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秦昭襄王爲什麼容不下白起?

秦昭襄王爲什麼容不下白起?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昭襄王爲什麼容不下白起?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白起之死,有自身原因,也有小人作祟。

白起,戰國時期四大名將之一,他擔任秦國主將三十餘年,一生經歷大小七十餘戰而沒有敗績,攻城七十餘座,爲秦國橫掃六國立下不世之功勳。

白起創造的最可怕的一個記錄是,整個戰國時期共戰死了二百萬人,白起一人就製造了其中一半的死亡人數,僅長平之戰就殺了四十五萬之多!

然而,白起作爲一位千古難遇的名將,卻在晚年被秦昭襄王給賜死了,這是爲何呢?

要說這件事,還得從長平之戰說起。

在長平之戰中,白起率領的秦軍雖然殺掉了四十五萬趙軍,使得趙國元氣大傷,但秦軍損失也很慘重,達到了二十萬人之多。

但是,白起作爲一名優秀的將領,他看到趙國在經歷長平之戰後以無力抗秦,便準備趁機繼續進攻趙國,將勝利果實擴大化。

趙孝成王聽說這件事,就感到非常害怕,於是委託蘇代(燕臣,蘇秦的族弟)去遊說秦國丞相范雎,準備向秦國割地求和。

范雎,秦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軍事謀略家,但也是個十足的陰謀家。

秦昭襄王爲什麼容不下白起?

當初趙軍之所以能夠抵擋秦軍長達三年之久,正是因爲趙國名將廉頗採取了堅守不出的策略,但范雎後來使出了離間計,致使廉頗被罷黜,紙上談兵的趙括被任命爲主將,最終趙軍因爲主動出擊而中了白起的圈套,結果全軍覆沒。

在長平之戰之前,范雎與白起的關係還算不錯,他們能夠共同輔佐秦昭襄王,幫助秦國蒸蒸日上,也算是一段將相和的佳話。

但是,在長平之戰之後,白起的功勞已經大到沒人任何人可比了,這個時候范雎就開始忌憚白起了,因爲他擔心白起影響到他的地位。

蘇代作爲趙國時期有名的縱橫家,很敏銳地觀察到了這一點,於是帶着重金前去拜會范雎,並對他說,白起如果真的攻下邯鄲並將趙國滅亡,那麼秦王就可以稱帝了,白起功勞這麼大,必然會成爲三公,你甘願居於他之下嗎?所以你應該想辦法阻止白起再取得滅亡趙國的功勞了,而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趙國割地求和,避免戰爭爆發。

范雎最終被蘇代說服,便跑去找秦昭襄王,以秦國將士疲憊爲由勸秦昭襄王答應趙國割地求和的請求,得到了秦昭襄王的應允。

秦昭襄王爲什麼容不下白起? 第2張

不久後,白起在被迫無奈之下只得撤軍返國,後來他得知是范雎干涉他出兵攻打邯鄲,因此與范雎產生了嚴重的矛盾。

今趙亡,秦王王,則武安君必爲三公,君能爲之下乎......故不如因而割之,無以爲武安君功也。於是應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聽之,割韓垣雍、趙六城以和。正月,皆罷兵。武安君聞之,由是與應侯有隙。

趙孝成王本來打算割六座城池給秦國,但大臣們都反對,虞卿更是說,如果割城給秦國,秦國將更強大,而趙國將更加弱小,這不是自取滅亡嗎?不如割六城給齊國,聯合齊國抗擊秦國。

趙孝成王覺得虞卿說得有道理,於是派遣虞卿出使齊國,並派人積極聯絡魏國,韓國和燕國等國,還割地給楚國以示拉攏,最終又組成了合縱伐秦的聯盟。

由於趙孝成王違約不割城給秦國,還聯合東方諸國伐秦,秦昭襄王因此大怒,下令白起率領大軍攻打邯鄲,但那時候白起有病在身,無法正常行走,再加上他心中有氣,所以拒絕出征。

無奈之下,秦昭襄王只得派遣五大夫王陵率軍攻打邯鄲,邯鄲之戰就此爆發。

當時的情況是,趙國在經歷了長平之戰的重大損失之後,國內已經很難再徵兵了,七拼八湊也只有十萬軍隊,而且其中不少人都是老人和兒童,甚至還有不少婦女。

不過,由於趙國面臨滅國之危,所以舉國上下抗秦的決心都很大,平原君趙勝也散盡家財助戰,並讓自己的妻妾全部上戰場,他本人更是親自上戰場,與主帥廉頗將軍一起共赴國難。

在趙國強大的意志力面前,秦軍打得十分艱難,幾個月都沒能攻下邯鄲,還損失了四萬多將士,秦昭襄王因此十分生氣,便準備讓白起復出,接替王陵擔任主帥。

按道理說,秦軍都打了敗仗了,白起的病也已經好了,他應該出來主持局面了,但他卻對秦昭襄王說,邯鄲不好打啊,各諸侯如果這時候去救援,我軍又是遠赴他國作戰,搞不好要打敗仗,所以此時根本就不應該攻打趙國!

