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貞觀”怎麼來的?

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貞觀”怎麼來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貞觀”怎麼來的?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一、爲什麼是“貞觀”

在所有關於唐朝的史籍和史料之中,幾乎都記載着唐太宗李世民出生的時候“有二龍戲於館門之外,三日而去”。

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貞觀”怎麼來的?

又有記載說,李世民四歲時,曾有一位善於看相的書生晉見李淵,在看見李世民時,書生說道:“此子有龍鳳的姿質,日月的儀表,到二十歲,必定能濟世安民。”李淵害怕書生的言語泄露,便要殺他,結果書生忽然不見了,因而以爲他是神仙,就取“濟世安民”之義來作爲李世民的名字。

此事的真假我們暫且不論,之所以會有如此記載,其目的也不過是爲了渲染李世民乃是天生的帝王之命,別人是爭不去的,所以他能在“玄武門之變”中得以完勝。

後來李世民真的做了皇帝,這似乎更加印證了“二龍”的傳說和書生的預言,所以這兩件事情都被載入了史冊。

627年,李世民改元爲“貞觀”,他所統治的那一時期也被後人稱爲“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鼎盛時期,最爲繁盛的時期,倍受後世讚譽。

年號的使用始於漢武帝劉徹,以後的歷代帝王便承襲了這一做法。年號和人的名字一樣,通常都具有美好的寓意。李世民是一代明君聖主,“貞觀”年號並不是他個人憑空想象,也是名出有典的。

《易經·繫辭下》中有“天地之道,貞觀者也”一句李世民的“貞觀”年號則是取自於此。南宋理學家朱熹對這句話的解釋是:貞,正也;觀,示也。“貞觀”以正示人也。

二、君明則臣直,則國正

貞觀初年,唐太宗勵精圖治,廣招人才,善於納諫,而且從諫如流。他數次召魏徵入內室,詢問自己治理國家的得失,魏徵則能知無不言,太宗都很高興地嘉獎、採納。據統計,貞觀時期,魏徵共直諫了200多次,可以說是唐朝的第一諫臣。他在朝堂上直陳太宗的過失,在早朝時多次發生了使李世民尷尬、下不了臺的狀況。因此有時看見魏徵,心頭也有些怵意。

有人曾給太宗一隻漂亮的鷂鷹,太宗很喜愛,看見魏徵來,就將它藏在懷中。魏徵奏事時間太長,鷂鷹竟被悶死在懷裏。

一次,唐太宗興致突發,帶了一大羣護衛近臣,要去郊外狩獵。正待出宮門時,迎面遇上了魏徵,魏徵問明瞭情況,當即對唐太宗進言道:“眼下時值仲春,萬物萌生,禽獸哺幼,不宜狩獵,還請陛下返宮。”唐太宗當時興趣正濃,心想:“我一個富擁天下的堂堂天子,好不容易抽時間出去消遣一次,就是打些哺幼的禽獸又怎麼樣呢?”於是請魏徵讓到一旁,自己仍堅持這一次出遊。魏徵卻不肯妥協,站在路中堅決攔住唐太宗的去路,唐太宗怒不可遏,下馬氣沖沖地返回宮中,左右的人見了都替魏徵捏一把汗。

唐太宗回宮見到了長孫皇后,猶自義憤填膺地說:“一定要殺掉魏徵這個老頑固,才能一泄我心頭之恨!”長孫皇后柔聲問明瞭原由,也不說什麼,只悄悄地回到內室穿戴上禮服,然後面容莊重地來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稱:“恭祝陛下!”她這一舉措弄得唐太宗滿頭霧水,不知她葫蘆裏埋的什麼藥,因而吃驚地問:“何事如此慎重?”長孫皇后一本正經地回答:“妾聞主明纔有臣直,今魏徵直,由此可見陛下明,妾故恭祝陛下。”唐太宗聽了心中一怔,覺得皇后說的甚是在理,於是滿天陰雲隨之而消,魏徵也就得以保住了他的地位和性命。

