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高梁河之戰爲什麼會失敗?背後有什麼樣的隱情?

高梁河之戰爲什麼會失敗?背後有什麼樣的隱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跟着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高梁河之戰。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當年趙光義在燭影斧聲以後上位,大家對其皇位來源紛紛提出質疑。因此,他屢次想要通過戰爭的方式來樹立自己在軍中以及朝堂上的威望。

後漢,是五代十國中的最後一個政權,想當年太祖皇帝在位時,都未能將其消滅。只因它依靠着強大的遼國,而宋太宗發誓要完成兄長的未竟之業,先收北漢,再趕走遼國,收復傳統的中國地,燕雲十六州,而宋太宗爲何會兵敗高梁河呢?(一)、舉國之力降北漢,又想趁勢驅韃虜

當年後周的建立者郭威之家人,悉數被劉承佑斬殺。他自立門戶建立了後周,而劉家的劉崇也建立了北漢。這兩個政權,註定是水火不容。即使柴榮上位以後,也一直與北漢爲敵。但是北漢本身實力並不強勁,它只是狐假虎威的依附契丹人。自從五代十國時期,一直到北宋建立,都是如此。

打敗附庸,而謀求其宗主國

高梁河之戰爲什麼會失敗?背後有什麼樣的隱情?

《遼史》"六月,劉繼元降宋,漢亡。甲子,封劉繼文爲彭城郡王,盧俊同政事門下平章事。宋主來侵"。

在北漢滅亡以後,宋朝與遼國直接對峙。雙方沿着東起天津大沽,西至代州雁門一線展開對峙,北宋在太原陳兵十萬,就等着一聲令下,直取雲州。

這條線以北,就是北宋心心念唸的燕雲十六州。這裏自古以來就是中原正統政權的轄區,同時也是漢唐以來的養馬地,此外,那還是河南的北大門。從這裏往南,可以一馬平川,長驅直入的抵達汴梁。

"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乘此破竹之勢,取之甚易"。大軍得勝,宋太宗認爲這是天賜良機。正值士氣大震之際,乾脆把契丹人趕出幽雲。可很多的武將都看出了這個做法行不通,因爲糧草儲備已經不足而且短時間內很難再調集更多的人馬加入。

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的趙光義,不顧羣臣反對,而且還要將其斬首示衆。好在言官們力阻,才避免了這場禍端。

2. 喜獲"高粱河車神"美譽

宋太宗想的是挺好,可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但遼國人也不是傻子,他們怎能不知道北宋的下一個目標早就是自己。遼國早就集結了大量騎兵部隊,陳署在燕雲一線。而且,還在關外部署好了支援部隊,大抵有二十餘萬。

高梁河之戰爲什麼會失敗?背後有什麼樣的隱情? 第2張

"己巳,宋主圍南京。丁丑,詔諭耶律沙及奚底、討古等軍中事宜。"剛開始的時候,他的出其不意的確有些奏效,就連耶律斜軫的手下,很多都選擇了率部投降。與此同時,宋軍還圍了遼國的南京,薊州守將和順州守將紛紛納城投降。

如若能夠持續下去,遼南京很快就會陷落。到那時,遼國人就會惶惶如喪家之犬的退回北方。但是幽州久攻不克,宋軍方面士氣低迷。

而耶律休哥從半道殺出來,趁着夜色,兵分兩路夾擊宋軍。趙光義本來想着依託高粱河拒敵,卻發現早已落入了敵人的包圍圈。

耶律休哥,耶律斜軫還有耶律沙等人一直不停的圍剿宋軍,將其打的潰不成軍,紛紛敗逃。那個時候,趙光義真的成了孤家寡人。夜色之中,根本沒有人看得清他這個皇帝。當然,他也因此才得以乘着驢車逃跑。

他一路南遁,等了幾天都未見自己軍隊前來。這才知道,原來他們都在涿州城,策劃宋太祖次子趙德昭上位之事。這場仗,宋太宗打的是得不償失。本以爲能夠恢復中華,豈料出奇不制勝,皇位還差點丟掉了。

那麼,高梁河之戰失敗的背後,到底有着什麼樣的原因?

(二)、心高氣傲,內鬥內行外鬥外行

"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敵手。爾後屢敗,契丹均以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辦法,宋人終不省"。趙光義本就不是那帶兵打仗之人,他不熟悉軍隊,也不熟悉戰場,更拿不出什麼有效的計謀。他學着哥哥那樣忌憚武將,但是又沒有兄長的能力。

高梁河之戰爲什麼會失敗?背後有什麼樣的隱情? 第3張

1.捨本逐末,未在意士氣士心

宋太宗,其實有些紙上談兵的意思。在其看來,軍隊都是越戰越勇,而且剛剛打敗了北漢,軍中將士們正是士氣高漲之時。但是太宗皇帝忽略了一點,那就是犒賞三軍。"要想馬兒跑,得讓馬兒吃草",人,不是機器,都是有血有肉的。

