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明朝的盔甲爲什麼這麼厲害?是盔甲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

明朝的盔甲爲什麼這麼厲害?是盔甲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8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統治的朝代,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時期遷都北京。傳十六帝,共計276年。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中國,古代武術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包括“器鬥”、“拳”、“騎射”等豐富多彩的武術,與中國古代軍事相融合,依靠盔甲,代代相傳,甚至蓬勃發展。如盔甲在軍事戰爭中的使用,盔甲在軍事上的支配地位等等。通過盔甲的防禦,成爲研究中國武術文化的“微窗口”。明清時期是中國古代武術發展的巔峯時期。隨着火器的使用,裝甲的歷史高峯也出現在這個時候。盔甲是明清時期盔甲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

一、明清甲冑

1、軍事武藝中的明朝甲冑

唐朝實現武舉制以來,文武分離出現文狀元和武狀元。明朝以後,貫徹:有文事者,必有武備,統治者重視文武兼備、德藝雙馨的人才,因此倡導能文能武的人被國家任用。形成了學校教育與科舉考試內容互含的文武兩方面,而在選拔武材人方面,基本還是沿襲前制,以騎馬、射箭爲主,並對其技藝分爲不同的等級來選撥人才,直到萬曆以來,武舉考試除騎馬、射箭外,又設有槍、刀、劍、戟、拳搏等。這一舉措,使得民間的武藝也有了很大的發展。武舉人才的選撥催生了民間武術的繁榮,民間的槍法、刀法、棍法等,在武舉的驅使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局面,武術體系的形成就是其代表。

明朝的盔甲爲什麼這麼厲害?是盔甲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

明朝開始中國武術開始形成了派別和門派,這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武術繁榮,且武術理論也在明朝有了恨大的進步。在明朝武術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明確說明了武藝不能脫離實際,是戰場救命之技,技不如人便被他殺,技高一籌便勇猛無敵。軍事武藝最終要走向戰爭中,才能顯現其價值,爲此,戚繼光對軍事武藝在戰陣這樣說道:“開大陣、對大敵,比場中較藝、擒補小賊不同。堂堂之陣,千百人列隊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後,叢槍戳來,叢槍戳去,亂刀砍來,亂刀還他,《紀效新書總敘》”戰場不是個人顯威風之時,要有大局意識,一意孤行將會導致全軍覆沒。因此,戚繼光十分重視戰爭的整體配合,創下了聞名的“鴛鴦陣”。

2、明朝歐洲甲冑

歐洲甲冑,表現出奢華,製作時重視人體工學,如亨利二世甲冑,

據資料記載,亨利二世背型略駝,在設計的時候就在甲身的背面設計出了凸起狀,同時,內層的皮革使用較好,其舒適度也有所提升。而甲冑的頂峯期也出現在這一時期(法國)。由於繼位後的各種原因,如:爭奪霸主地位、發過對意大利入侵失敗以及國內的宗教改革等,使得亨利二世將其對勝利的渴望寄情於對甲冑的鐘愛。他對甲冑製造業大力贊助,18 歲時便自譽爲“勇士王子”。儀仗隊是軟弱國王最好的強心劑,“在戰神的庇護下”,熠熠閃耀的甲冑成爲他們威武驍勇的光環。

二、甲冑的當代價值

1、軍事武藝中甲冑的當代美學價值

甲冑的風韻早已隨着冷兵器的結束而終結,其防禦作用雖存,卻無用,歷史的車輪使得甲冑的防禦早已不如從前,特別是“熱兵器”的問世,對“冷兵器”的衝擊是致命一擊,因此,甲冑終將退出軍事武藝的舞臺,走進塵土之中,長眠於地底之下,隨着考古文物的挖掘,甲冑則以文物的形式登臺於博物館之中,以文物的形式,向世人展現其當代價值。甲冑在古代作爲其戰備之物,在遠古具有衛體之價值,如今更是價值連城。作爲文物其觀賞價值則是主要價值。風靡古代軍事戰爭的甲冑,至今風韻猶存,當代雖沒有了往日的戰事,但甲冑在博物館中,仍以符號的方式述說着陳年舊事。通過觀賞甲冑可以發現其美的閃爍,形制美又尤爲突出,瞭解其中的文化底蘊,需以審美的眼光發現其美的存在。君王的奢侈之風盛行,使得軍事武藝中的甲冑實戰性得到了加強,同時,王侯將相的甲冑也與衆不同,如夏商周時期青銅的使用,使得甲冑也有了銅泡,用以裝飾甲冑和提高甲冑的防護能力,從側面則是反映出了權貴將領們對美的追求。到春秋戰國以後,君主王侯對甲冑美的追求更是一發而不收拾,各朝各代皆有不同的形制樣式,其甲冑上還附帶了繪畫,繪畫藝術的出現,可謂是錦上添花,爲甲冑的審美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例如:唐朝的黃金甲、宋朝的雁翎鎖子甲以及百色介冑、清朝的乾隆用甲等。通過甲冑中的繪畫藝術,可以發現所處時代的藝術美,繪畫藝術的出現,增添了甲冑的震懾之效,但更多的則是體現出統治者追求高端、奢華的慾望,彰顯的則是美的價值。