除魏徵之外,王圭、馬周、孫伏伽、褚遂良等人,也都是當時有名的諫臣。唐太宗初登帝位之時,由於他神采英武剛毅,進見的大臣,都舉止不知所措。太宗知道後,每次接見大臣奏事,都和顏悅色,希望能聽到勸諫。他曾經對公卿大臣們說:“人要看見自己的形態,一定要藉助於鏡子;君主想知道自己的過失,一定要依靠忠臣。我若有過失,大家可以無保留地指出來。”

太宗每次與房玄齡商議事情都不能決斷,總是說:“除非杜如晦否則不能決斷。”等杜如晦來到,總是採納了房玄齡的計策,這是因爲房玄齡善於謀劃,而杜如晦善於決斷。這就是“房謀杜斷”的由來。二人同心輔助國家,因此房玄齡、杜如晦二人也成爲被世人稱道的一代賢相。

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貞觀”怎麼來的? 第2張

有人誣告尉遲敬德謀反,太宗對尉遲敬德說:“有人說你謀反,這是怎麼回事?”尉遲敬德答道:“臣下追隨陛下身經百戰,今天能夠倖存,可以說是死裏逃生。現在天下平定,還要懷疑臣謀反嗎?”解下衣服扔在地上,露出身上的傷痕。太宗流淚撫摸着尉遲敬德身上的傷痕,說要把女兒嫁他,尉遲敬德說:“我聽說與自己同甘苦共患難的妻子是不能拋棄的,臣妻雖不漂亮,但是與我共貧賤很久了。”太宗於是作罷,任命他爲解州都督。

三、征服東突厥

鴻臚卿鄭元綬出使突厥回來,對太宗說:“戎狄的興盛或衰敗,可以看其牛馬牲畜的繁盛或衰弱。現在突厥百姓飢餓,牲畜瘦弱,這是要滅亡的徵兆,不會超過三年。”太宗說:“是啊,但現在剛剛與之結盟,不可失去信義,要等到有了罪名,才能征討。”

貞觀四年,即公元630年,突厥進犯邊地,唐太宗派都督李世勣、李靖、柴紹、薛萬徹爲行軍總管,共十餘萬人,由李靖統一調度,分兵出擊突厥。

李靖率精銳騎兵三千,自馬邑進駐惡陽嶺,夜裏襲破定襄。突厥頡利可汗沒料到李靖會突然到來,大驚失色。太宗派鴻臚卿唐儉前去招撫,李靖帶兵和李世勣率兵在白道會合。白道是古道路名,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是陰山南北重要交通要道。

李靖等人謀劃說:“頡利可汗雖然失敗,但他部衆人還很多,如果讓他們逃到漠北,今後就難以設法對付了。現在使者到他們那兒,他們一定覺得很寬心,放鬆警惕,要是挑選萬名騎兵襲擊,不必激戰就可以俘虜他們。”

張公瑾說;“詔書允許投降,況且使者還在他們那裏,爲什麼一定要襲擊他們呢?”

李靖說:“這就是爲什麼韓信能夠破齊地的原因,唐儉之類的人物沒有什麼可惜的。”

於是連夜帶兵出發,李世勣隨後,在陰山大敗突厥,斬首萬餘,虜俘十餘萬,將唐疆域開拓到陰山至大漠一帶,並向朝廷發回捷報。

頡利可汗失敗,逃走投奔西突厥可汗沙鉢羅蘇尼失部落。任城王道宗帶兵連逼,迫使蘇尼失擒拿頡利可汗,行軍副總管張寶相將其帶回獻給太宗。蘇尼失部落舉衆投降,漠南從此安定。太宗登上城樓接受俘虜,讓王道宗、張寶相等住在太僕寺。

太上皇聽說後慨嘆說:“當年漢高祖蒙受被困白登之辱,無法雪恥,如今我子世民能滅掉突厥,我把國家託付靠得住的人,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呢!”召太宗和顯貴大臣十餘人,諸王及王妃,在凌煙閣設酒宴,喝到酣暢時,高祖親自彈奏琵琶,太宗起舞,公卿大臣紛紛起身爲高祖祝壽,直至深夜才罷。

