾頓也是一位維吉爾影響過的著名作家。事實上,彌爾頓從小就接受了拉丁語教育,並且是一位非常卓越的古典學學者,自然對維吉爾的作品瞭然於胸。其作品《失樂園》在形式上也和《埃涅阿斯紀》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最明顯的便是《失樂園》全書的結構,和《埃涅阿斯紀》一樣被分成了12卷。《失樂園》在內容、主題和措辭上,和《埃涅阿斯紀》平行的地方也不計其數。而彌爾頓不僅沒有掩飾自己在寫作過程中受到來自維吉爾的巨大影響,反而坦率承認了這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