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代宦官作爲皇帝的祕書和門客 他們是怎麼成爲太監的

古代宦官作爲皇帝的祕書和門客 他們是怎麼成爲太監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古代宦官和太監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先秦時期把門客、祕書稱爲宦官,他們又是如何變成太監的?

明朝有內十二監,管事的宦官都稱爲某某監,因而明清時期起,太監就逐漸成了宦官的代名詞。追根溯源,宦官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和我們固有觀念不同的是,在東漢以前的宦官不一定是“閹人”。

古人解釋“宦”字,說的是宦“仕者、學也,宦爲學官事,學爲習六藝”,這說明早期的“宦”人應該指的是那些依附於貴族擁有一技之長的門客。

在當時,宦官,便是皇帝的祕書、門客。

衆所周知,在古時候“閹人”這個羣體是非常被人瞧不起的。一方面是因爲最早的閹割之刑針對的對象要麼是戰爭中俘虜的異族,要麼就是本族中犯了私通異族罪行的人,在古代的階級體系中,這類人的地位與奴隸差不多,都屬於社會最底層。

古代宦官作爲皇帝的祕書和門客 他們是怎麼成爲太監的

另一方面自秦漢以來的宦官,雖然多是爲了混口飯吃自願閹割入宮服侍君王的人,但他們的出身往往也非常貧寒,唐代詩人顧況的《囝生閩方》,爲我們展示了平民家的孩子如何成爲宦官的這一殘酷的過程:

“囝生閩方,閩吏得之,乃絕其陽。

(孩子啊你生在窮困的地方,閩地的官員得到你後,將你閹割。)

爲臧爲獲,致金滿屋。(臧和獲都是奴隸的別稱。)

(閩吏將你們閹割後變成奴隸進獻給達官顯赫,好換取滿屋子的金銀。)

爲髡爲鉗,如視草木。

天道無知,我罹其毒。

神道無知。 彼受其福。

郎罷別囝,吾悔生汝。

及汝既生,人勸不舉。

不從人言,果獲是苦,囝別郎罷,心摧血下。

(人們都勸我貧窮就不要生養小孩,我後悔不聽人言,我執意要生下你,如今果然害你落得如此悲苦的下場,孩子你即將和爸爸分別,我的心早已破碎,流下了兩行血淚。)

隔地絕天, 乃至黃泉,不得在郎罷前。

(從此以後,就是天人相隔,哪怕死於黃泉,孩子啊,你也再見不到爹孃了。)”

囝是唐代時福建(閩)地區對兒子的稱呼,這首詩講的是當時的貧苦農民,因爲沒錢養活孩子,就用極低的價格賤賣孩子。當時一些地方官吏,爲了討好自己的上級,就和販賣人口的人販子合作低價購買男童,然後將他們閹割後,賣給貴族家裏做閹奴謀利的現象。

顧況這首詩說的雖然是唐代時期的事情,但類似的現象在漢朝時期也很常見,透過這首詩我們可以更直觀瞭解到平民家的孩子被迫閹割,淪爲權貴家的奴隸的悲涼命運。

在這條殘忍的利益輸送鏈上,這些被閹割的男童終身都是奴隸,他們的尊嚴和生死完全取決於主人的心情。

古代宦官作爲皇帝的祕書和門客 他們是怎麼成爲太監的 第2張

這也是爲何那些流落到宮廷的宦官們,會不惜一切手段去換取權力的緣故了。

對於君王來說,相比較於士大夫而言,重用宦官的好處相當明顯,一方面宦官的權力完全來自於君王的寵幸,宦官們常年待在宮中,他們很難有機會像士大夫那樣在地方上培植起屬於自己的勢力。另一方面古代宦官地位低下,他們在政治道路上的選擇面其實並不廣,所以依附於皇帝基本算得上是宦官們最理想的歸宿了。

正式將宦官這個羣體,引入政治舞臺的是漢光武帝劉秀,他曾下令:

“中興之初,宦官悉用閹人,不復雜調他士”。

但漢光武帝制定這個政策的時候,顯然忽視了一個問題:

“東漢十二帝中,除了漢光武帝本人和漢明帝、漢獻帝外,其餘九位皇帝的壽命都沒有超過40歲。”

