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河套之議是如何發生的?爲什麼會失敗?

河套之議是如何發生的?爲什麼會失敗?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河套之議發生於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至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時任陝西總督曾銑見蒙古騎兵駐牧河套,逼近關塞,頻頻侵擾陝西、山西等地,深爲北邊之患,先後四次上疏修牆、復河套二策,計劃三年內收復河套地區。由於國家財政困難、軍隊腐敗嚴重和明世宗的反對,復套之議以失敗告終。這一事件成爲了內閣首輔夏言革職處斬的導火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起因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四月,明朝命巡撫山西兵部侍郎曾銑以原官總督陝西三邊軍務。當時,蒙古騎兵駐牧河套,逼近關塞,頻頻侵擾陝西、山西等地,對明朝的國家安全造成了威脅。因此,曾銑試圖通過收復河套解決這一問題。

經過

第一次廷議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十二月,曾銑第一次上疏請求收復河套。 他在奏疏中回顧了河套的歷史,陳述了俺答佔據河套對邊境的威脅,闡明瞭復套的原因,並提出了“定廟謨、立綱紀、審機宜、選將材、任賢能、足芻餉、明賞罰、修長技”這八個復套策略。由於朝廷每年給宣大、山西駐軍的軍費就有一百四十五萬兩,曾銑認爲朝廷財政足以支持復套支出。

明世宗收到奏疏後,稱讚曾銑勇氣可嘉。但他同時表示,但收復河套一事還需要從長計議。朝廷下發了二十萬兩銀子,命曾銑明年專備防禦。

河套之議是如何發生的?爲什麼會失敗?

第二次廷議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六月,曾銑第二次上書請求收復河套。在奏疏中,他批判了主和派的軟弱,一一反駁了反對者的意見。他認爲,收復河套地區後,能縮短邊境線,大大減輕防禦壓力,從而能在長遠意義上減少軍費開支,也就彌補了收復河套的財政支出。此外,他談到了目前邊境軍隊存在的問題——缺少軍費、將才、武器和士卒,訓練度也不高。其中,軍隊空虛少員的現象特別嚴重,三千人編制的營隊,實際少則八九百人,多則一千五六百人,其中還有老弱病殘。曾銑希望能儘快補足人員、加強戰術訓練來解決這一問題。

明世宗得知邊境的情況,明確指出,邊境戰略應該以防禦爲主,主動開戰、收復河套並非上策。 同時他同意了兵部提出明賞罰、地方相互馳援、保證糧草、嚴查間諜等建議。

第三次廷議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七月,在曾銑的一再堅持下,明世宗下令曾銑和諸將官一起討論收復河套的可行性方案,並要求諸將在秋天前表態。

在曾銑這一時期的條議中,他詳細計算了收復河套所需要的財政撥款總額。其中,買馬需要五十七萬兩,買船需要兩萬四千六百餘兩。一次出兵的軍費需要六十萬兩,曾銑預計收復河套需要出兵三次,合計一百八十萬兩。此外,每年在河套地區新修的的邊防工事需要兩百萬兩,一共要修十年,合計兩千萬兩。復套預算總計爲兩千兩百四十萬兩白銀。

然而這一年,明朝全國白銀年收入僅爲兩百餘萬兩,還有一百四十七萬兩的赤字,如右表所示。財政困難使得收復河套困難重重。

河套之議是如何發生的?爲什麼會失敗? 第2張

第四次廷議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一月,曾銑再次上疏陳述復套的十八項事宜,包括恢復河套、修築邊垣、選擇將材、選練將士、買補馬羸、進兵機宜、轉運糧餉、申明賞罰、兼備舟車、多備火器、招降用間、審度時勢、防守河套、營田儲餉、明職守、息訛言、寬文法和處孳畜 ,並進獻了八張營陣圖。

明世宗閱覽後稱讚了他,並命兵部詳細地討論這件事,制定出具體方案來。

結果

嘉靖二十七年(1547年)正月初六,兵部將此前商議好的方案上奏給皇帝。明世宗收到後,表達了對復套一事能否成功的懷疑。首輔夏言不敢決斷,請求上命。皇帝把之前的條議刊印下發兵部,命大臣們進一步討論。

嚴嵩見皇帝不再支持復套,就趁機上疏攻擊曾銑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的舉動。

隨後明世宗說,自己一開始就反對復套。 他緊接着斥責了夏言強君脅衆、專恂私情的行爲。

於是嚴嵩進一步彈劾夏言專斷朝政。 兵部尚書也請求停止一切收復河套的討論 ,皇帝同意了。接着,他批評百官盲目聽從夏言,不顧國計民生。他下令貶黜了一些不作爲的官員,廷杖了所有不反對復套的言官,並將夏言免職 ,還命令錦衣衛官校逮曾銑入京問罪。

此後,在嚴嵩的反覆挑撥下,同年三月,曾銑被處以死刑,隨後夏言也被棄市。自是,“後竟無一人議河套者”。河套之議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