明朝的盔甲爲什麼這麼厲害?是盔甲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 第2張

2、甲冑爲軍事武藝而生

甲冑的美還表現在甲士作戰中,甲冑爲軍事武藝而生,與軍事武藝具有極大的聯繫,甲冑的出現,爲軍事的勝利增添了勝利的砝碼,軍事在古代常與武藝和戰略相結合,因此,武藝在戰爭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然出征上戰之人,皆有一個響噹噹的名號“甲士”,實則並不是每個人都是甲士,甲士則是對上戰之人的統稱,從歷史上甲冑數量的多少就可以看出,甲冑並不是普及之物,更多的則是有戰功或者有權位的人才能擁有,因此,軍事武藝中的甲冑乃上層人士之物,步兵並不普及。有了甲冑和武藝的結合,戰爭的局面便得到了另一種美的承託,戰陣美。古代作戰並不是三五成羣的私戰,而是千軍萬馬、兵車擺陣、鑼鼓昇天的對峙。一聲鼓響,將士將置生死與度外,使出渾身解數立赫赫戰功,正如唐朝詩人李白所寫“流星白羽腰間插,劍花秋蓮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關,虜箭如沙射金甲。

明朝的盔甲爲什麼這麼厲害?是盔甲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 第3張

三、甲冑的當代兵學價值

1、甲冑的當代武學價值

兵學是傳統文化中一個比較特殊的門類。它的特殊性主要在於具有極強的工具性,是一種極切實用的學問;具有鮮明的公用性還有着廣泛的普適性,梳理中國歷史的發展,可見中國歷史好比一部戰爭史,此起彼伏的戰爭,在歷史的各個時期具有不同的特點,然兵書是記錄戰爭的一個重要載體,其中兵書所涵蓋的不止是軍事戰略,同時也涵蓋了軍備的製造,武器的完善,從歷史上的軍事書籍中,隨處都可發現兵器的掠影,軍事武藝中的甲冑也是如此,承載着中國兵學的傳承。

軍事武藝中的甲冑演變可以再現不同時期的軍事戰爭,蚩尤的以角抵人,就述說了早期的軍事,採集狩獵時代出現的則是人與獸鬥,在人與獸斗的過程中,出現了軍事武藝的最初雛形,摔、打、踢、展、閃、拿、騰、挪的技擊,直到奴隸社會的問世,相互掠奪、私慾縱橫,戰事連連,軍事武藝便開始登上歷史的舞臺而一發不可收拾,與之相伴的軍事典籍也脫穎而出,記錄了遠古到近代的軍事典籍,描寫了一幅幅鮮活的戰事場面,虎賁甲士,衝鋒陷陣,所向披靡,戰車甲士七十二人列於陣前,蓄勢待發,其甲冑的承載,與兵學均有極大的關係。

2、甲冑的當代倫理價值

中華文化中的儒學文化積澱了各歷史朝代的精華,而儒學思想則是當今文化中的瑰寶,其儒學思想中的倫理乃是中國人民一直所遵守的(棄其糟粕後),扒梳各歷史的發展,隨處皆可發現儒家倫理思想的蹤影,即使出兵打仗也得以“尊王攘夷”爲口號,可見儒家文化的滲透性,而倫理是儒家文化中的一枝,體現在君臣、王侯、將相、長輩之間的層次性,長幼尊卑、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上至天子諸侯、下至黎明百姓,都逃離不了倫理的束縛,甲冑在使用的過程中也同樣的涵蓋了中華文化的倫理。

明朝的盔甲爲什麼這麼厲害?是盔甲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 第4張

從禮的視野來論證,皆有禮的成分。可見遵從倫理精神已成爲了甲士以及古人的本能意識,而甲冑中的倫理價值久遠彌香,綿延至當代,其中的儀式感、莊重感、榮譽感與當代發展特徵所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倫理價值,而當代價值是建立在古代價值基礎之上的,是去粗取精、吸氣精華、去其糟粕後所得到的,當代的甲冑倫理價值,則更好的彰顯了中華傳統禮儀文化,樹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良好形象。

結語

甲冑是一種戰場防禦之器械,與武藝在戰陣中運用有着極大的聯繫,甲冑之職是防止士卒在戰爭中免受傷害,減少人員傷亡。而甲冑在軍事中運用,又得依靠武藝,習得武藝,穿戴甲冑才能遊刃戰場,因此軍事武藝就是戰爭的必備之技。古之軍事武藝,不是套子、花法,是開大陣,對大敵的保命之技,擁有武藝後,才能在戰場或戰陣中一顯身手,然二者的結合則是在戰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