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楊修作爲曹操的謀士,爲什麼會被殺害?

楊修作爲曹操的謀士,爲什麼會被殺害?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7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楊修,字德祖,東漢時期文學家,東漢名士楊彪之子,曾擔任丞相府曹操的主簿,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東漢末年楊彪與曹操既然產生了矛盾與衝突,楊修也成了曹操重點提防的對象,在曹操的猜忌之下,楊修最終被曹操殺害。另一方面,對於楊修由於涉及到曹丕、曹植立嗣之爭而被殺這一觀點,本文認爲是不完全準確的,楊修其實並未參與曹氏的“立嗣之爭”。

楊修作爲曹操的謀士,爲什麼會被殺害?

一、楊修的家世背景與行爲

1.名門望族

在朝中德高望重的楊彪與企圖篡權自立的曹操二人之間的緊張關係,以及曹操晚年的多疑好猜忌之性情,才使得楊彪之子楊修最終被曹操忌憚而殺害。

彼時曹操雖然想治楊彪的罪,卻難以違抗衆人之心,只得釋放了楊彪,並繼續給予其官職——“太常”,以略微掩飾自己的異心,“四年,復拜太常。”然而,曹操又在建安十年罷免了楊彪的太常之職,可見這一從建安元年都許後開始的歷經九年的積怨依然沒讓曹操忘記。東漢開國時曾分封許多功臣,後來鄧太后與漢順帝等人多次爲失去爵土的功臣後裔續封。而建安十一年時,曹操正式剝奪了這些勳貴的封爵,表明漢朝之恩澤不再有效,已經自身難保、岌岌可危。“漢祚將終”是一個準確的描述。

楊彪志節高尚,而且也不容於曹操,因此他稱疾閉門不出,不與時人同流合污。楊彪與曹操關係如此緊張,但楊修一開始卻得到曹操任用,爲“丞相倉曹屬主簿”。可以看作是機要祕書,說明曹操還存有拉攏楊彪一門的心態。但是最終楊修的命運卻依然不可避免地成爲悲劇,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清人趙翼所說“(楊修)以厚於陳思王而殺之。”在本文看來是不甚全面的;而張光順《楊修死因之我見》一文認爲,楊修被殺是因爲其性格和參與魏世子爭嗣一事,本文認爲這兩個原因也值得商討。下面就從史料中記載的楊修履歷開始分析。建安中,曹操便任用楊修爲丞相府主簿,“總知內外”之事,楊修理事“事皆稱意。”說明其具有政治才能。

楊修作爲曹操的謀士,爲什麼會被殺害? 第2張

不過“自魏太子已下,並爭與交好”這一句在本文看來是最關鍵的信息,楊修如此受朝野上下的擁捧,無疑與楊修的家世有密不可分的聯繫。楊修的五世祖楊震以經傳家不綴。自楊震起到楊修之父楊彪,弘農楊氏四世太尉,門生故吏遍天下,爲時人敬仰尊重。

2.輔佐曹植

《後漢書》專門點出,“自(楊)震至(楊)彪,四世太尉,德業相繼,與袁氏俱爲東京名族雲。”楊修是否由於涉及到曹丕與曹植的“立嗣之爭”、作爲曹植的黨羽而被殺?本文認爲這個說法是不準確的,楊修雖然厚於曹植,但他並非如同自小隨性曠達的曹植那樣“恃才放浪”,弘農楊氏世代習經學、重禮儀,而楊彪在朝中處境如此敏感,他對楊修必然加以嚴格約束和教導;從現實層面來考慮,楊修也沒有可以像曹植那樣不拘細行和任性而爲的權威家世作爲資本,楊修還曾對於曹植給自己的書信中所表達的雄心壯志之言加以勸告,他回書曹植:“君侯忘聖賢之顯跡,述鄙宗之過言,竊以爲未之思也。”

表明了他對於儒家聖賢的尊敬態度,可見其爲人不卑不亢,且與其父楊彪一樣言行端正。但是,曹操晚年變得十分多疑,在他從魏公升級爲魏王、距離皇帝之位僅一步之遙的關鍵節點,他看到了楊修和其父楊彪的聲望與地位,產生了懷疑之心。而楊彪從建安元年開始一直是曹操篡權之路上的一大阻力,曹操雖然想加罪於他但楊彪實在太過德高望重,加上多年閉門不出恪守本分,曹操已經無故拘捕過楊彪,不敢再舊事重提。