額利可汗被擒入朝中,當時邊遠各國來朝覲的很多,服裝形式各異。中書侍郎顏師古請將服飾畫成圖給王后看,並畫王會圖,太宗允許。周邊少數民族部落的君長來到長安請太宗做“天可汗”,就是所有這些部族的君長,羣臣都高呼萬歲表示贊同和慶賀。自此以後,太宗以天可汗身份賜封給這些部族首領璽印。

至此天下太平,糧食也獲豐收,年終清理案件,只有二十九人被判死刑。東到大海,南到五嶺,都能夜不閉戶,行商和外出旅行不帶乾糧,沿途都可以隨時供給。

四、第二次太子之爭

貞觀十年,即公元636年,長孫皇后去世,太宗非常悲痛,說:“宮中再聽不到規諫的話了,失去了一位好幫手。”

原荊州都督武士彠(yuē)的女兒,年方十四,太宗聽說她很漂亮,召入宮中,做了才人。後來成爲高宗的皇后,就是武后。

侯君集滅掉高昌,其地成爲唐朝的西州。這樣,唐朝的疆域東到大海。古到焉耆,南括林邑,北至大漠,都是唐的州縣。

當初,太子承乾喜聲色田獵,行爲奢侈靡爛。魏王泰多才多藝,得太宗寵愛,暗中產生奪取嫡子繼承權的心思。太子知道了,暗中豢養利客給幹、承基和武士百餘人,謀殺魏王泰。太子知道吏部尚書侯君集心懷不滿,便將他領到東宮,謀求保全自己的辦法。君集因太子昏亂卑劣,想乘機暗算他,就勸他謀反。

時逢太宗第七子齊王祛謀反,事情牽連到紀幹、承基,以死罪投監,承基上報,告發太子謀反,太宗命中書門審問。謀反的事實已有,太子被廢爲平民,侯君集等都伏罪被殺,太宗改立晉王李治爲皇太子。此事發生於公元642年,即貞觀十六年。

太宗對侍臣說:“我若是想冊立魏王泰,太子的地位他是可以通過自己的規劃創業得到的。自今以後太子行爲不軌,分封的藩王企圖謀取太子地位的,兩者都棄而不立。要傳給子孫,永遠爲後世遵守之法。”

太宗覺得太子李治過於柔弱,暗中對長孫無忌說:“雉奴怯懦,恐怕保不住社稷。吳王李恪英武果決像我,我想立他爲太子,怎麼樣?”長孫無忌堅持爭辯,認爲不可以。太宗說:“難道你以爲李恪不是你自己的外甥嗎?”長孫無忌說:“太子仁厚,是真正遵守成法賢明的一國之主。儲君是非常重要的,怎麼能數次更換呢?”於是太宗便打消了更換太子的念頭。

高宗時,房玄齡子房遺愛和高陽公主謀立荊王元景事發,吳王恪因此獲罪,含冤而死,他的後代作了南唐主。

貞觀十七年,魏徵去世,李世民非常傷心,併爲此廢朝五天。魏徵死後,李世民經常對身邊的侍臣說:“用銅鏡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爲鏡子,可以知曉興衰更替,以人作爲鏡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經常用這樣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錯,但現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鏡子。”

不過不久,唐太宗因魏徵曾舉薦侯君集有當宰相的才能,如今侯君集因謀反被殺。太宗疑心魏徵循私,毀掉了他所撰寫的石碑。

五、親征高麗與民族大融合

新羅派使節,說百濟與高麗合兵,企圖阻斷新羅朝貢的道路,請求出兵救援。太宗派使臣帶着蓋有皇帝單印的詔書宣諭詔命,蓋蘇文不聽詔命,使臣返回。太宗說:“蓋蘇文殺了他的君主,殘害虐待百姓。如今又違抗詔命,不能不征討。”

