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少年時被譽爲天才的王勃後半生過得怎麼樣?

少年時被譽爲天才的王勃後半生過得怎麼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少年時被譽爲天才的王勃後半生過得怎麼樣?只能說命運弄人,下面小編就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感興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

李敬玄尤重楊炯、盧照鄰、駱賓王與勃等四人,必當顯貴。(裴)行儉曰:"士之致遠,先器識而後文藝。勃等雖有文才,而浮躁淺露,豈享爵祿之器耶!楊子沉靜,應至令長,餘得令終爲幸。"果如其言。——《舊唐書·文苑上》

王勃六歲時便能做詩,九歲時,他在讀了顏師古注的《漢書》後,竟能撰寫出《指瑕》十卷,指出顏師古著作中的錯誤之處,可見其天賦之高。

但是,王勃的心智發育明顯跟不上天賦的節奏。年少成名的王勃在一片讚譽之下,不可避免地開始恃才傲物,久而久之就“浮躁顯露”。當時的史部侍郎裴行儉就認爲王勃文才有餘而器識不足,日後必定仕途多舛,不幸一語成讖。

少年時被譽爲天才的王勃後半生過得怎麼樣?

入仕心切:王勃劍走偏鋒,以投機取巧上位 王勃出身於官宦世家,在耳濡目染之下,他從小就將入仕爲官作爲他的人生目標。他深信“君子見機”與“達人知命”是實現他“青雲志”的法寶。

公元664年,劉祥道奉旨巡行關內。王勃就毛遂自薦,給劉祥道寫了一封對時局見解的信。劉祥道認爲他是屬於神童級別的人才,於是就上表朝廷推薦王勃。而唐高宗也被才華橫溢的王勃所征服,就任命當時還不滿二十歲王勃爲朝散郎。此時的王勃少年得志,好不威風,從此就開始有點飄飄然了。

時東都造乾元殿,(王勃)又上《乾元殿頌》。——《舊唐書·文苑上》

初戰告捷讓王勃信心倍增,公元665年,王勃再次“見機行事”。他通過皇甫常伯這個“好風”向唐高宗獻上文章綺麗、詞美義壯、主要內容是對唐高宗加以歌功頌德的的《乾元殿頌》。王勃想借獻此“頌”以謀升遷的意圖,可謂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唐高宗在讀了《乾元殿頌》後,頓覺身心舒暢,他稱讚王勃爲“我大唐之奇才!”而在皇帝開了金口之後,王勃開始名聲大噪,時人將他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爲“初唐四傑”,並以他爲首。

此時,正沉浸在功成名就喜悅之中的王勃,還沒有意識到他已踏出了危險的一步:他實際上是以“投機取巧”的方式拍馬屁上位,而不是憑“君子見機”來把握機會的。這爲他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弄巧成拙:《檄英王》一文觸犯皇家大忌遭貶 沛王賢聞其名,召爲沛府修撰,甚愛重之。諸王鬥雞,互有勝負,勃戲爲《檄英王雞文》。高宗覽之,怒曰:"據此是交構之漸。"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補虢州參軍。——《舊唐書·文苑上》

公元666年,沛王李賢招募當時名聲大噪的王勃爲王府修撰(實爲侍讀)。當時李賢剛剛11歲,正是愛玩的年齡。一次,沛王李賢與英王李顯以鬥雞取樂,此時,身爲侍讀的王勃認爲自己表現的時機已到,於是,他就做《檄英王雞》文來討伐英王李顯的鬥雞,爲沛王李賢助威加油。

政治經驗不足的王勃,此時還沒有意識到,他已經犯了干涉皇室事務的大忌。而雪上加霜的是,在《檄英王雞》中出現了“兩雄不堪並立,見異己者即攻”這樣挑撥離間兩位皇子的話語,這當然不能被高宗所容忍,於是,高宗將王勃免職並逐出沛王府。至此,王勃以“投機取巧”來實現“青雲志”的夢想破碎。

