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荊軻刺秦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史籍中是如何記載的?

荊軻刺秦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史籍中是如何記載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影視劇《大秦賦》播出後,在歷史長河中貢獻卓著而又轉瞬即逝的秦朝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討論。下面小編就圍繞“荊軻刺秦”這一著名的歷史事件展開思考,試圖揭開荊軻失敗之謎,一起來看看吧。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大秦賦》中,“荊軻刺秦”的關鍵時刻是這樣呈現的:荊軻在進獻燕國督亢之圖的時候,左手一把摁住秦始皇的衣袖,右手拿匕首刺向秦始皇,秦始皇在寶座上左閃右避,甚至滾下臺階,才得躲開荊軻。

荊軻刺秦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史籍中是如何記載的?

後來,荊軻從臺階上飛躍下來行刺的時候,因爲羣臣都不可以攜帶兵器上殿,都幫不了秦皇,只有一位大臣用醫藥箱砸到了荊軻,秦皇經人提醒才得以拔出了寶劍並刺傷荊軻的大腿。最後,荊軻投擲匕首,也沒有刺中秦始皇,並被趕過來的護衛殺死。

司馬遷的名著《史記》也對這一過程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描述:

(荊軻)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惶急,劍堅,故不可立拔。荊軻逐秦王,秦王環柱而走……秦王方環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爲,左右乃曰:“王負劍!”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復擊軻,軻被八創。

兩相對比,很明顯,《史記》裏面對“荊軻刺秦”的描述似乎更爲精彩。《大秦賦》甚至連“秦王環柱走”這個十分方便呈現的情節都沒有呈現出來,確實令人感覺有些遺憾,甚至是意猶未盡。

但是,不管怎樣,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荊軻和秦皇已經是近身搏鬥,而且荊軻還握有匕首,按道理說,刺中秦皇應該是不成問題的。要知道,荊軻當時所帶的匕首來歷特殊,是燕太子丹以白金之價購得的趙人徐夫人匕首,劇毒無比。

燕太子曾“使工以藥焠之,以試人,血濡縷,人無不立死者。”所以,只要荊軻能夠刺中秦皇,秦皇一死,當時的歷史可能真要改寫了。

荊軻刺秦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史籍中是如何記載的? 第2張

可惜,秦皇在被動反擊的情況下依然是幾乎毫髮無傷,竟然還殺掉了所謂的刺客荊軻,而荊軻在極爲有利的情況下竟然喪失良機。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到底是爲什麼呢?

四木今天試圖以史爲據,揭開這個歷史之謎,結果發現荊軻失敗主要原因可能有三:

第一、燕太子丹事前懷疑荊軻,造成荊軻準備不足。

自古以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是燕太子丹用了荊軻,卻懷疑荊軻。

《史記》這樣記載:

荊軻有所待,欲與俱;其人居遠未來,而爲治行。頃之,未發,太子遲之,疑其改悔,乃復請曰:“日以盡矣,荊卿豈有意哉?丹請得先遣秦舞陽。”

也就是說,荊軻當時是在等待有人一起前往的,但是因爲那個人住得很遠,一時沒有到來,所以過了一段時間並沒有出發,這卻引起了太子丹的懷疑,甚至讓秦舞陽先行一步。那麼,荊軻作何感想呢?

荊軻刺秦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史籍中是如何記載的? 第3張

燕太子丹的懷疑引起了荊軻的不滿,甚至發怒,斥責太子丹這是其次,關鍵是,荊軻失去了一位理想中的助手,而太子丹派去的秦舞陽反而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秦舞陽到了之後竟然“色變振恐,羣臣怪之”,結果,在荊軻刺殺秦皇的時候,竟然沒有起到任何輔助作用。

所以,明代錢謙益談及此事就曾感慨萬千:“匕首無功壯士醜,函封可惜將軍首。秦庭一死謝田光,社稷何曾計存否。不知秦王環柱時,舞陽在前何所爲。當時太子不早遣,待客俱來應未知。”

試想,如果荊軻和他所等待的助手一同前往,如果兩個人都來到秦皇面前,同心協力,一個負責抓住,一個負責行刺,那麼勝算也許未知。

第二、荊軻爲人高傲,劍術和謀略可能都有問題。

荊軻本人好讀書擊劍,但是他的劍術到底怎麼樣呢?史載他經過趙國榆次的時候,曾經與戰國末年第一劍客蓋聶談論劍術問題。

當時荊軻並沒有什麼名氣,他遇到高人不僅沒有虛心請教,反而因爲與蓋聶的意見不合就一走了之,這不僅反映了荊軻的高傲,也反映了荊軻的劍術可能並沒有很多人想象的那麼高明。

後來,荊軻漫遊到了邯鄲,有一次魯句踐跟荊軻士博戲,爭執博局的路數,兩人發生爭執,荊軻又是不辭而別。在魯句踐聽到荊軻刺秦失敗後,也曾發出感慨:

魯句踐已聞荊軻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講於刺劍之術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爲非人也!”

通過荊軻與上面二人的交往,我們可以看出,荊軻爲人似乎過於驕傲,在劍術和謀略上似乎都有待提升。但是因爲他的性格高傲,終止了自己的進步提升,也就從側面降低了自己行刺成功的可能性。

荊軻刺秦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史籍中是如何記載的? 第4張

第三、在最關鍵的問題上太子丹和荊軻都猶豫不決,錯失良機。

當時秦始皇已經滅掉了韓國,南伐楚,北攻趙,燕國弱小,根本無力抗秦,要想改變滅亡的命運,最佳辦法就確實是刺殺秦王,讓秦國陷於內憂外患的局勢。這樣一來,諸侯或可以實現合縱抗秦,或可延緩燕國滅亡的時間。

但是,燕太子的想法竟然是“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也就是說,太子丹在到底刺不刺殺秦王這個問題上還十分猶豫。甚至幻想着劫持秦皇,讓他歸還諸侯的土地,只有在秦皇不從的情況下才刺殺秦皇。

燕太子丹是這麼想的,而荊軻也是這麼做的。以至於,在荊軻刺秦失敗後,荊軻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也就是說,他心裏想的是先劫持秦皇,如果不成功再刺殺秦皇。

結果,荊軻竟沒有成功地劫持秦皇,也沒有成功地刺殺秦皇,這又能怪誰呢?試想,如果燕太子丹和荊軻一開始就堅定一個信念,堅決刺殺,而不是退一步去劫持秦皇,結局可能又是另一番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