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日本天皇有實權嗎 日本天皇列表

日本天皇有實權嗎 日本天皇列表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日本天皇是日本君主的稱號,從神話傳說的神武天皇到德仁天皇一共126代。

 簡介

日本天皇名稱最早文字記載是公元689年日本頒佈的《飛鳥淨御原令》,而中國開始稱日本元首爲天皇約是在同治年間。

日本天皇制是世界歷史上最長的君主制度,近代明治維新後宣稱“萬世一系”並寫入憲法,即日本從古代起沒有改朝換代,始終都是皇室一系。由於年代久遠加上大量神話色彩,難以斷定古代天皇真實性。從崇神天皇開始考古學才能確認其實際存在,自應神天皇開始的歷史之可信度才大爲提高。

日本自1185年鎌倉幕府建立至1867年大政奉還,天皇權力被架空六百八十二年之久。明治維新之後日本逐漸走上軍國主義道路,昭和天皇指揮策劃相繼發動日本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等侵略戰爭,給亞洲及世界各國人民以巨大深重的災難。

二戰後期日本以無條件投降爲條件,使天皇作爲象徵性國家元首保留了下來。1946年,美國迫使昭和天皇發表人間宣言,否定其人間“神”的地位,承認其不再具有神性,但是日本人民的心裏還是認爲天皇是神。依照《日本國憲法》,天皇如今主要職責爲任命內閣總理大臣,批准法律、政令及條約,召集國會,批准國務大臣的任免,出席禮儀性外交事務活動和國家儀典等。日本皇室家徽爲“十六瓣八重表菊紋”。

現任日本天皇是德仁。

日本天皇有實權嗎 日本天皇列表

 名稱由來

日本天皇名稱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天武天皇制定的689年頒佈的《飛鳥淨御原令》。

在西元第一至三世紀,日本小邦林立,各個小邦的君主稱“王”或“君”,約到西元第四、五世紀諸邦形成聯盟,首府設在大和地方,聯盟的首領改稱爲“大王”或“大君”,甚至稱“治天下大王”。大約七世紀聖德太子時代,公佈十七條憲法,始有“天皇”一詞。

中國稱日本元首爲天皇大約是在清末的同治時期。在日本的歷史上,出現天皇的稱號以後,還曾有天皇和皇帝的稱號並用的情況。這種兩個稱號並用的天皇有43代元明、45代聖武(追諡)、46代孝謙、50代桓武。推古天皇時,攝政聖德太子派小野妹子第二次出使隋朝,在國書中有“東天皇敬白西皇帝”之句,是首次在外交場合使用“天皇”一詞。到了近代的明治元年(1868年)後,日本致外國首腦信件、國際條約批准書、宣戰詔書使用的都還是皇帝稱號。1936年推行大東亞共榮圈統治後,對外就完全使用天皇稱號了。民間過往亦稱天皇爲“君上”或“大君”。

古代天皇

最早的日本神話書籍《古事記》稱,日本天皇乃是日本神話中的太陽神天照大神之後裔,成爲日本君權神授的依據。舊時的日本史書一直宣稱天皇是“萬世一系”的,即所有天皇都來自同一家族,日本歷史上,皇室從來沒有出現過家族更迭。

事實上,中古時期的日本小國林立,最後由位於本州島中部(奈良)的大和朝廷實現統一,大和也就成了日本的別稱。大和朝廷成立前出現過多次王位的爭奪,或許也改易過多個朝代。然而當時的歷史紀錄靠口頭背誦神話的史官,而沒有可以證明的文字史料留下,是以無由查證。僅有中國歷史學家陳壽《三國志》的東夷傳倭人條可做參考。日本是在律令制開始後纔有天皇一名。

在《日本國史略》中有“自天照皇太神創業垂統,而神武天皇初都中國、一統天下,歷正天皇正統一系,亙萬世而不革。天下即一人之天下。

自公元6世紀大和國征服本州和九州島的大部分地區後,天皇的權力達到頂峯。但天皇作爲日本實際統治者的時間並不長。從10世紀開始,日本經歷了攝關政治、源平相爭,政權被權貴門閥把持;有些天皇甚至負氣禪讓,自稱上皇,在江湖之中實施院政;或者剃髮出家,自稱法皇,在伽藍之中掌控大權。12世紀以後政權幾乎都是軍事政權,被幕府將軍或者僭稱公卿的武家階層掌控,經歷了平氏政權、鎌倉幕府、室町幕府、織豐政權、江戶幕府。

