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清朝名將傅恆在歷史上有何事蹟?

清朝名將傅恆在歷史上有何事蹟?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朝名將傅恆在歷史上有何事蹟?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傅恆是乾隆的小舅子,他很像漢武帝時的衛青,居功卻不自傲,位高卻不自負,雖備受乾隆恩寵,卻從不恃寵而驕,知分寸、懂進退,這就是對傅恆最貼切的評價。

清朝名將傅恆在歷史上有何事蹟?

看完急報後,乾隆皇帝大驚失色,當即下詔,用嚴厲的口吻,命令傅恆火速班師回朝,並且還在上諭中強調,仗可以不打,但傅恆必須完完整整的回到京師。

僅此一件事,就可以看出乾隆對傅恆的偏愛,爲了他情願放棄戰機,而縱觀傅恆的一生,類似的事情可謂是數不勝數。

毫不誇張地說,乾隆對傅恆,稱得上是寵到了骨子裏,甚至爲了他大行雙標也不在乎。

但傅恆卻猶如漢代的衛青一般,雖貴爲外戚,又屢立奇功,卻依然行事低調謹慎,《清史稿》有云:“傅恆乃慎重將事”,是對他最真實的形容。

清朝名將傅恆在歷史上有何事蹟? 第2張

傅恆全名富察傅恆,他的親姐姐,是乾隆皇帝心中唯一的白月光富察皇后。

乾隆皇帝一輩子有不少女人,但最愛的一個,莫過於是皇后富察氏,兩人從年少時結爲連理,一路相知相伴,感情極爲深厚。

而得益於乾隆對於富察皇后的深厚感情,富察家族也由此得到了乾隆皇帝的額外照顧,而富察皇后的弟弟傅恆,就是這份照顧的最大收益者。

不過,傅恆與其他喜歡提籠架鳥的八旗子弟不同,他用自己的能力,贏得了乾隆皇帝的厚愛。

早在乾隆登基之前,傅恆就被選入宮中,擔任乾隆的伴讀,到了乾隆登基之後,傅恆理所當然地成爲了乾隆的貼身侍衛。

而他的官職,也從當上侍衛不久之後,開始了火箭般的躥升。

乾隆五年,傅恆被提拔爲藍領侍衛,僅僅一年後,他又升任頭等侍衛,到了乾隆七年,乾隆皇帝更是大筆一揮,晉升傅恆爲御前侍衛兼內務府大臣。

這還不算完,又過了一年,傅恆再次得到升遷,出任戶部右侍郎,算是正式在朝堂上有了一席之位。

而在四年後,也就是乾隆十二年,傅恆已經升任戶部尚書,同時身兼軍機大臣以及議政大臣等多個重要職位。

從乾隆五年到乾隆十二年,短短七年的時間,傅恆從一個普通的六品侍衛,一路躥升至一品大員,這種升遷速度,用火箭來形容絲毫不爲過。

那麼,乾隆如此厚愛傅恆,並給他了常人所沒有的殊榮,這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很簡單,乾隆如此升遷傅恆,大致有三點原因:

其一,傅恆是富察皇后的親弟弟,也就是乾隆皇帝的小舅子,這一點在前文就已經講過,乾隆皇帝出於愛屋及烏,給與了傅恆這個機會。

其二,傅恆這個人的能力確實不錯,他很早的時候就是乾隆的伴讀,史載他生性謹慎,勤奮好學,因此就深得乾隆的喜愛。

其三,傅恆的家世顯赫,除了他的姐姐是皇后之外,傅恆的祖父米思翰,是康熙朝時的重臣,父親李榮保也是雍正朝時的重臣之一,另外,傅恆的伯父馬齊,更是康熙、雍正兩朝時的顯赫人物。

當然,不管是家世還是背景,這些都是外在因素,乾隆提拔傅恆確實考慮到了這些不錯,但與傅恆有着一樣背景和家世的八旗子弟不在少數,爲何就偏偏提拔他呢?

這要是說起來,就要說到乾隆登基之初,當時朝堂上的局勢了。

乾隆登基時,朝中有張廷玉、鄂爾泰以及訥親三個舊臣,他們均屬於雍正臨終時留下的顧命大臣,但對這三個人中的張廷玉和鄂爾泰,年輕的乾隆着實喜歡不起來。

爲什麼呢?一來這二人是雍正的嫡系,二來即便是乾隆想把他們培養成自己的心腹,難度也確實太大,畢竟當時這兩人的年紀也着實不小了。

因此,初登大寶的乾隆皇帝,急需培養一個自己的嫡系之人,看來看去,他就看上了訥親。

訥親是滿洲貴族出身,其人品和能力都十分出色,並且當時他還算年輕,把他培養出來的話,就足以頂替張廷玉和鄂爾泰在朝中的地位。

乾隆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而訥親從乾隆二年開始,就屢次升職,不僅進入軍機處,還在之後被任命爲保和殿大學士,到了後來鄂爾泰病逝時,訥親就名正言順的頂替了鄂爾泰。

不過,在訥親被提拔起來後,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就是將來誰去制衡訥親呢?