邯鄲實非易攻,且諸侯若援救,發兵一日即到。諸侯怨秦已久,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內空虛。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

說到這裏,大家可能要問了,白起之前不是主張攻打邯鄲嗎,怎麼才大半年時間,他就反對攻打邯鄲了呢?

事實上,戰爭是要講究時機的,白起作爲一代名將,他在長平之戰後之所以主張立馬攻打邯鄲,是因爲那時候趙國剛剛經歷大敗,比較虛弱,而且沒有援軍,秦國有且必要乘勝追擊。

但是,趙國在經歷了半年多的休整之後,已經站住了陣腳,尤其是趙孝成王重新任用了廉頗等賢臣良將,並且還與其他幾個國家達成了合縱抗秦的盟約,白起認爲此時再攻打趙國,已經失去最佳機會了。

我們從邯鄲之戰的結果就知道,白起的想法是正確的,但那時候秦國已經是最強大的國家了,秦昭襄王因此一心想要攻下邯鄲,也相信一定能夠攻下邯鄲,所以白起說的話他是聽不進去的,並且他認爲白起是在怨恨他聽信范雎之言,因此跟他在賭氣,不願意帶兵出征。

白起不聽君名,這個罪名可是死罪,但那時候秦昭襄王還沒有動手殺心,因爲白起畢竟有大功於秦國,所以他並沒有把白起怎麼樣,也沒有讓強行讓白起出徵,而是讓王齕代替王陵爲大將,並再發兵十萬攻打邯鄲。

王齕連續攻打了邯鄲幾個月,依然沒能攻克邯鄲,但此時邯鄲城內也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了,眼看就撐不了多久了。

而就在此後不久,白起最擔心的事情發生了。

由於趙國已無力支撐,所以趙孝成王決定向楚國和魏國求助,這個任務被他交給了平原君趙勝。

趙勝先是帶着毛遂去楚國,憑藉毛遂的三寸不爛之舌,成功說服楚王派遣春申君黃歇領兵十萬救援邯鄲。

在贏得楚國的支持後,趙勝又寫信給妻子的哥哥、也就是魏信陵君魏無忌,請他說服魏安釐王出兵,雖然魏安釐王因爲懼怕秦國而不允,但魏無忌卻依靠魏安釐王的寵妃如姬盜得虎符,最終出兵八萬精銳救援邯鄲。

在楚國、魏國援軍的幫助下,趙軍也傾巢而出,秦軍因此遭遇三面夾擊,損失慘重。

消息傳回秦國,白起的第一反應不是爲秦軍的失利而感到懊悔,而是幸災樂禍地對秦昭襄王說,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話,現在結果如何?

秦昭襄王一聽這話就火了,便不準備再遷就白起了,於是任命他爲大將出徵,但他依然推脫說自己病重,無法立馬趕赴前線。

試想,如果你是秦昭襄王,你會怎麼看待白起,白起一而再再而三不聽君命,還陰陽怪氣地嘲諷秦昭襄王,秦昭襄王能容得下他嗎?

很多人認爲秦昭襄王肯定會馬上治罪白起,但事實上他沒有這麼做,而是讓范雎以探病的理由去找白起談心,目的是勸說白起,希望他能在國家有難的時候挺身而出,及時趕赴前線參戰。

但是,白起因爲早就與范雎將相失和了,再加上范雎也不是真心勸說他的,所以他依然沒有立馬啓程前往邯鄲。

白起還是不肯走,秦昭襄王就有些生氣了,於是下令免除白起的職務,降爲士卒,準備將其遷往陰密。

(秦昭襄王)五十年十月,武安君白起有罪,爲士伍,遷陰密。

到了十月,秦軍戰敗的消息不斷傳來,秦昭襄王一方面怨恨白起,另一方面又覺得不得不用他,所以強令他奔赴前線主戰。

恰在那時,白起的病情又反覆了,他本想再次拒絕出征,但奈何秦昭襄王的詔令催促地太急,所以他只得帶病上路。

故事發展到這裏,事情似乎有了一個結果了,只要白起順利抵達前線,並全力組織秦軍進攻,哪怕白起最後真的打了敗仗,秦昭襄王也未必會殺掉他,畢竟白起早就說過秦軍很難取勝,用行動檢驗結果是最有說服力的。

這裏是文章圖片8.jpg

但是,就在白起啓程之後不久,范雎就開始行動了。

范雎本來就不想讓白起去邯鄲領兵,但白起最終還是去了,他因此非常擔心白起最後真的打勝仗,怎麼辦呢?