天皇的政治權力被架空長達千年。直至1867年明治天皇登基後,江戶幕府迫於時局下將政權交還朝廷,天皇才重新掌握政治權力。

在明治天皇的主導下,日本引進歐陸國家的二元制君主立憲制,天皇成爲“神聖不可侵犯”的統治者,擁有絕對的政治權力。

另一方面,當時的日本政府將神道信仰發展成近乎國教地位的“國家神道(日語:國家神道)”,由於天皇在傳統上被認爲是天照大神後裔,因此天皇被神格化尊爲“現人神(日語:現人神)”,是以人的型態存在於現世的神。

近代天皇

二戰後,日本被美國爲首的同盟國佔領,並在軍政統治下建立議會民主制;同盟國原計劃廢除天皇制度,但爲了穩定局勢,允許天皇做爲象徵性的國家元首保留下來,即“象徵天皇制”。1946年,昭和天皇在同盟國佔領當局的主導下發表了《人間宣言》,承認天皇是人而非神。

依照《日本國憲法》,現今日本天皇的主要職責是任命內閣總理大臣,批准法律、政令及條約,召集國會,批准國務大臣的任免,出席禮儀性的外交事務活動和國家儀典等。

天皇的三神器

三神器包括:

八咫鏡:一柄鏡子,現在供奉於三重縣伊勢市的伊勢神宮。

天叢雲劍:又名“草薙劍”,源於創世神話中素盞嗚尊的寶劍,他斬殺“八岐大蛇”後從其尾部取得。現在供奉於名古屋市熱田區的熱田神宮。

八尺瓊勾玉:又稱“八阪瓊曲玉”,一顆尖辣椒形狀的玉墜。現在供奉於東京的皇居。

神話中天叢雲劍是素盞嗚尊(太陽神——天照大神之弟)斬殺八岐大蛇而得。關於此劍後來的下落,有一說指出1185年日本兩大武士集團平氏和源氏在壇之浦海域決戰,源氏獲勝,而平氏所立的安德天皇帶着此劍葬身海底,另有一說指出大和武尊帶着此劍在海底長眠。今日熱田神宮所供之劍是否爲傳說中的寶劍,實已不得而知。至於八咫鏡以及八尺瓊勾玉都在日本“記紀神話”(即《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裏和天照大神有關故事的部分中被提及。名稱中的“八咫”與“八尺”原先只是在形容這兩者的尺寸相當大(有人說八尺是周朝尺寸),後來就變爲這兩種神器的專屬名稱。

三神器在日本歷史上通常是上任天皇傳給下任天皇。偶爾也有通過各種手段爭奪的時候,如南北朝時期,北朝後小松天皇用下任天皇繼承權做交換,誘騙南朝後龜山天皇交出所保有的三神器,南朝天皇在交出三神器後退位,但皇統最後卻由後小松天皇的兒子繼承,到此日本南北朝的分裂合而爲一。

中國記載

唐代以後,中國人按照日本人的自稱,逐漸以日本一詞取代倭作爲對日本國的官方稱呼。中國一直以日本國王來稱呼和冊封日本的執政者。一直到宋朝之時,太宗對日本頗有好意,以至北宋歐陽修《新唐書》、元托克托《宋史》等文獻,正式將“天皇”一辭寫入正史。明朝、清朝又再次使用日本國王來稱呼和冊封日本執政者。直到近現代,才使用“天皇”一詞。

日本天皇有實權嗎 日本天皇列表 第2張

  明治天皇除了以睦仁之名署名外、亦蓋上了“天皇御璽”的印章(御名御璽)。

 國家的象徵

現代的日本天皇並沒有什麼實權,主要是爲了保留日本文化的一部分,而西方人也對此有很大的興趣,能夠增加旅遊的收入日本這個國家有點意思,天皇基本上都是被架空的,可以說是臣民的精神領袖。歷史上大部分時間實際掌握實權的就是和天皇家有姻親關係的那幾大家族,源氏、平氏、藤原氏、北條氏等,源氏、平氏、藤原氏都是天皇家直系親屬,都是賜的姓氏。平安時代末期,經過源平合戰,源賴朝建立鎌倉幕府。鎌倉就在相模小田園附近。北條時政—源賴朝的老丈人,當時是源賴朝手下的大將,他利用女兒北條政子和源氏結成了姻親。後來源氏滅平氏,在源賴朝死後北條時政便以執政形式控制了將軍家的權利,最後乾脆殺了源賴朝的兒子源實朝,根本上廢掉了將軍這個職位。但是以後的鎌倉將軍仍稱執權不稱將軍,因爲有規定只有源氏才能當將軍。