俗話說有備無患,況且乾隆皇帝歷來喜歡利用一方勢力來制衡另一方勢力,因此,爲了將來考慮,乾隆皇帝就開始尋找另一個新的人選。

而乾隆的小舅子傅恆,就成了當時最合適的人選。

之所以合適,有幾個方面的因素,第一傅恆的人品和能力確實不錯,加上又是乾隆的伴讀,這就讓乾隆對他極爲熟悉,因此就優先考慮;

第二呢,就是傅恆的家世,祖上都是有功之臣,稱得上是名門之後,又是滿洲貴族,這一點也是加分項之一。

第三嘛,那就比較直接了,畢竟他是乾隆最愛的那個女人的親弟弟,不提拔他提拔誰呢?

於是,在乾隆五年開始,乾隆皇帝就開始有意識地提拔傅恆,而傅恆也從一個普通侍衛一路升遷至朝廷的一品大員,這一切,既是命運的結果,也是時運的使然。

乾隆十一年,大金川發生叛亂,乾隆皇帝先後多次派兵前去平叛,但屢遭失利,爲了徹底解決問題,在乾隆十三年,乾隆委任訥親爲經略,主持征討大小金川戰事。

不過,訥親雖說政務能力不錯,但軍事能力較差,在到達前線後,他從不親臨一線瞭解戰事,只是坐在大帳中遙控指揮,並且,他與大將張廣泗不合,造成了軍中政令不一。

而這樣一來,就讓乾隆分外生氣,要知道訥親是他一手提拔起來的,如今卻這麼沒用,這簡直是在打乾隆的臉。

最終,乾隆下旨,痛斥訥親勞師糜資,損兵折將,將其定爲死罪,隨即處斬。

十分諷刺的是,根據史料記載,當時乾隆處斬訥親的那把刀,還是訥親的爺爺遏必隆當年用過的刀,用爺爺的刀砍孫子的頭,乾隆出的這個主意也是沒誰了。

但訥親被治罪後,大小金川還得打,關鍵時刻,乾隆小舅子傅恆主動請纓,表示願意攬下這一攤子爛事。

最終,在大將嶽鍾琪的配合與幫助之下,傅恆只用了半年,就平定了大金川的叛亂。

乾隆十四年二月,傅恆得勝班師還朝,大喜過望的乾隆皇帝晉封傅恆爲忠勇一等公,賜寶石頂、四團龍補服,並在不久後,特意在東安門附近爲傅恆建造了一座豪華的府邸。

通過征伐大金川一戰,傅恆奠定了他在朝中的地位,雖說他是乾隆的小舅子,但其能力也得到了朝堂上下的普遍認可。

在此之後,傅恆再接再厲,又多次爲姐夫乾隆分憂解難,而最幫助乾隆分憂的一次,是清廷征討準噶爾一戰。

乾隆十九年,準噶爾發生內亂,乾隆皇帝認爲這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便有意出兵,想一舉平定準噶爾。