因此楊修就成了曹操忌憚和打擊的對象。後世對於楊修的一般印象,比如恃才放曠,口無遮攔等,大部分是由於家喻戶曉的《三國演義》這一文學小說類作品的渲染影響所至,但演義並非正史,其中兩個關於楊修的故事,來源於魏晉時期郭頒所作《世語》的片段。

郭頒《魏晉世語》中的第一個故事是所謂楊修告密吳質之事,“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爲太祖所器,與丁儀兄弟,皆欲以植爲嗣。太子患之,以車載廢簏,內朝歌長吳質與謀。修以白太祖,未及推驗……世子從之,修果白,而無人,太祖由是疑焉。”第二個故事是楊修指使曹植斬殺“城門守者”事件,其中楊修對曹植建議道:“若門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斬守者。”

《世語》上述記載,詳細描述了楊修盡心盡力地幫助曹植的幾件事,但是《世語》此書從名稱到內容都帶有小說色彩,裴松之評價此書說,“惟(郭)頒撰魏晉世語,蹇乏全無宮商,最爲鄙劣,以時有異事,故頗行於世。幹寶、孫盛等多采其言以爲晉書,其中虛錯如此者,往往而有之。”指出其多采“異聞”與傳說,並非信史。

楊修作爲曹操的謀士,爲什麼會被殺害? 第3張

《魏晉世語》的上述記載並非事實,以楊修的敏感身份和家世、所受教育情況來看,他斷不敢參與到險惡的曹氏立嗣之爭中,爲自己平添麻煩。至於楊修泄露軍令“雞肋”之事,衆所周知,泄露軍機者一般以死罪處理。家風優良、處境特殊的楊修斷不會以性命當兒戲,因此即使楊修向軍中傳遞了軍令,很可能是首先經過曹操的授意,楊修纔敢行事。同時,曹操之“忌楊修”並非《後漢書》所載“修又嚐出行,籌操有問外事,乃逆爲答記……如是者三,操怪其速,使廉之,知狀,於此忌修。”這一表面原因這麼簡單,而是前文所說楊修及弘農楊氏之“魏太子已下,並爭與交好”的影響力。所以范曄纔在文末補上“且以袁術之甥,慮爲後患”爲楊修最終的被殺原因。

楊修雖爲“袁氏之甥”,但當時袁術及其勢力黨羽早已煙消雲散,且時人對袁楊兩個顯赫家族的評語十分有趣,“東京楊氏、袁氏,累世宰相,爲漢名族。然袁氏車馬衣服極爲奢僭;能守家風,爲世所貴,不及楊氏也。”清晰地表明瞭體現出了兩個豪門之間風評與聲望的差距,弘農楊氏從楊震起就秉持正直家風,世代爲“清白吏子孫”,楊彪、楊奇等人隨漢獻帝劉協經歷種種磨難,楊彪在朝中德高望重,所以楊修的“弘農楊氏”這一標籤是讓曹操相比“袁氏之甥”更加忌憚的。景蜀慧《曹魏集團取捨人才的標準與士大夫的悲劇命運》一文所說“楊修仍因他出身大族、父彪拒不仕魏、舅氏袁術公開與曹氏爲敵,以及他本人又與曹操政治上的反對派孔融、稱衡等爲友的社會政治背景而受到懷疑。”是十分準確的。

《三國志》還記載了曹植乘馬車“擅行馳道”且闖司馬門之事,《後漢書》中,唐人李賢注引《續漢書》對此事作了補充,“人有白修與臨淄侯植飲醉共載,從司馬門出,謗訕鄢陵侯彰。太祖聞之大怒,故遂收殺之,時年四十五矣。”所謂“人有白”,就是有人將此事告訴了曹操。

楊修作爲曹操的謀士,爲什麼會被殺害? 第4張

二、曹操的晚年多疑

弘農楊氏既然在朝中具有較大影響力,而曹操又在與反對勢力持續多年地不間斷地勾心鬥角中,性情變得多疑、猜忌,所謂“然後知其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從前之度外用人,特出於矯僞以濟一時之用。所謂以權術相馭也。”

因此楊修及他代表的門第弘農楊氏成爲了曹操十分忌憚的對象。曹操畢竟是以威勢脅迫漢獻帝,才得以最終晉爵爲魏公乃至魏王的,這些不軌不忠之行自然得罪了忠漢人士,《宋書》所稱“漢氏載祀四百……魏武直以兵威服衆,故能坐移天曆;鼎運雖改,而民未忘漢。”就指出了曹操的不得人心,這也導致曹氏集團內部於建安二十三年、二十四年連續兩年發生了政治動亂,即耿紀等人主導的許都之亂與魏都鄴城發生的“魏諷之亂”。