日本天皇必須制定下屬提供的憲法,不能給出自己的意見。有國家保障生命,享受比下屬高級待遇和尊嚴,在日常內可以有慾望,表面清閒像神聖信仰有格調式,日常以外或許沒那麼有格調,但超出憲法的想法自己不能跟任何人開口,也沒有投票權。

鎌倉時代的足利氏就是北條家的戰刀,北條家指向哪裏,足利家就要打到哪裏。公元1331年,元弘之亂爆發,幕府派足利高氏帶兵西上,高氏預感到奪取天下的機會來了,足利氏也要從北條氏的陰影中掙脫出來。公元1333年,足利高氏在丹波桑田郡筱村八幡宮倒戈,換上代表着源氏榮耀的白色戰旗,回師京都,一舉消滅了幕府的六波羅探題北條時益與北條仲時。一系列的轉戰,鎌倉幕府滅亡,足利高氏成爲建武政權創立的第一功臣,官居參議,武藏守,後醍醐天皇賜給高氏一字,從此,足利高氏改名足利尊氏,迎來了足利將軍家的室町時代。

 地位

日本天皇是日本國的象徵,是日本國民整體的象徵,其地位以主權所在的全體日本國民的意志爲依據。

權限、國事行爲的委任

天皇只能行使本憲法所規定的有關國事行爲,並無關於國政的權能;

天皇可根據法律規定,對其國事行爲進行委任;

日本天皇攝政:根據皇室典範的規定設置攝政時,攝政以天皇的名義行使有關國事的行爲,在此場合準用前條第一項之規定。

 皇位繼承

皇位世襲制,根據國會議決的皇室典範的規定繼承。

權利

任命權

天皇根據國會的提名任命內閣總理大臣;

天皇根據內閣的提名任命擔任最高法院院長的法官。

國事行爲

日本天皇有關國事的一切行爲,必須有內閣的建議和承認,由內閣負其責任。天皇根據內閣的建議與承認,爲國民行使下列有關國事的行爲:

公佈憲法修正案、法律、政令及條約;

召集國會;

解散衆議院;

公告舉行國會議員的選舉;

認證國務大臣和法律規定其他官吏的任免、全權證書以及大使、公使的國書;

認證大赦、特赦、減刑、免除執行刑罰以及恢復權利;

授予榮譽稱號;

認證批准書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外交文書;

接受外國大使及公使;

舉行儀式;

皇室財產授贈;

授予皇室財產,皇室承受或賜予財產,均須根據國會的決議。

 皇宮

天皇的皇宮坐落於首都東京都千代田區上的皇居(The Imperial Palace);此外,天皇在行政中心日本京都府京都市上京區有有一座名爲京都御所的行宮,這兩個地方通常作爲天皇的宮殿。

節日

每年天皇的生日,稱之爲天長節。是日本國的官方誕辰紀念日。全國公共假日。來源於中國的唐朝,最初用於唐玄宗的生日,天寶年間改名爲“天長節”。後流傳到日本。隨着時代的不同慶祝天皇誕生的日子也會隨着不同。

制度區別

權利分散性

通常的君主專制政體都是從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過渡時期產生的,不能自身完成國家統一和中央集權。天皇制是自身完成國家統一,並且在資本主義高度發展階段依然存在。

適應性

天皇制對資本主義表現出異常的適應性。

被崇拜性

君主制中的君主是作爲一個人參與政治,天皇制中的天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則作爲神統治日本。

皇室是天皇和皇族的統稱。皇族包括皇后、太皇太后、皇太后、親王、親王妃、內親王、王、王妃、女王。皇室中無姓氏,天皇賜予皇室人員“宮”的稱號。明治憲法時,皇室成員與一般臣民不同,不登記戶口,也不受國家法律的制約,只受到皇室令的約束。二戰後的新憲法規定,除繼承皇位即攝政資格外,無任何政治特權。而且規定皇室成員無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皇位由皇族血統的男子繼承,如天皇長子、長孫以及長子的子孫、天皇次子及其子孫、天皇兄弟及其子孫、天皇伯父、叔父及其子孫等。天皇駕崩之時,皇嗣(應該繼承皇位的第一個人)立即繼位,天皇及其皇族不許收要養子。

姓氏

 官方解釋

日本官方說法:日本天皇沒有姓氏,沒有戶籍。

日本皇室採用宮號(尊稱)+名字的方式。比如日本天皇的女兒被稱爲”敬宮愛子內親王”:敬宮是宮號,愛子是名字,內親王(公主)是爵位.他的父親叫“浩宮德仁”。浩宮是宮號德仁是名字.上一任天皇名字是“繼宮明仁”繼宮是宮號明仁是名字。

