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代和尚都是自稱老衲或者貧僧 現今和尚爲何不叫了

古代和尚都是自稱老衲或者貧僧 現今和尚爲何不叫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古代和尚自稱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古代和尚常自稱“貧僧”或“老衲”,爲何現在和尚不這麼叫了?

古代和尚都是自稱老衲或者貧僧 現今和尚爲何不叫了

看過《西遊記》的人,應該都有這樣的印象。唐僧每到一處,都會自稱自己是“貧僧”,而一些古裝劇中,有些和尚卻又稱自己爲“老衲”。“貧僧”和“老衲”有什麼差別呢?他們同是和尚,爲何自稱卻有所不同呢?

一般來說,“老衲”都是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和尚的自稱,而“貧僧”則適用於幾乎所有的和尚。這兩種說法其實都是一種自謙的說法,或者說是一種自嘲,類似於現在的“屌絲”、“單身狗”等。和尚爲什麼要這麼稱呼自己呢?

先說說“貧僧”

從字面意思看,“貧僧”就是自嘲自己很窮。

古代和尚真的很窮嗎? 大多數很窮,因爲當和尚本身是一種修行,和尚的祖師爺喬達摩·悉達多爲了保證僧人專心修行,曾經制定了一些戒律,禁止僧人受畜金銀。

“佛在靈鷲山中,跋難陀往市肆上,以錢易錢,持去。居士見,皆譏嫌。諸比丘白佛,佛爲結戒。”“錢有八種:謂金、銀、銅、鐵、白蠟、鉛錫、木、 胡膠錢也。寶物者,即金、銀、錢、七寶瓔珞等。是中舍法,並四衆得罪。”

古人出家當和尚,是爲了靜心修行,金錢這些身外之物,會勾起人的慾望,影響修行,因此大多數的和尚都是比較窮的,他們下山化齋,行萬里路,吃盡苦頭,所以又被稱爲“苦行僧”。這些和尚自稱是“貧僧”是再合適不過了。

古代和尚都是自稱老衲或者貧僧 現今和尚爲何不叫了 第2張

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和尚都很窮,有些“和尚”就富得流油,嚴格意義上說,他們並不是真正的和尚,不過是打着和尚的名號騙人錢財,滿足自己的慾望,早就偏離了“靜心修行”的本質。

歷史上曾發生過著名的“三武一宗”滅佛事件,即在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後周世宗時期都曾經廢除過佛教。簡單來說,就是當時的和尚太有錢了。和尚到底多有錢,隨便舉個例子吧,根據《宋書》記載:

“(王僧達)乃遣主簿顧曠率門義劫寺內沙門竺法瑤,得數百萬。”

隨便打劫個和尚,就有幾百萬兩白花花的銀子,就問你服不服?

再說說“老衲”

根據漢語字典的解釋,“衲”字的本意爲“補綴”和“縫補”,通“納”,引申義爲“和尚穿的衣服”。在古代,衣服破了只能用針線來縫補,故而稱之爲“納衣服”。和

唐代時期就出現了“老衲”這樣的稱呼,唐戴叔倫《題橫山寺》中就有“老衲供茶碗,斜陽送客舟”這樣的詩句,就是用來形容年老的僧人,這又是爲什麼?

上文說道,和尚大多數都比較窮,特別是一些老和尚,他們在貧苦中修行,衣服都是縫了又縫,補了又補,可不就是“老衲”嗎?一些剛入門修行的和尚,稱自己爲“老衲”還真是說不過去。

爲何現在和尚不再自稱“貧僧”或是“老衲”了?

古代和尚都是自稱老衲或者貧僧 現今和尚爲何不叫了 第3張

佛教歷經2000餘年,從漢代就傳入中國。它鼎盛於唐代,後又經過數次的廢除,歷經興衰榮辱,早已本地化,也不再是最初的佛教,也不再標榜“苦行僧”式的修行。就拿中國最著名的寺廟少林寺來說,光是IP就能賺得盆滿鉢滿,香火錢都不算什麼。

據網上流傳出的一些寺廟招聘啓事來看,當和尚工資很高,令衆多網友羨慕不已。但實際上,這些招聘啓事大多爲謠言,真實的和尚到底有沒有工資,工資多少,也只有他們自己心裏清楚了,但最起碼,當和尚不會窮。

和尚不再那麼貧窮,稱呼自己“貧僧”確實不太合適了,而一些老和尚的袈裟,也不再縫縫補補,稱呼“老衲”自然也說不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