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太平天國是“四不像”政權,爲何這樣說?

太平天國是“四不像”政權,爲何這樣說?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太平天國是“四不像”政權,爲何這樣說?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太平天國是“四不像”政權,爲何這樣說?

洪秀全原名仁坤,清嘉慶十八年十二月初十(1814年1月1日)生於廣東花縣官祿布村一戶普通農家,兄弟三人,長兄仁發,次兄仁達。父親洪鏡揚有幾畝土地、兩頭牛,在當地算是比較富裕的人家。

洪秀全希望通過科舉入仕爲官,光耀門第。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他入本村私塾讀書,五六年時間即熟通《四書》《五經》《孝經》及古文多篇。道光七年(1827年),13歲的洪秀全順利通過縣試,取得參加府試的資格。之後的道光十七年(1837年)、道光十八年(1838年)、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洪秀全三次到廣州府應秀才考試,三試三敗。有人說,洪秀全屢試不中,不在於他的考試成績,而是當時科場弊端太深,不能選拔真才,這也是事實。

屢試敗北,光宗耀祖、追求功名的慾望破滅了,使他對現實社會乃至“明君聖主”大爲不滿,鴉片戰爭的失敗,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刺激他偏離滿清王朝的科舉之路,驅使他走上了反叛的道路。

1843年,洪秀全在參加最後一次科舉考試失敗之後,在廣州得到了一本宣傳基督教的小冊子――《勸世良言》,讀後心裏震動很大,自行受洗,後來他又與胞弟洪仁圩,塾師馮雲山,一同毀壞了私塾中的孔子牌位與其他畫像,此舉激怒了當地的傳統勢力,馮、洪二人失去了塾師的職業。1844年,洪馮二人來到廣西,一邊教人讀書,一邊傳教。九月份,馮雲山轉入桂平山區活動,而洪秀全則返回廣東老家,把基督教思想和儒家思想結合起來,撰寫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其中,《原道醒世訓》否定封建私有制,明確提出私慾的危害,提出農民階級的平均主義思想。

紫荊山區地勢險要,貧苦人民衆多,馮雲山來到此地後,一邊做工一邊傳教,信衆在很短的時間內發展到2000多人。1847年,洪秀全來到紫荊山區,與馮雲山共同商議出“十天條”,並撰寫了《原道寬世訓》《太平天日》的等書籍,其中的《原道寬世訓》提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1848年1月,馮雲山遭到逮捕,而洪秀全又返回廣東拜上帝,1851年1月1日,在廣西金田村發動起義,太平天國戰爭開始。

1852年4月5日,洪秀全以羅大綱部爲先鋒,秦日綱部殿後,冒雨撤離永安,前鋒直趨古蘇衝,與烏蘭泰所都相遇,因寡不敵衆,太平軍官兵2000餘人陣亡。8日,太平軍在龍口、大洞山設伏,重創烏蘭泰等部,天津鎮總兵長瑞、涼州鎮總兵長壽、河北鎮總兵董光甲、鄖陽鎮總兵邵鶴嶺及兵勇5000餘人被斬殺。太平軍先敗後勝,擺脫清軍國困,乘勝向桂林方向進軍。4月18日直抵桂林城下。烏蘭泰率軍反攻,中炮受傷,死於陽朔。桂林城堅兵衆,太平軍圍攻一個多月不下,主動撤圍北上,6月3日攻佔全州。1853年3月19日,一舉攻克虎踞龍盤的金陵(今南京),定爲首都,號“天京”。

定都天京後,太平天國爲建設地上“天國”一一“小天堂”,頒佈了反映太平天國基本國策的《天朝田畝制度》,其核心內容就是平均分配土地,以求實現“有田同耕,有飯同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天國”理想。當然,由於戰爭環境因素,這種理想只能化爲泡影。接着,派兵北伐、西征。1853年5月8日,太平天國軍自揚州北上,師行間道,直搗北京,不到半年時間,由江蘇而安做、河南、山西、直隸,勢如破竹。京師大震,咸豐皇帝一面調集重兵堵擊,一面準備逃離北京,潛往熱河行官。但因孤軍深入以及戰略上的失誤,北伐軍苦戰兩年,1855年5月31日失敗。

在我國歷史上,但凡草澤之人在天下大亂時逐鹿中原,他們所追求的最高目標,都只是個簡單的“改朝換代”,就是要打倒一個腐敗的朝延,推毀一個腐爛的社會。然後在一片玉石俱焚的廢墟上,也改了朝換了代卻沒有換制,照葫蘆畫瓢,像原地踏步般再畫二三百年,其後再讓別人打倒換代。

