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歷史上和珅與劉羅鍋爲什麼爭鬥不休?

歷史上和珅與劉羅鍋爲什麼爭鬥不休?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和珅與劉羅鍋爲什麼爭鬥不休?最後爭鬥的結果如何?這是很多讀者都特別想知道的問題,下面小編就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一起看看吧。

劉墉長期外任,不在京中,因此他與和珅雖長期同朝爲官,卻不曾爆發大的矛盾。直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因爲劉墉耿直能諫,被任命爲都察院左都御史,劉墉與和珅之間的衝突爆發了。

乾隆四十六年的十一月,劉墉被任命爲都察院左都御史。這一年,和珅處置了甘肅冒賑案,雖然親眼目睹了王亶望、王廷贊等一衆貪官的滅亡,但他並未從中吸取教訓,而是被王亶望等人的奢侈生活所吸引,在貪污的道路愈陷愈深。

和珅四處收受賄賂,其中一個向和珅行賄的貪官便是山東巡撫國泰。國泰,富察氏,滿洲鑲白旗人,是四川總督文綬之子。乾隆四十二年1777)時,國泰升任山東巡撫,成爲封疆大吏。國泰自幼生長在貴胄之家,懂得朝中有人好做官的道理,他拼命地巴結朝廷新貴和珅,平時經常向和珅行賄。

但是國泰這個人不學無術並且十分跋扈,在山東,他對待屬下十分暴戾,經常斥罵屬下,完全不懂得爲官之體。乾隆重臣阿桂等在乾隆四十六年參奏國泰行爲乖張,認爲國泰不適合在外任職,最好將他調回京城。乾隆便將時任山東布政使的於易簡招來詢問。於易簡雖然是大學士于敏中的弟弟,但是爲人相當無恥,布政使和巡撫同爲從二品官員,但是於易簡向國泰彙報事情時,竟然跪着說話,以此來討好國泰。這樣一個人到了乾隆面前,肯定是百般爲國泰開脫。乾隆便聽信了於易簡的話,只是訓誡國泰要對待屬吏寬嚴得中,而沒有將他調離山東。

歷史上和珅與劉羅鍋爲什麼爭鬥不休?

國泰自恃在朝中有和珅相助,又有乾隆皇帝寵信,在山東愈發肆無忌憚。因此,乾隆四十七年(1782)江南道監察御史錢灃彈劾國泰、於易簡貪污受賄、勒索下屬、挪用府庫銀兩等罪行。錢灃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的進士,雲南昆明人,很有骨氣,他明知道國泰有和珅等人撐腰,但是仍然暗中調查,掌握了大量證據來彈劾國泰,這使得朝廷上下爲之震動。

乾隆皇帝迅速派和珅、劉墉與錢灃一道去山東調查國泰一案。和珅因爲幾年內連續處置了李侍堯、王亶望等重大貪腐案,被乾隆皇帝寄予厚望,但乾隆卻沒有想到和珅與國泰早已勾結在一起。和珅知道消息後,除了故意拖延出發時間之外,竟然派人向國泰密報,讓他抓緊把府庫銀兩充實起來,以免被抓到實據。

因爲山東是劉墉的老家,所以劉墉十分痛恨國泰虐待自己的家鄉父老,他囑咐錢灃秉公執法,先行趕往山東。而和珅送書信的時候,根本沒有把小小的御史錢灃放在眼裏,至於劉墉,他認爲劉墉是國泰父親文綬的老下屬,應該不會爲難國泰。並且,於易簡更是大學士于敏中的弟弟,也有相當的地位,劉墉一向十分聰明,應該不會去惹這個麻煩。但是和珅沒有想到,愚蠢的國泰竟然給他寫了一封回信,而這封信就在半路上,被錢灃給截了下來。

劉墉與和珅趕到山東之後,錢灃已經掌握了國泰大量的罪證,雖然府庫中的銀子已經被國泰做了假,但是銀子的成色不一,一看就不是原來的庫銀。錢灃打聽到是國泰以暫借爲名從濟南府的富商們那裏勒索來銀兩填充府庫,以免被查。於是劉墉和錢灃貼出告示,說官府現在要歸還所借銀兩,讓被借了銀子的商人們來領銀子,一舉挫敗了和珅與國泰的伎倆。和珅眼看着保國泰無望,於是決定棄卒保帥。

他也假裝積極地參與辦案,並且裝出正氣凜然的樣子,怒斥國泰:“府庫虧空如此,國泰,你真是禽獸不如。”而私下裏,他已經和國泰達成了協議,保證要到乾隆那裏爲國泰說話,實際上,他爲了開脫自己,已經提前給乾隆上了奏摺,說明國泰一案的實情,請求從嚴懲處國泰。而國泰相信了和珅,面對如山鐵證,他交代了所有罪行。

回到京城之後,和珅、劉墉和錢灃在朝堂之上奏明瞭案件的情況之後,乾隆突然嚴厲地對和珅說:“和珅,你知罪嗎?”