日本女性皇族成員出嫁後改爲夫家姓氏。

 現實狀況

儘管皇族沒有姓,但歷史上與皇室有血緣關係的家族還是有姓氏的。如:橘。如:日本史上最有影響力的文學作品《源氏物語》裏:天皇把他的私生子降爲平民,賜姓源。

像“源”、“平”、“橘”,這三大姓就是歷史上皇室後代降爲臣籍的賜姓,它們和藤原氏現並稱日本四大姓。

但《史記·曆書》:“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順承厥意。”

特例

源氏是日本一個著名的氏族,它是天皇臣籍降下的姓氏之一,通常是下賜給被降爲臣籍的皇子皇女,最著名的其一個分支爲清和源氏。源氏活躍於奈良時代王平安時代。第一代的源氏是嵯峨天皇的子孫,後來漸漸成爲了日本全國各地駐留的武士。清和天皇的清和源氏更是成爲了源氏系譜中最有名,源平合戰討伐平氏的將領源義經、源賴朝等非常活躍,源賴朝更成爲了鎌倉幕府的將軍。其他的分支有村上源氏、仁明源氏、陽成源氏、宇多源氏、花山源氏、後白河源氏、後嵯峨源氏及正親町源氏等。平安時代以後,很多源氏的人物開始成爲守護大名而取苗字。所以非要給一個姓氏的話,應該是源。

如今爲了突出天皇與普通日本人的區別故稱,所以天皇沒有姓氏。

變革

聖德太子曾借道教辛酉年之說,編排了“皇紀”。推古九年正好是辛酉年,也是聖德太子在斑鳩宮推行改革的年份。辛酉年每60年出現一次,亦稱一輪。按道教的說法,每一輪辛酉年是發生變革之年。而第21輪的辛酉年則是發生徹底的大變革之年。於是,聖德太子以推古九年(601年)爲起點再往上推第21輪的辛酉年爲日本建國之年。規定該年的陰曆一月一日爲神武天皇登極之日(陽曆爲2月21日)。按照這種推算法,公元1990年是皇紀2649年。結果把皇統向前多推算了大約一千年。在這一千年的空白中人爲地安插了32位虛構的天皇。聖德太子按照這種邏輯編修了日本史。後人便加以延用至今。

大和國(日本)君主的正式稱呼原本是“大王(たいしょう)”(治天下大王)。故中國南朝的正史中稱五位遣使朝貢的倭國君主爲倭王,史稱倭五王(贊、珍、濟、興、武)。隋煬帝時,大和的聖德太子派小野妹子出使隋朝,在國書中有“東天皇敬白西皇帝”之句,是首次在外交場合使用“天皇”一詞。不過,《隋書》對此類國書的紀錄爲“日出處天子致日落處天子”。(實際上,《隋書》所記錄的國書爲小野妹子所帶去的那份。‘日本書紀’中所記下的國書則爲第二份。在寒暄辭的大意重複。又,小野妹子雖弄丟了中國所回信的國書,卻沒有受罰。有學者認爲依當時外交情況,兩方大使皆有對國書與紀錄進行篡改以達到兩國之妥協點。否則日本用天皇一辭,中國不可能接受其國書。反之,如中國對日本採用對下關係的寫法,日本也不會接受。按‘日本書紀’,來日大使裴世清重擬的國書寫作“皇帝問倭皇。”是即大使篡改國書以符合兩國底限。‘聖德太子傳歷’稱“天子賜諸侯王書式也。然皇帝之字,天下一耳。而用倭皇字,彼有其禮。”可爲佐證。)應當是其後的日本書紀依大寶令規定,將“大王”、“大君”、“皇尊”等名詞一律更正爲“天皇”所致。“天皇”在中國道教中,表示北極星。

 退位評價

名古屋大學皇室研究專家河西秀哉指出,平成時代的明仁天皇時刻關注國民的冷暖安危,乃是自古以來天皇制的悠久傳統,也是戰後民主主義時代躬身踐行天皇“象徵”作用的職責所在。明仁天皇頗得人心,成爲如憲法所載的國家融合的象徵。名古屋大學歷史學家川西英表示,在日本吸引更多遊客、向移民開放之際,首位戰後出生,曾在牛津大學接受教育、對節水事業充滿熱情的德仁天皇,有望爲日本帶來更加全球化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