太宗想親征高麗,禇遂良極力勸諫也不聽,遂命房玄齡留守京師。太宗到洛陽,下詔親征高麗,任張亮、李世勣爲行軍大總管,詔各路軍隊分道進擊高麗。太宗車駕到定州,攻拔遼東,進攻安市城。高麗大將延壽惠真率兵十五萬救援。大宗命各路軍隊一齊發起攻擊,當時一個名叫薛仁貴的龍門人,大聲吶喊着衝鋒陷陣,所向無敵。高麗士兵望風披靡,唐軍乘機進攻,高麗軍隊大敗,其將延壽惠真率衆投降,高麗全國大爲震駭。後黃城、銀城人都逃走,數百里沒有人煙。

太宗攻安市城長期沒能攻下,因爲遼地寒冷得早,大地封凍,草木枯萎,士兵、馬匹很難長期留在此地,況且糧食也將用盡,於是下令班師,並在安市城下炫耀一番兵馬才撤回。安市城主登上城樓告辭,太宗嘉獎他禮節周到,賜縑百匹,以勉勵他能努力侍奉其君。

太宗因徵高麗不成功,很後悔。嘆息說:“要是魏徵還在,一定不會同意我這次用兵。”下令以少牢之禮祭祖魏徵,並將其所撰石碑重新立好,尉勞並賞賜他的妻子。

太宗回師長安,派李世勣攻打薛延陀並使之投降。派使節招撫鐵勒諸部落,鐵勒部有百餘萬人,他們的酋長都請求入朝進貢。回紇等十一姓,也派使節也順。太宗大喜,作詩說:“雪恥酬百王,除兇報千古。”命刻於靈州。骨利幹(中國古代民族名,鐵勒諸部之一)派使臣進貢。骨利幹居住在西域大漠以北,和鐵勒其他部落相距很遠。晝長夜短,夏至日落後,天空中還有太陽餘暉,羊肩肉剛剛煮熟,太陽就又升起了。

後又有結骨(中國古代民族名。漢稱堅昆,魏晉稱結骨,即現在的柯爾克孜族)俟利發向唐朝進貢。結骨人身材高大,紅髮綠眼,自古與中國沒有交往,至此入朝進貢。太宗說:“當年漢武帝窮兵三十年,也沒有多少收穫。怎比如今,以德政安撫四方,使偏遠之地,都成爲大唐的編戶!”

唐太宗還實行了與吐蕃等少數民族政權和親的政策,以婚姻親情的方式協調強化與周邊各民族的關係。其中最爲著名的就是文成公主與吐藩鬆贊布的聯姻和親。開明友善的民族關係政策和制度在唐代的長期實施,大大減少了漢族和少數民族間的隔閡,增強了各民族間的廣泛互補和血肉融合,實現了多民族共同發展進步的宏大局面。

六、千載可稱,一人而已

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生病,而且很嚴重。有說是痢病,有說是是服用天竺長生藥導致暴疾,《舊唐書·郝處俊傳》中記載,唐太宗李世民“服胡僧長生藥,遂致暴疾不救”。

太子李治日夜不離太宗身邊,有時幾天不吃東西,頭髮也有些變白了。見此情景,太宗流着淚說:“你能這樣孝順敬愛,我死了又有何遺憾呢?”

後來太宗病情日漸加重,詔長孫無忌、禇遂良入臥室,對他們說:“太子仁義孝順,你們都知道,好好地輔佐引導他。”

又對太子說:“有無忌、遂良在,你就不用憂慮天下事了。”於是命褚遂良起草遺詔。不久,太宗去世,在帝位二十三年,終年五十三歲。而他對歷史的貢獻卻沒有因此而磨滅,歷史上也對他作出了極高的評價。

《舊唐書》中說,唐太宗“千載可稱,一人而已!”

北宋歐陽修讚歎道,太宗消除禍亂功比湯武,治理天下達到太平盛世好比成康;親臨戰陣,戰無不勝;虛心接受勸諫,爽直沒有不能容納的;自古無人達到的四方部族,無不服從,功業和德行都這樣偉大的,自漢代以來,還未曾有過。

唐太宗去世後,唐高宗李治即位,“貞觀”的年號又延用了半年有餘。公元650年正月,李治改年號爲永徽,這一年即爲永徽元年。

而繼“貞觀之治”以後,唐高宗李治在此基礎上又開創了唐朝的第二個盛世,史稱“永徽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