綜上所述,急於入仕爲官的王勃,顯然還沒有做好應對複雜的官場政治的準備。他天真地認爲,只要善於“投機取巧”,就能達到實現“青雲志”的目的。但事實證明,“投機取巧”是把雙刃劍,並不能保證每次出手都能成功。最終,他憑《乾元殿頌》上位,但一篇《檄英王雞》卻又讓他被打回原型。

士無器識不能致遠:擅殺官奴終結仕途

士當以器識爲先,一命爲文人,無足觀矣。——宋·劉摯

少年時被譽爲天才的王勃後半生過得怎麼樣? 第2張

宋代劉摯認爲,讀書人應當有氣量和見識,纔能有所成就;如果僅僅是靠舞文弄墨來取寵,那麼,此人就很難有所作爲了。而唐朝裴行儉也認爲:“士之致遠,先器識而後文藝”。他認爲,一個人即使再有文才,但是如果沒有器識,也是沒有前(仕)途的。

當然,劉摯與裴行儉所說的話,是針對以入仕爲目標的讀書人來說的。不幸的是,王勃正是一個沒有器識而又熱衷於仕途的文人。

公元671年,王勃在被逐出京城後,又通過朋友的關係謀得虢州參軍之職。這本是他東山再起的良好開始,但是,缺少器識的王勃卻再次鬧出了幺蛾子。

有官奴曹達犯罪,勃匿之,又懼事泄,乃殺達以塞口。事發,當誅,赦除名。——《舊唐書·文苑上》

王勃先是在不知不覺中,收藏了因犯罪而被追捕的官奴曹達;後來又後知後覺,害怕事情敗露,於是將曹達殺了滅口。最後終因紙包不住火,還是被人發現了,按律是要斬頭的,但因爲幸運地碰上大赦,王勃才逃過一死。

王勃明知曹達是罪犯,但仍明知故犯地收留曹達,最後又以身試法殺了曹達。王勃一錯再錯的行爲,足以說明他是一個空有才氣而無“器識”的書生。在此次事件中,王勃雖然僥倖地保住了性命,但他卻親手終結了自己的仕途。

結語

王勃雖才氣有餘但器識不足,這是士人的大忌。裴行儉因此預測他仕途不順,如果能“得令終”就算功德圓滿了。所以,對於王勃來說,最好的選擇應是參照他的祖父王通,棄官做一個無慾無求的學者。但是,王勃以入仕作爲他的人生目標,這就註定了他悲劇的命運。

少年時被譽爲天才的王勃後半生過得怎麼樣? 第3張

少年王勃就開始鋒芒畢露,胸有凌雲之志。他信奉“君子見機,達人知命”的處世原則,但知易行難,而“投機取巧”與“君子見機”之間僅一紙之隔,在急於入仕的情況下,年輕的王勃劍走偏鋒,選擇了走“投機取巧”的捷徑上位。

他先是寫《乾元殿頌》一文來歌頌唐高宗,借獻“頌”來達到了升遷的目的。但當嚐到甜頭的王勃再次寫《檄英王文》一文來討好沛王李賢時,反而因弄巧成拙觸犯了皇家大忌,並因此而丟官。此後,再次入仕的王勃,有一次竟藏匿了犯奸犯科的官奴曹達,後又將其殺死。這暴露出王勃才氣有餘,而器識不足的致命缺陷,而他也因此事親手終結了自己的仕途。

雖然因弄巧成拙終結了自己的仕途,但在《滕王閣序》中,王勃卻表示自己仍有“不墜青雲之志”,而且有“處涸轍以猶歡”的積極心態,並表示絕不會像阮籍那樣一遇到挫折就痛哭。他仍然對再次入仕充滿了嚮往,而“楊意不逢”就暴露出了他內心的想法。

但實際上,入仕爲官對器識不足的王勃來說,註定是一條不歸路。這,也許就是王勃悲劇人生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