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司馬徽推薦諸葛亮時,爲何說他雖得明主卻不得其時?

司馬徽推薦諸葛亮時,爲何說他雖得明主卻不得其時?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爲何司馬徽說他不得其時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劉備來到荊州依附劉表安身,在新野小縣得到喘息之機。在這段時間裏,劉備總結自己經驗教訓,認爲自己手下缺乏治國理政的人才。經過多方訪求,得到了諸葛亮的信息。在去造訪諸葛亮前 ,遇上了名士司馬徽。司馬徽在向劉備再次推薦諸葛亮後,卻說出了一句話,諸葛亮雖得明主,不得其時,惜哉!那麼,司馬徽何出此言呢?

司馬徽推薦諸葛亮時,爲何說他雖得明主卻不得其時?

一、風雲際會的君臣。

《漢書》中記載着張良對劉邦說過一句話,說自己與劉邦相逢,是上天將自己送給了劉邦。後人看到此處,感嘆道君臣相會,一難如此。在亂世之時,不但君主要選擇自己的臣子,臣子同樣也要選擇自己的君主。因此,志同道合的君臣組合是十分難得的,而劉備和諸葛亮的互相選擇就是這種類型。

劉備雖然自己打着漢室宗親的旗號,可是在他這一代時早就淪落爲平民。他早年家境貧寒,和母親靠織蓆販履爲生。但是這種環境,並不能磨滅他的雄心壯志。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中,劉備和他的夥伴們起兵創業,逐漸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東漢末年的諸侯中,劉備的出身最低,勢力最弱。也沒有宗族勢力可以依靠,完全依靠自己的才能闖出一條道路。由於劉備和他的集團出身草根,得不到世家大族的認可,讓他們遭到了那些世家大族人士的白眼。不要說吸引他們加入自己集團,連互相溝通都不可得。這使得劉備集團嚴重缺乏治國理政的人員,讓他的事業屢遭挫折。

這個狀況也讓劉備感到十分苦惱。他曾經對他人訴苦說,自己爲了尋訪人才,連人跡罕見的深山老林都走遍了,可是還是找不到合適的人才。因此在荊州一旦安頓下來,劉備就開始了尋訪人才的行動。很快,許多不得志的人才就聚集在劉備身邊,其中就包括徐庶。徐庶是諸葛亮的好友,正是他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

而當時的諸葛亮正在隆中躬耕隴畝,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不過這只是諸葛亮的一種心態,那就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當時的諸葛亮並不得志,因此他隱居隆中,以待天時。

諸葛亮不是沒有抱負的人,他的才能也得到了大家的公認。劉表的長子劉琦就和諸葛亮交好,可見諸葛亮在荊州士人中的影響力。可是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卻引來了那些庸人無端的嫉恨。管仲樂毅都是戰國名人,他們一個輔佐齊桓公稱霸,一個領導弱燕擊敗強齊。諸葛亮自比這兩人,表明了自己不會與庸碌無能的劉表君臣爲伍。

諸葛亮胸懷匡扶天下之心,可是劉表卻無逐鹿中原之意。在劉表的身邊聚集了一羣庸庸碌碌、唯利是圖的人,他們把持着荊州的政壇。諸葛亮作爲他們眼中的異類,當然只會遭到他們的諷刺和排擠,連諸葛亮娶個老婆都會被他們編成歌謠嘲笑。諸葛亮因此纔會到隆中隱居,擺脫他們的非議。

從這個方面來說,劉備和諸葛亮有着類似的經歷,也有着類似的理想追求。因此,他們雙方纔會一拍即合,如魚得水。劉備給諸葛亮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諸葛亮爲劉備爭奪天下盡心盡力。我們可以從諸葛亮的《隆中對》看出,諸葛亮早就把劉備看在了眼中。

司馬徽推薦諸葛亮時,爲何說他雖得明主卻不得其時? 第2張

在他制訂的戰略中,連從荊州北伐的主將都安排好了,可見諸葛亮對劉備陣營瞭解之深。因此劉備和諸葛亮的相逢,不但有着偶然的因素,更多的是雙方刻意的安排。正是劉備與諸葛亮的相逢、相知,司馬徽纔會說出諸葛亮得到了歸宿的那句話。

二、不顧一切爲理想奮鬥的諸葛亮。

諸葛亮和劉備一見面,諸葛亮便向他獻上了《隆中對》。後人說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可是諸葛亮與劉備的戰略裏,是把統一天下作爲自己的理想的,天下三分不是他們的願望。造成這種矛盾的原因,就是司馬徽所說的諸葛亮不得其時。

其實在《隆中對》裏,對此有着自己的答案。諸葛亮在爲劉備分析當時天下的勢力時,就把曹操、孫權作爲不可戰勝的勢力。這兩個勢力一個是劉備的死敵,另一個可以做劉備的盟友。至於荊州、益州則是劉備將來圖謀佔領的目標。

諸葛亮爲劉備制訂的《隆中對》十分複雜,分爲跨有荊益,戰略休整、兩路北伐三大步驟。這中間還有內修政治,外結好孫權的方針。這使得完成《隆中對》的難度很大。這跟當時劉備自身的實力有關。劉備兵不滿千,將不過關張趙雲,與曹操、孫權的實力根本無法抗衡。

司馬徽推薦諸葛亮時,爲何說他雖得明主卻不得其時? 第3張

可是在互相兼併愈演愈烈的情況下,形勢根本不會給劉備休養生息,平安發展自己實力的機會。劉備只能在戰爭中逐步壯大自己的實力,以戰養戰來完成自己的戰略目標。這就是大家沒有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引發的後果,即便是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也無可奈何。

如果不是劉備丟失了自己的根據地,在荊州長期寄人籬下,沒有自己的基業,情況也許會有所不同。直到赤壁之戰後,劉備奪取了荊州在長江以南的四個郡,這纔有了自己的一塊根據地。可是此時對比曹操和孫權,實在是太遲了。

而且曹操、孫權也都是志在天下的君主,他們自然不會眼看着劉備順利發展自己的勢力。在劉備奪取益州、漢中後,倍感威脅的孫權終於對劉備舉起了屠刀。他趁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機會,出兵奪取了荊州,擒殺了關羽。最終《隆中對》被曹操和孫權聯合破壞了,天下最終還是走向了三分。這也是司馬徽感嘆諸葛亮不得其時,爲諸葛亮感到惋惜的原因。

結語:

劉備和諸葛亮的相逢是天作之合。兩位有着相同遭遇,相同理想的英傑,能夠走到一起,爲共同的理想而奮鬥,是極爲難得的事情。司馬徽說諸葛亮得到明主,就是看中了劉備和諸葛亮的共同點,對他們的合作感到滿意。

可是,在劉備和諸葛亮相逢的時候,天下的形勢已經開始走向穩定。北方被曹操佔據,江東則落入孫權之手,此時的劉備卻連一塊根據地都沒有。這使得《隆中對》的實現難度很大,劉備和諸葛亮被迫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實現統一天下的理想。最終,在曹操和孫權的聯手攻擊下,荊州失守,關羽被殺,《隆中對》的計劃破滅了。這也是司馬徽說諸葛亮不得天時的意思。

不過諸葛亮依然沒有放棄。在他在白帝城接受託孤後,依然爲了匡扶漢室而努力。他將風雨飄搖的蜀漢政權穩定下來,編練新軍,發展生產,平定內亂,發動北伐。雖然他最終壯志未酬,但是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事蹟留名青史,讓無數後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