范雎的做法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在朝堂上與羣臣一起進諫給秦昭襄王說,白起人雖然離開咸陽了,但他似乎很不服氣,而且多有怨言。

秦昭王與應侯羣臣議曰:“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

范雎的言外之意,其實是在提醒秦昭襄王,白起已經對秦昭襄王感到不滿了,如果再讓他去邯鄲當領兵的大將,保不齊他會幹出什麼事來,這樣秦國不就危險了嗎?不如就此殺掉白起,永絕禍害!

秦昭襄王聽了范雎等人的話,感到細思極恐,於是立馬派人帶着王劍去賜死白起。

秦昭襄王的使者追上白起的時候,白起剛剛走到咸陽城外十里外的杜郵(今陝西省咸陽市任家咀村),他得知秦昭襄王要賜死他,便仰天長嘆道,我白起究竟有何罪,以至於要被殺死呢?

白起跪在地上痛哭了好久,他又突然大聲說道,其實我也該死,長平之戰我用欺詐的手段活埋了趙國幾十萬降兵,光是這一條我就也該死!

白起說完,就拔劍自殺而死!

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 武安君引劍將自剄,曰:“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殺。

這裏是文章圖片9.jpg

從白起說的話我們可以看出,他到死都沒明白他爲何會被賜死,並且他說他是因爲活埋趙國降兵就該死,這顯然是他爲自己的死找一個安慰自己的理由,不然他可就真的要死不瞑目了。

白起之死的原因,其實還在於他先是得罪了范雎,後又違抗秦昭襄王的命令,導致秦昭襄王對他產生怨恨之情,范雎趁機見縫插針,在秦昭襄王面前進讒言,導致秦昭襄王對白起的猜忌心加重,最終下令賜死白起。

所以,秦昭襄王並不是因爲白起不聽君命才處死他的,而是擔心白起因爲心懷不滿而趁機作亂,對秦國產生威脅,所以才下定決心殺死白起的。

最後還有個問題,白起之前爲何要不聽君命,拒絕擔任攻打邯鄲的主將呢?

一個普遍的看法是,因爲白起是覺得秦國已經失去攻打邯鄲的時機了,如果他強行帶兵攻打邯鄲,不但無法取勝,而且會讓他職業生涯全勝的戰績被打破,所以他才拒絕出征的。

這裏是文章圖片10.jpg

而根據學者研究,還有一種說法是,白起之所以不願出征,是因爲他覺得自己曾活埋趙國降兵,趙人對他恨之入骨,他如果再然他擔任攻打邯鄲的主帥,趙國將舉全國之力抵抗,這對秦軍是非常不利的。

關於這一點,可以從白起臨死前說的話中得到印證,他知道當初活埋趙國降兵這件事的性質很惡劣,所以他一直爲此感到愧疚;又因爲這種愧疚,導致白起覺得他是趙人唯一痛恨的人,是整個趙國最大的敵人。

但實際上,白起的想法只對了一半,趙人恨的其實不是白起,而是整個秦國,這是幾十年來秦趙兩國鬥爭不斷的結果,並非白起一人造成的;並且,即使白起不當主將,趙人也會因爲國將滅亡而全民皆兵,全力抗擊秦國的。

關於這一點,秦昭襄王是很清楚的,所以他沒有認爲白起不適合當主將,反而覺得白起已經讓趙人產生恐懼心理了,恰恰是最佳人選。

就連范雎對此也沒有懷疑,要不然他也不會阻止白起去邯鄲,還要置他於死地才罷休。

這裏是文章圖片11.jpg

就在白起死後不久,邯鄲之戰就分出了結果,秦軍被趙魏楚三國聯軍打得大敗,損失過半,王齕率殘部逃回汾城,秦將鄭安平更是帶着兩萬餘人投降了趙國,邯鄲之圍因此得解!

(孝成王)八年,平原君如楚請救。還,楚來救,及魏公子無忌亦來救,秦圍邯鄲乃解。

因爲邯鄲之戰的失利,造成秦國二十萬將士傷亡的重大損失,秦國統一全國的步伐因此被嚴重推遲,秦昭襄王不得不改變策略,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對諸國分化瓦解,直到秦始皇嬴政繼位後,秦國的軍力才得以恢復,繼而統一全國。

所以說,白起不聽君命,其實是因爲他的執念造成的,這既害了秦國,也害了他自己,至少只要他一開始就答應出征,秦國也不至於敗得這麼徹底。

這裏是文章圖片12.jpg

現在回過頭來看,白起之死也未必就是冤枉的,且不說因爲他不願意擔任主將而造成的惡劣結果,就單說他不聽君命這件事就是死罪,這在任何時代都是大忌,但白起對此卻沒有足夠的認識,這是他人生最大的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