原來,劉墉與錢灃兩人已經把截獲的國泰寫給和珅的密信上報了乾隆。

歷史上和珅與劉羅鍋爲什麼爭鬥不休? 第2張

和珅大吃一驚,說:“臣此去山東查案,一路小心,生怕出錯。實在不知有何不當之處,請皇上降罪。”

乾隆把國泰寫給和珅的私信扔給和珅,和珅一看心裏頓時有了底氣,如果乾隆皇帝只有這一封信,那自己便很好解釋,如果乾隆皇帝還有其他證據,就不會這麼簡單的問自己了,和珅打定主意,“這封信是國泰知道案發後,寫給臣求情的,臣並沒有收到此信,否則定會奏明皇上,嚴懲國泰。”

這時候,乾隆實際上已經相信了和珅,畢竟此前和珅就上過奏摺要求嚴懲國泰。於是他又問劉墉和珅可曾在辦案過程中有阻攔行爲。

劉墉和錢灃只好據實上奏,說和珅辦案得力,並無阻攔行爲。

國泰最終被乾隆皇帝賜自盡,而國泰的後臺和珅則躲過了這一劫,不但如此,和珅還因爲辦案有力,受到了乾隆的嘉賞。但此案過後,和珅卻恨上了劉墉。

劉墉在此案之後,越發地知道和珅爲人心思縝密,乾隆皇帝又十分寵信他,因此,劉墉此後工作一直小心謹慎,以免有把柄落到和珅手裏。和珅卻時時留心劉墉的錯誤,處處與劉墉爲難。民間有很多和珅想陷害劉墉,卻偷雞不成蝕把米的故事流傳,比如“劉墉參皇上”等傳說甚至還通過相聲《官場鬥》而廣泛流傳。但實際上,和珅絕不會那麼愚蠢。從乾隆五十年(1785)到乾隆五十四年(1789)二月間,劉墉曾多次受到了皇帝的批評甚至是怒罵,官位不升反降,可說是厄運重重。值得注意的是,乾隆皇帝對劉墉的指責,多是源於一些根本和劉墉扯不上關係,或者是莫須有的事情。比如在乾隆五十四年的二月,乾隆檢查尚書房,發現皇子們竟然有七日之久未到書房讀書,當時劉墉剛任尚書房總師傅不久,乾隆便以督察管理不力處罰劉墉。按照慣例,尚書房總師傅非止一人,且不用每日當值,“有事則至,或月日一至”。這當中我們不難看出是有人從中使壞,藉故打擊劉墉,這個人是誰呢?只能是和珅。這從劉墉協辦大學士多年竟然未能實授,並且在乾隆皇帝那裏留下了處心積慮想讓他人告老,以便自己補授的印象,因此被乾隆怒罵的事情中,也可以看出來。

在清朝,大學士是至高的榮譽,向來有大學士缺,是按照資歷,從協辦大學士中來補授的。劉墉是資深的協辦大學士,又是在朝中資歷較老的尚書,如果有大學士缺,他是順位遞補的第一人選。有一回乾隆皇帝曾經跟軍機大臣們說起,大學士嵇璜年齡大了,如果要求告老還鄉實在是不忍心不讓他回鄉養老,戶部尚書曹文埴家有老父,他如果要是要求回家侍奉父親,也不忍心不准許。

劉墉聽了皇帝這話,有一回在懋勤殿和曹文埴聊天便說起了皇帝曾經有這樣的意思。曹文埴非常高興,第二天便向皇帝提出要回鄉侍親。乾隆皇帝經過詢問軍機處,軍機處衆臣一致說是劉墉泄露給曹文埴的,於是乾隆便將這件事情歸結爲劉墉有躁進之心,希望嵇璜退休,自己好遞補成大學士。

而在這一事件中,且不說嵇璜知不知道此事,嵇璜即便知道,也根本沒有提出告老還鄉之事。曹文埴根本不是大學士,他回鄉對劉墉能否成爲大學士是一點影響也沒有。這件事情,也是和珅一手導演的一出鬧劇,此時的軍機處中,阿桂常年在外,和珅是軍機處中次輔的身份,所以軍機大臣所揭發的是劉墉泄露消息,實際上就是和珅揭發的是劉墉泄露消息。

歷史上和珅與劉羅鍋爲什麼爭鬥不休? 第3張

經過和珅如此長年累月在乾隆那裏給劉墉打小報告,劉墉在乾隆心目中印象不斷惡化,乾隆皇帝認爲劉墉“素好執狃”、“每多議論,立異鳴高”。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劉墉這個性格太固執了,經常議論這個議論那個,什麼事情都看不慣,總願意唱反調。這樣的人,皇帝怎麼會喜歡呢?劉墉的命運只能是降職。若不是此時的朝綱已亂,朝政日非,劉墉是天下人望,恐怕乾隆皇帝是很想將劉墉打發得遠遠的,永遠不願再看到這個“抗上聳強肩”的人了。經歷過這些事情,劉墉也看透了老年乾隆的昏聵,他不再對乾隆抱有希望。所以雖然乾隆很快又給他復官,但卻又不斷指責劉墉是“一味模棱”“行走頗懶”了。

劉墉在等待機會。機會也很快就來了。

乾隆六十年(1795),乾隆皇帝決定履行自己不會超過自己的祖父康熙在位61年的諾言,將皇位禪讓給嘉親王顒琰。和珅一向飛揚跋扈,被國人視爲是“二皇帝”,他對顒琰等皇子向來就沒有敬畏之心,因此他竭力勸說乾隆,不要行禪讓之事。沒想到乾隆主意已定,和珅便又慫恿乾隆上演一出只傳皇位不傳大寶的鬧劇。大寶,即是皇帝的印璽,也是皇帝的憑證。劉墉在這件事情上不再模棱,在滿朝文武中挺身而出,爲嘉慶皇帝爭來玉璽,從此,劉墉和和珅的命運發生了逆轉,到乾隆去世時,嘉慶皇帝要懲辦和他第一個想到的人,就是劉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