同時在這期間,荊州、襄陽地區的曹軍被蜀國的關羽軍隊打得大敗,幾乎到了丟失荊州的地步,使得曹操面對的壓力陡然躥升。相比上述那些已經浮出水面的事件,曹操不知是否還有更多針對他本人的暗藏計劃,因此他對身邊的一切,都開始風聲鶴唳了起來,所謂“太祖性忌”,在曹操的猜疑心理下,名重一時、忠於漢朝的楊彪之子楊修最終作爲曹操的心腹之患而難逃劫難。“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

楊彪是曹操無法加害的,所以曹操纔在楊修身上彙集了“曹植之黨羽”“交關諸侯”“漏泄言教”等藉口後,殺死了這位名臣之子。楊修在死前留下遺言:“我固自以死之晚也”。這一悲涼話語透露出他多年來如履薄冰的心情,說明楊修深知其父楊彪與曹操之間的過往使得自己最受曹操忌憚,但曹植卻對楊修“連綴不止”,導致楊修也不敢自絕於曹植,最終走向了悲劇的結局。

性情直爽乾淨的曹植後知後覺,在悲傷中寫下“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的詩句,他後悔過於結交楊修,也更加痛恨自己不能保護這位摯友。值得指出的是,曹操給楊修強加了許多罪名和污點,足以使楊修及其後人在未來新建立的朝代中揹負罪責,難以復興。而曹魏代漢後,弘農楊氏一門確實從一線士族中滑落,在史料中只有寥寥數筆記載。直到司馬氏篡魏、司馬炎登基後,由於司馬炎的皇后楊豔出身弘農楊氏,因此楊豔之父與叔父被司馬炎大力提拔,楊家才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中。而本來作爲楊氏主支的楊修及其後人因爲曹操的緣故成爲了默默無聞的配角。關於西晉的楊氏外戚,晉武帝司馬炎的兩任皇后都出身弘農楊氏。

楊修作爲曹操的謀士,爲什麼會被殺害? 第5張

第一任皇后是楊炳之女楊豔,楊炳是楊衆之孫,楊炳與楊彪是同輩,但親緣關係已經很遠,楊衆是漢安帝時期的東漢太尉楊震的幼子楊奉之孫,楊彪與楊衆的共祖是東漢弘農楊氏的奠基人楊震之曾孫。司馬炎的第一任皇后楊豔病重時,她推薦了自己的堂妹楊芷入宮,楊豔死後,楊芷也被立爲皇后。“武悼楊皇后,諱芷,字季蘭,小字男胤,元后(楊豔)從妹。父駿,別有傳。以咸寧二年立爲皇后。”楊芷是楊駿之女,楊駿與楊炳同爲楊衆之孫,晉朝的司馬炎後來大力提拔楊駿與其兄弟楊濟、楊佻二人爲宰輔時,就遭到了近臣們的反對,“尚書褚、郭奕並表(楊)駿小器,不可以任社稷之重。武帝不從。”同時也有其他朝臣上書反對:“今楊氏三公,並在大位,故天變屢見,竊爲陛下憂之。”

連楊駿本人都清楚憑自己的聲望和地位擔任輔政大臣不足以服衆,“駿自知素無美望,懼不能輯和遠近”。甚至楊駿、楊濟兄弟三人在晉武帝司馬炎死後甚至達到了“公室怨望,天下憤然”的程度,可見弘農的楊氏的聲望、地位大不如前,曹操對楊彪和楊修的打擊使得楊氏確實從一線高門中衰落了。按前文對於《魏晉世語》的考察可知,楊修並未參與到曹丕與曹植的奪嗣之爭中,《三國志》中雖然有“植既以才見異,而丁儀、丁廙、楊修等爲之羽翼。太祖狐疑,幾爲太子者數矣。”的記載。

然而這是因爲後世特殊的政治原因所致——曹丕代漢稱帝后,曹植等諸侯王被魏帝曹丕所嚴加防範,身份敏感,加之此前楊修被曹操治罪,前朝著名的弘農楊氏在有魏一代已不屬於高門,無人會再顧忌其名望與地位,最終導致楊修在晉朝的《三國志》中被劃爲曹植的黨羽與“羽翼”。

結語

楊修含冤而死,如今依然使人閱之唏噓,范曄評價弘農楊氏道:“楊氏載德,仍世柱國。”從楊震到楊彪乃至楊修,的確都是有德之士、國家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