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代女子在丈夫死後就守寡了 她們是怎麼堅持一輩子不嫁人的

古代女子在丈夫死後就守寡了 她們是怎麼堅持一輩子不嫁人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古代寡婦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古代的寡婦是怎麼堅持一輩子不再嫁人的呢?

在古人看來,女子依附於男性而生產,更依附於男性而生活,守寡是天經地義。在女德女訓的規勸下,無數女子的思想被束縛,一旦丈夫不幸離世,她們就要爲丈夫守節一生。

最近熱播的《嫣語賦》就有這樣的情節,新娘與新郎未曾謀面,大婚當日新郎離世,婆家不僅要求新娘進門伺候守寡,甚至要求其陪葬。在終其一生的守候中,寡婦的生活往往不盡人意,她們都是怎麼堅持一輩子不再嫁人的呢?一位70歲老婦說出了真相,令人唏噓不已。

古代女子在丈夫死後就守寡了 她們是怎麼堅持一輩子不嫁人的

很多人認爲,守寡是從宋代開始的,其實不然,早在秦朝就有了貞潔烈女的說法,只是那時候政府並不約束,甚至有過鼓勵婦女再嫁的政策。宋代是在背鍋麼?也不全是。宋代的鼓勵和表彰加重了人們對守寡爲女子本分的思想,越往後越嚴重,直到滿清入關,對女子的束縛到達頂峯。

隨着中央集權越發加劇,國家律法逐漸嚴格,女性身上的枷鎖也越來越重。爲了讓這些女子能夠順從的守節,貞節牌坊出現在大衆面前。人們向那些能夠守寡一生的人建造高大雄偉的貞節牌坊,這樣的獎勵對女子甘願守寡起着很大作用。

守活寡不是嘴上說說那麼容易的事,古代女子本就如飄萍,若是無兒無女,一生孤老,守寡就是酷刑。可隨着時間的推移,貞節牌坊的作用不僅僅成爲女子對戀人誠摯的體現,這個貞節牌坊成爲衡量家族的標準。在光宗耀祖的壓力之下,這些從小就接受守節思想的古代女性被封建社會逼迫着守了活寡,犧牲自己一生來光耀家族。

爲了能讓寡婦能安心守寡,政府還建立了救濟金髮放政策,給那些不再婚嫁也無生活能力的人發放救濟銀兩。政府的本意是不讓寡婦因爲物質原因慘死,結果卻是促進了寡婦守節風氣的盛行。

古代女子在丈夫死後就守寡了 她們是怎麼堅持一輩子不嫁人的 第2張

時間的逝去緩解了一部分寡婦的喪夫之痛,迫使她們認識到自己孤單一人的事實。可就如這位老人說的:“封建時候,不僅僅是族人,就連四周鄰居都會不自覺盯着寡婦的言行舉止,只要有一點不適合規矩,人們就會在後面狠戳寡婦的脊樑骨。”

除此外,寡婦的孃家人,比如外嫁的姐妹,說親的後代,都會受到影響。這樣的道德監視讓寡婦不得不遵守封建禮法,也讓很多有心娶妻的人對喪夫的寡婦敬而遠之,這更加劇了寡婦孤老的狀況。

古代的社會制度和現在有很大不同,就算孃家人願意,女子想要回孃家省親,和孃家人保持聯繫也是極其不易的。男子妻妾成全,嫁入家族便一定會有身份地位之分,一旦男子去世,妾室被髮妻拿捏,想讓她們守寡或陪葬都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若讓狠毒的當家主母發現妾室和外面的男人有染,輕則發賣,重則請來家族耆老,在衆人的注視下將女子放入豬籠中,沉下深塘,以此正家族風氣,震懾其她人遵守規矩,殘忍至極。

古代女子在丈夫死後就守寡了 她們是怎麼堅持一輩子不嫁人的 第3張

哪怕是到了現代,依然有女子改嫁被人指摘受到責難的例子,寡婦被認爲“剋夫”“不詳”,除了改嫁困難,她們一輩子都無法擺脫人們異樣的眼光,魯迅先生寫的“祥林嫂”這一角色就是如此。祥林嫂守寡之後,原來的東主不願意再讓她回到主家做工,甚至不許她碰祭祀用品。

人們看她的眼神不再像以前那樣真摯,和她一起做工的人也向她講述改嫁婦女死後的慘狀。因爲前後嫁給了兩任丈夫,閻王會讓小鬼將改嫁的女人從中間砍成兩段,分給丈夫一人一段。駭人驚聞的封建迷信不僅僅讓祥林嫂喪失了去生活的希望,也讓無數守寡的人心生畏懼,不敢再嫁。

古代女子嫁人以前要事事躬謙,嫁給誰,嫁到哪裏,自己都做不了主。嫁如意郎君,一生平安順遂,實屬不易,更多的都是在規矩束縛中不斷麻木,受盡艱辛,最終成爲封建王朝統治下的牽線木偶。

古代女子在丈夫死後就守寡了 她們是怎麼堅持一輩子不嫁人的 第4張

結語:有些寡婦生活實在不容易,封建社會的壓迫之下,丈夫再世時不能違揹他們的意願,丈夫死後也不能追求自己的幸福。既然守寡這麼難,爲什麼她們還會守到終老呢?

七十歲的老婦揭開真相,不僅僅是爲了得到貞節牌坊光宗耀祖,也是爲了不被親友指責,不被世人指摘。若終其一生只爲懷念一人,此情永恆更讓人羨慕,可如果犧牲自己只是爲了一塊貞節牌坊,縱使貞節牌坊指向高潔的雲空,也難免讓人可惜悲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