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歷史上康熙爲何去了五臺山五次?

歷史上康熙爲何去了五臺山五次?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康熙爲何去了五臺山五次?這背後到底有着什麼原因?五臺山是不是有什麼特殊之處?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讀,接着往下看吧~

一、佛教聖地五臺山

山西五臺山,又被稱爲“清涼山”,在五臺山內建有文殊菩薩大殿。五臺山是藏傳佛教的聖地,作爲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一直傳承下來的爲數不多的佛教傳承地,其地位就由一座普通的山峯一躍成爲佛門聖地。

康熙一生當中曾5次前往五臺山,第一次與第二次最受關注。康熙二十二年,正值康熙壯年時期,這一年他兩次前往五臺山。

那他去五臺山有什麼特殊含義呢?

就在他去五臺山的前一年,康熙剛剛前往滿族“龍興之地”東北巡察盛京、吉林,拜謁祖先,並前往蒙古進行慰問,後一年則祭泰山、拜孔子、下江南、謁明孝陵,如果將1683年的故事與前後兩年結合起來看,可以看出康熙的多處拜訪是有着深層考慮的,並不是臨時想出的主意。

歷史上康熙爲何去了五臺山五次?

此時的康熙正處在雄心滿懷的時刻,就在1681年,三藩之亂剛剛被平定,就在1683年當年,又從鄭氏手中收復臺灣,對於國家的穩定功在千秋。

所以在1683年的出訪必定有着極大的政治意義。而且這一年秋天拜訪五臺山的不只康熙皇帝,還有孝莊太皇太后,她希望前往五臺山燒香拜佛,以祈求上天保佑大清,有了太皇太后的加持,這一年的拜訪顯得更加隆重。

二、溝通滿與藏

1697年,康熙第三次拜訪五臺山,也就是在這一年,康熙皇帝平定了西北準噶爾之亂,此次前往五臺山同樣有着祭祀祈福的深意。

第四次和第五次分別是在1700年與1709年。第四次是因爲永定河與黃河治河工程完成,在古代治河是國家的頭等大事,所以要隆重地祭祀;第五次則是因爲皇太后的七十大壽,前往五臺山是爲皇太后祈福。

康熙每次前往五臺山都會給五臺山帶來巨大的好處,例如康熙曾多次動用宮內財產修整五臺山大殿與佛像,爲的是表達自己純真虔誠的祭祀之心。

但全中國那麼多名山,佛教名山也不只有五臺山一座,爲什麼康熙及後代帝王如此青睞五臺山呢?五臺山,是藏傳佛教的聖地,而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大清起自東北,在多年征伐的過程中始終追尋戰爭的正當性,當滿清攻克蒙古軍時,意外找到了當年元朝所遺留下來的傳國玉璽,於是在滿、蒙、漢三方的支持之下,皇太極才找到了立國的正當性,於是建國大清,改元崇德。

同時,皇太極還得到了元朝時期喇嘛八思巴所建造的固爾嘛哈噶喇佛像,此後皇太極便建立了供奉佛教的寺廟,並宣稱得到了藏傳佛的支持。崇德七年,西藏達賴派出使臣前往東北,正式承認大清,雙方自此建立起了聯繫。

順治九年,達賴親自趕赴北京會見順治皇帝,在這次會面中清帝得到了西藏最高統治者達賴喇嘛的承認,皇帝更是被喇嘛尊稱爲“文殊菩薩”,將人間帝王變成了上界“菩薩”。

總而言之,大清立國的正當性是滿、蒙、藏、漢各方共同承認的結果,作爲大清的最高統治者,康熙皇帝自然有必要採取措施以勾連起各方,使自身建國的合法性不斷得以鞏固,而五臺山自然是最好的選擇。

三、各方中介五臺山

作爲諸方勢力的交匯處,五臺山有着非同尋常的獨特性。就西藏一方來說,五臺山自元明以來就是藏傳佛教的聖地,藏傳佛教第五代祖師八思巴還多次前往五臺山進行拜謁,而後來皇太極拿到的固爾嘛哈噶喇佛像,最初就是存放在五臺山受人祭祀的。

歷史上康熙爲何去了五臺山五次? 第2張

而就蒙古一方來說,五臺山地處漢蒙交通要道,其影響力隨着道路傳遍漢蒙各地,五臺山周邊的漢、蒙民衆,都十分信奉五臺山裏的佛祖菩薩。

塑造各民族之間的共同認同是大清建國之後一直追求的目標,事實上一個多民族國家政權也必須這麼做。

正是康熙在內的諸多大清帝王沒有像元代皇帝那樣採用強硬手段與暴力手段,並積極學習儒家文明,祭祀孔子,尊重讀書人,繼承了漢族文化,並藉助諸多手段溝通滿、蒙、漢、藏等多方勢力,才使得大清能夠在佔有如此龐大的版圖之下,很少發生大規模的地方反叛,這不得不說與清代帝王的努力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