皇帝短命帶來的最直接影響,一是年幼的皇帝缺乏足夠的能力去管理朝政,他們需要藉助宦官的力量來幫助自己管理國家;二是新君在朝堂上的實際影響力往往並不理想,在這一前提下,爲了制衡士大夫和外戚家族,新君會給予自己的親信宦官更多特權,好藉助他們來掌控朝政,漢順帝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125年十一月初四的那天晚上,年僅十一歲的漢順帝在中黃門孫程等十九名宦官的扶持下登基稱帝,漢順帝爲了表達對孫程他們的感謝之前,他打破了劉邦立下的“非劉氏不王,非有功不侯”的規則,將這十九位宦官都破格封爲了侯。(《後漢書·卷六·孝順孝衝孝質帝紀第六》:及北鄉侯薨,車騎將軍閻顯及江京,與中常侍劉安、陳達等白太后,祕不發喪,而更徵立諸國王子,乃閉宮門,屯兵自守。十一月丁巳,京師及郡國十六地震。是夜,中黃門孫程等十九人共斬江京、劉安、陳達等,迎濟陰王於德陽殿西鐘下,即皇帝位,年十一。)

在他長達二十年的執政生涯中,漢順帝對宦官的寵信一次次刷新了士大夫階層的想象力,公元135年,漢順帝甚至下達了允許太監養子繼承爵位的命令:

“二月,丙子,初聽中官得以養子襲爵。初,帝之復位,宦官之力也,由是有寵,參與政事。”

司馬光曾經說過,“爵位”是奠定君臣秩序,維持君王管理天下的基礎。換言之,要想讓一個國家正常的運轉,就一定要將賜爵的規則嚴格限制在法制之下,只有公開透明的晉升機制才能源源不斷爲帝國輸送人才。

古代宦官作爲皇帝的祕書和門客 他們是怎麼成爲太監的 第3張

一旦君王憑藉個人喜好,將一些名不副實、功勳不能服衆的宦官推上了爵位,這也就意味着君王以犧牲自己的公信力爲代價親手打破了遊戲規則。

而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開,它所產生的巨大破壞力是誰也無法預料到的。

當時的漢順帝沒有想到,他一手扶立的這些“功臣”,後來會勾結外戚梁氏成爲東漢的掘墓者之一。

東漢從第三任皇帝過後,繼位者中最大的年齡不過15歲,最小的僅三個月大,很難讓人相信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有足夠的經驗和能力來決斷、引導一個擁有幾千萬人口的大帝國的走向。

事實上,即便小皇帝自認爲已經能夠承擔起一個皇帝所應該揹負的責任了,恐怕他手底下的大臣和背後的母系外戚勢力,也不會放心由幾歲到十幾歲的小孩來掌握帝國的命運。

往往,在這種時刻,作爲皇帝母親的皇太后就會自動升格爲帝國的權力中心。

但形式上的權力交接和實際上的權力交接是兩碼事,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前者只需要大臣們象徵性地效忠新皇,而後者則代表着新的掌權者會對關鍵性的職位進行人事調動。

而對於一位常年深居後宮,從小到大接觸最多的男人就是自己家人和丈夫的皇太后而言,朝中的大臣品性如何她一無所知,在這種背景下,她突然接手一個龐大的帝國,肯定會優先選擇自己的家人來幫助自己維持國家的運轉。

這裏,就產生了一個很矛盾的問題,皇帝年幼的時候,外戚可以幫助皇太后管理朝政,那麼,當皇帝成年後,外戚難道會乖乖把權力交還給皇帝嗎?

古代宦官作爲皇帝的祕書和門客 他們是怎麼成爲太監的 第4張

很顯然,東漢的歷史告訴我們:並不會。

一個從小接受皇權獨尊的思想長大的皇帝,面對着自己至親的親戚奪走屬於自己的權力的情況下,他必然會選擇反抗。

但滿朝文武都是外戚的人,皇帝想要反抗就只能扶持一支和他命運相關的勢力,宦官就成了最佳的選擇。

宦官依附於皇權而誕生,他們是皇帝的助手、僕從,正是這份特殊的信任,使得宦官這一角色在外人看來,他們的形象就代表着皇帝的意志。長此以往,當宦官們利用這份信任來培植黨羽、收受賄賂、謀取私利時,他們所破壞掉的就是國家的公信力。

毀掉往往比建設容易,當一個國家在民衆心中失去公信力的時候,這個國家將不可避免地走向滅亡的深淵。

可以說,正是外戚和宦官的鬥爭加速了東漢的滅亡,哪怕沒有何進引董卓進京,以東漢當時的狀況,遲早會在下一次外戚和宦官的鬥爭中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