但在乾隆一心主戰的同時,朝中的大臣卻大多並不贊同,不少人提出了主和的條陳。

關鍵時刻,又是傅恆站了出來,力挺乾隆皇帝,主動表示願意負責此次戰役。

傅恆主動請戰的舉動,在當時可謂是深得乾隆之心,最終,欣慰加高興的乾隆批准了傅恆的申請,任命他爲最高統帥。

之後,傅恆全身心地投入到此次戰役的各項籌備工作中,針對前線戰況,傅恆帶着軍機處官員,“日夜隨侍,候報抄錄”,並積極配合乾隆皇帝指定各種策略。

在姐夫和小舅子的密切配合下,清軍於次年攻克準噶爾,並且還俘虜了準噶爾大汗達瓦齊,至此,令清廷頭疼了七十多年的準噶爾終於徹底平定。

準噶爾一戰,是乾隆皇帝一生中最值得引以爲傲的戰役之一,而這場戰役的成功,離不開當初傅恆力排衆議支持姐夫乾隆,因此,在戰後,乾隆皇帝論功行賞時,對傅恆尤爲大方。

原本,在大金川一戰後,傅恆因爲戰功已經被封爲一等忠勇公,而這次準噶爾一戰,乾隆再次加封傅恆爲一等公,這種再次封公的待遇,實屬曠世恩典。

不過,傅恆卻十分有自知之明,他堅持向乾隆辭去封賞,稱自己在大金川一戰中受封一等公就“已爲過分”,因此,堅決不肯接受這次封賞。

最終,乾隆皇帝同意了傅恆的請求,轉而安排人將傅恆的畫像,列於紫光閣,並居功臣首位。

至此,傅恆成爲了朝堂上下炙手可熱的人物,籠罩在他身上的光環數不勝數,既是乾隆皇帝的小舅子,又是屢立戰功的能臣幹吏,這就讓無數人對主動示好,溜鬚拍馬者也不在少數。

而傅恆在這種最容易出錯的時候,保持了難得的清醒,這種定力和能力,纔是傅恆一生能深得乾隆看重的最大本事。

我們都知道,乾隆皇帝這個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心高氣傲,說白了就是自負。

在他眼裏,沒有人能比他優秀,也不允許有人比他優秀,因此,在傅恆逐漸炙手可熱的時候,來自姐夫乾隆的敲打,就無時無刻的存在於傅恆的工作和生活中。

如果這兩個官員是普通低級官員倒也沒什麼,問題是這二人可是大學士。

而這一幕,剛好讓乾隆看見,對此,乾隆認爲十分不合規矩,不由自主地就把這種情緒發泄了出來,在整場宴會上,乾隆對傅恆態度十分冷淡。

還有一次,是傅恆的大哥去世,在舉辦葬禮時,滿朝文武幾乎都前去弔唁,因爲來的人實在太多,導致傅恆家附近出現了交通堵塞的盛大場景。

當然,這件事同樣被乾隆皇帝得知,之後在某次議政時,乾隆特意提了出來,話裏話外的意思,就是批評傅恆。

更有意思的是另外一次,當時的傅恆已經人到中年,身材上略有些肥胖,有天上朝時,因爲擔心遲到就緊跑了兩步,在他跑的氣喘吁吁時,剛好被乾清門的侍衛看到,侍衛們就調侃傅恆“身肥了”。

其實這只是一句玩笑話,但傳到乾隆皇帝的耳朵裏後,乾隆皇帝悠悠地來了一句,說傅恆不是身肥,而是心肥了。

類似於這樣的小敲小打,可謂是無處不在,乾隆在大力提拔傅恆的同時,也時時刻刻不忘記用各種方式來警醒傅恆,而傅恆對此也十分清楚,每一次敲打,他都會銘記在心,在之後做起事來,更加的低調和謹慎。

這也就是爲何在平定準噶爾後,傅恆堅決不接受乾隆再次加封他爲一等公的賞賜,不爲別的,就爲了讓姐夫乾隆對自己放心。

漢朝時,漢武帝的小舅子衛青,其平定匈奴的功績有目共睹,也因此獲得的漢武帝的諸多封賞,但衛青也是行事低調,雖然是功勳卓著的外戚,但從不恃寵而驕,時時刻刻保持謹慎。

傅恆的功績也許比不上衛青,但他這份謹慎,與衛青一般無二。

由於戰事多次失利,導致前後有三名雲貴總督自盡,一時間,朝堂上下人心惶惶。

但不久後,受到惡劣的氣候環境影響,傅恆與軍中多位將領不出意外地也染上了瘴癘,甚至病情一天比一天嚴重。

得知傅恆病倒的消息後,乾隆可謂是心急如焚,連續下了好幾道上諭,中心思想只有一個意思,趕緊麻溜回京。

在這些上諭中,乾隆十分明確的表達,仗打不打都無所謂,但傅恆的命金貴得很,不能有絲毫意外。

最終,傅恆拖着病體回到了京城,但可惜的是,在回京兩個多月後,還是沒能抵擋住愈發厲害的病情,在乾隆三十五年七月病逝,年僅48歲。

傅恆死後,乾隆極爲傷心,爲了送自己小舅子最後一程,親自來到其府邸在靈前祭酒,並且,賜給傅恆了一個規格極高的諡號“文忠”。

不要小看這個諡號,在清朝,文忠是滿族大臣能獲得的最高一個諡號,在傅恆之前,也就湯斌和索尼死後纔有,由此可見,傅恆在乾隆心中的位置是何等重要。

所以,傅恆是清朝歷史上,難得的一個名將,他的人品以及處事方式,是清朝其他戰功顯赫的武將所不具備的,居功不自傲,懂進退知方寸,就是傅恆最真實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