他們也得看見相應的好處,才能夠死心塌地的爲皇帝效命。否則,不會一昧的只知道往前衝。

"甲申,繼元降,北漢平,凡得州十、縣四十、戶三萬五千二百二十",太宗皇帝倒是得到了大量的城池和百姓,他倒是心滿意足了,卻沒有考慮過士兵們的感受。

當時攻下了太原,按照常理,理應拿出一部分錢財來獎勵將士們。讓他們感受到皇恩浩蕩,可好繼續效力。但太宗求成心切,不知是他忘卻了犒勞,還是太過吝嗇。反正是在軍中,引起了很大的不滿。大家都不願意在繼續作戰,但是誰也不敢說出來。

顯然,軍隊的士氣顯然沒有太宗預料的那般高漲,反而是都充滿了各種的厭戰心理。當時,攻打幽州城時,"將士多怠,士氣低落"的這種情緒變得愈發明顯。而當遼國人突然躥出,本就充滿厭戰心理的士兵又多了幾分恐懼。所以,兵敗高粱河並不是偶然。

2. 急於求成,心急何以佔燕雲

在打下太原以後,宋太宗就有些利令智昏。他是出於一個賭徒的心理,去攻打遼國。這其中,僥倖心很強,所以他根本就沒有做好萬全的準備和部署。三軍疲憊,又要長途奔襲,着實有些魯莽。不過在趙光義看來,時間就是金錢。

高梁河之戰爲什麼會失敗?背後有什麼樣的隱情? 第4張

他就是要孤注一擲,自己沒做好準備,那敵人也沒做好準備。要是等雙方都準備好了,還怎麼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趙光義實在是太過着急,着急到連戰略都沒有商議好。

他本着"擒賊先擒王"的原則,心想着攻下了幽州,遼國自然就作鳥獸散。

但既然如此,總該要想好如何阻擊敵人的救援。畢竟,南京是遼國最重要的首都,是它的經濟中心,文化中心,政治中心,只要此地被圍,他們肯定會不惜一切代價的馳援。可宋軍根本就沒有想過圍點打援的問題,所以遼國人的援軍一出現,宋軍全體都慌了神。

戰機雖然瞬息萬變,但不應該打無準備之仗。最基本的戰略問題,的確應該有所籌備。

(三)、重外虛內,大後方尚不穩定

北宋是出了名的國富兵弱,不過國富,那都是到了仁宗纔出現的。太祖,太宗年間,剛剛結束戰亂,民生凋敝,百廢待興,再加上小農經濟抵禦災害的能力很弱,而北宋又不是以戰養戰的遊牧政權,長期打下來,百姓們肯定吃不消。

1. 只側重城池得失,而忽略掌握主動

不得不說,在宋遼戰爭前期,宋太宗的出其不意的確能達到一些致勝的效果。宋軍也能夠反客爲主的掌握了主動權,而圍堵燕京,就等於讓主動權於他人。只顧着圍困那一城,沒有圍點打援不說,還很容易被人牽着鼻子走。

同時,在發動戰爭以前,武將們的勸阻並非毫無道理。宋朝的百姓們已經沒有多餘的糧食,供給軍隊使用,還因此爆發了一些小規模的起義。同時,燕雲之地,北高南低,很適合遼國的騎兵作戰,而不適合宋朝的步兵。

高梁河之戰爲什麼會失敗?背後有什麼樣的隱情? 第5張

他們很容易遭受敵人的個個擊破,運糧線路,也容易被掐斷。其實歸根結底,還是趙光義的能力水平不行。他本身是處理內政的,卻偏要在軍事上摻和一腳。諸葛亮也很擅長出奇制勝,也未曾敗的像他那樣慘烈過。

2. 雍熙北伐,再度以失利告終

其實,趙光義本身還是有很多優點的。比如,他很擅長吸取失敗的教訓。第一次北伐失敗後,他痛定思痛,分析各環節的漏洞,準備再度出擊。爲了防止擁立的現象出現,他發明了"將從中御"的制度。爲了避免一敗皆敗的情況,他選擇了分兵三路。

雍熙三年,曹彬,潘美,楊業,米信等人率領東,中,西三路大軍浩浩蕩蕩的進軍幽雲。這次也是前期還算順利,後期一敗塗地。主要存在的問題是趙光義指揮能力不行,而東路軍輕敵冒進,西路軍內行指揮外行,老令公楊業慘死。

在這兩次北伐中,北宋國內民生凋敝而遼國人也徹底的看透了北宋的軍力。真宗年間,他們決議主動出擊,自幽雲南下,入河南。趙恆倉皇的御駕親征,最後簽訂了"澶淵之盟"。而西夏在不久以後,也選擇自立。

北宋對外作戰,幾乎就沒有取得完全勝利的時候。宋遼戰爭,宋夏戰爭,皆以其失敗告終。只得每年花錢贖回和平,而王朝的北大門,則被敵人控制的更加牢固。結語:

高粱河之戰的失利,最大的原因就在太宗皇帝指揮水平不行。他本想着能夠學着諸葛亮,一招制敵,但是在將士疲飢的情況下悍然出兵。他也沒有分清主次,太過於在乎幽州,而又沒有想出阻擊敵人增援的方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