1842年鴉片戰後,中國原有的那一套政治、經濟、社會、倫理等“傳統制度”,在西方用炮堅利船的攻擊下,擊碎了“天朝大國夢”,無法原封不動地延續下去。因上,打着替天行道旗幟的太平天國運動,循着歷史軌跡,也只是“改了朝”,並未“換制”。

有專家通過對僅僅存續14年的太平天國起義進行研究,發現在不少史料和史書中,太平天國只是進行了“改朝”,“換制”問題無法解決,這就派生出一系列的問題。

在中原,有一種只留在口頭裏誰也沒有見到過的動物,長得“角似鹿、尾似驢、蹄似牛、頸似駱駝”,即非鹿、非驢、非牛、非駱駝的“四不像”。史學家唐德剛(1920—2009)在研究太平天國史料後,得出的結論是,把洪楊政權按社會科學原則分類:基督教政權?社會主義國家?民族革命?農民大起義?神權國家?反封無產階級專政?

看着什麼都像,又什麼都不像,有人可能會說:“太平天國”咋會是個四像四不像的政權呢?這一點在社會科學裏是不難找到答案的。

隨着太平天國運動的蓬勃發展,從金田起義到永安封王,最終到定都南京,太平天國領導人逐漸喪失銳氣,沉溺於享樂和特權之中。天王洪秀全進入南京之後,在清朝兩江總督府的基礎上,盡其奢華地營造擴建天王府。洪秀全的天王府城周圍十餘里,牆高數丈,內外兩重,外曰太陽城,內曰金龍城,殿曰金龍殿,苑曰後林苑,雕琢精巧。除了天王洪秀全之外,其他太平天國的頭領們也分別大造王府,廣選後妃,僅天王洪秀全一人的后妃竟達88人之多。

有史家認爲,一個衰勢文明,在一個入侵的強勢文明挑戰下,雙方交流激盪的結果,往往是守衛者的母文化視被爲“糟粕”,入侵者的新文化又成爲“污染”。最糟的是會變成非牛非馬的所謂“殖民地文化”(或半殖民地、次殖民地文化)了。

穿洋服、吃大餐、進教堂、說洋話,洋得十分徹底。可是究其實質,哪裏還能找到什麼法治民主、救弱撫孤、守秩序、重公德的西方文化的精髓呢?從這一點上來說,太平天國政權也就是早期中西文明對流中出生的嬰兒。更確切地說,它是中國近代史上,社會轉型的第一階段,也是中西轉型、社會改制最早的嘗試。真僞雜糅、善惡難分,才搞出這麼個“四不像”的政權來。如:太平天國政權原是近代中國第一個實行社會主義,同吃同住同勞動,最進步的平民政權。但是它卻保留了“朕即國”,君貴民輕的家國政權,尊崇的是最反動的政治哲學。甚至把以人口乾戈爲重的“國”學,硬改爲一王獨大去了玉字之點的“國”,作爲國號以教育人民。其結果是,太平朝中爲王爲官,爲所欲爲。

在德意志的馬克思從報紙上看廣西爆發的革命到後,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認爲這是一場偉大的革命,大清帝國已經開始了巨大的社會變革,並對太平天國給予了厚望。可是,在其後的1862年,也就是天平天國運動消亡的前兩年,馬克思又對太平天國運動表示出極大的失望,在他的《中國紀事》一文中批評說:“除了改朝換代以外,他們沒有給自己提出任何任務,他們沒有任何口號,他們給予民衆的驚惶比給予舊統治者們的驚惶還要厲害。他們的全部使命,好像僅僅是用醜惡萬狀的破壞來與停滯腐朽對立,這種破壞沒有一點建設工作的苗頭。其後,馬克思評價說:“太平天國就是中國人的幻想所描繪的那個魔鬼的化身。但是,只有在中國纔有這類魔鬼。這類魔鬼是停滯的社會生活的產物!”從馬克思最初的興高采烈到最後的失望批評,可以看出太平天國這場舊式的農民起義運動,是根本救不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的。

不管有多少這樣那樣的問題,太平天國運動經歷達14年之久,儘管最終是被鎮壓了,但它橫掃大半個中國,沉重地打擊了清政府的統治,其規模和激烈程度、軍事籌劃和指軍水平,都達到中國舊式農民戰爭的巔峯。同時也打擊了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勢力,揭開了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