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胡皇后還在世,爲何孫貴妃能由貴妃升爲皇后?

胡皇后還在世,爲何孫貴妃能由貴妃升爲皇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孝恭章皇后孫氏,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她本是貴妃,明宣宗廢黜胡皇后之後,改立孫貴妃爲皇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寵妃作爲依附皇權而存在的權力個體,從女性的角度而言,這是古代女性積極地影響政治生活的方式。從皇室家庭的角度而言,寵妃的存在又昭示着皇權與禮法的衝突,皇帝在個人家庭生活中是絕對的權威代表,皇后的作用弱化。

從國家政治的角度而言,寵妃對明代政治、經濟的影響代表着皇權對國家正常行政生活的干預與破壞,皇帝通過寵妃將個人喜惡凌駕於國家之上。寵妃是明代皇室婚姻制度與皇帝個人至尊皇權相角逐的產物。研究明代寵妃就是剝析明代君權在宮廷中逐漸走向集中的過程,也是探究皇后制度走向沒落的過程。

一、寵妃產生的制度根源

朱元璋立國之初就明確指出立妃的目的:一是後宮女性服務人員,即“嬪嬙之屬不過備執事侍巾櫛”,也就是說“妃嬪之立所以助皇后奉宗廟理內治也。”但同時嬪妃的地位又不同於後宮中如宮女一般的女性服務人員,嬪妃的服務主要是圍繞皇帝個人而產生的性服務等活動,一般並不涉及實際體力勞動。

胡皇后還在世,爲何孫貴妃能由貴妃升爲皇后?

二是生育皇嗣,“妃嬪之立,所以資內助廣後嗣也”,這也是性服務的附加後果。 實際上,嬪妃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封建皇權中的男權主義。中國封建社會一直實行的就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而皇帝又處於封建權力的至高點,故而除了皇后這位嫡妻之外,皇帝的妾則成爲有品階的嬪妃之屬。

因而,嬪妃實際上是中國封建男權與皇權相結合結出的奇異之花,表面上看,嬪妃本身有品級有地位,內部有嚴格的等級,似乎超越了世俗市井生活中的妾。但實際上,嬪妃與市井中的妾本質一樣,都是男性慾望的產物,無論是性或者是子嗣,都是爲了滿足封建男性的需要,這也是中國封建婚姻制度成立的基礎有明一代,皇后權力式微。

但明代以孝治天下,太后作爲皇帝的生母,其在後宮中還是具有一定的權威性的。這樣一來,後宮政治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形式:太后以母孝爲屏障可以干預后妃選納及皇位繼承,皇帝本人掌控着後宮的實際權力,皇后以禮法爲自然保護。

但明代皇后大都體弱多病,不僅難以成育皇嗣,而且大部分都不得皇帝的喜愛。因此,皇后在後宮中雖有禮法上至高地位,但因太祖時期就開始形成的削弱后妃實權的種種努力(如選自平民之家,不得結交外臣等),皇后成了國家禮儀的符號,其在後宮中的權力多被侷限在協調後宮嬪妃事務之上。

而如果皇帝本人願意,皇帝可以通過宦官等實際掌握後宮實權,皇后只能退居別院,與一般嬪妃無異。可見,皇后的後宮事務管理權實際上是可以轉移的,而轉移的對象則是那些得到皇帝寵愛與支持的寵妃。

她們通過皇帝的授意隱有代替皇后打理後宮的權力,甚而可以取代皇后,明確禮法上地位。可見,在後宮中鼎足而立的三方勢力只有皇后的權力是最不穩定的,是可以被隨時取代的。下面舉例說明寵妃案例。

胡皇后還在世,爲何孫貴妃能由貴妃升爲皇后? 第2張

二、宣宗孫貴妃

孫貴妃之所以能成爲寵妃並晉後成功,既與當時後宮的形勢有關(皇后體弱無子),也與她得到了後宮兩大勢力皇帝、太后的肯定有關。

1、後宮的形勢

帝后感情不和。永樂十二年(1414)十二月,成祖下令爲宣宗選妃。永樂十五年三月,冊光祿寺卿胡榮女爲皇太孫妃。胡皇后進入後宮,成爲宣宗的正妻。但孫貴妃卻是早於胡皇后進宮。

永樂八年(1410),明成祖豫爲宣宗擇配,“彭城伯張麟妻故永城人也,言於成祖曰:孫氏有賢女。遂得入宮。……孝皇后育之”,“時十餘歲,天性貞靜,孝敬恭順,宮中皆稱其賢。”至胡皇后入宮前,孫氏不僅已經育於宮中 7 年,而且“宮中皆稱其賢”,得到了認可。

這就意味着孫貴妃不但在成長過程中熟悉了宮中禮儀生活及政治鬥爭,同時也熟悉成祖、仁宗、張太后及宣宗的性情,甚至與宣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畢竟是青梅竹馬長大。而成祖之所以舍孫氏而選胡氏爲宣宗正妻是因爲“司天奏星氣見奎婁,當在濟河間求之”,認爲祥瑞之女應該生於濟河間。

再加上胡皇后“按之合法相”,“至是詔選妃,以司天奏故,竟冊立胡氏,而以孫氏爲之嬪”胡皇后的冊立竟是因爲司天奏言與合法相,與孫貴妃由彭城伯夫人推薦入宮育之張皇后宮中的情形相比,差之甚遠。

胡皇后驟然爲太孫(指宣宗)正妃,對於宮中人情世故瞭解不及孫貴妃。再加上婚後,“帝殊不喜,每朝太后,必訿後”,宣宗不僅不喜胡皇后而且向太后抱怨,更何況“彭城夫人每爲(孫貴妃向)張皇后唧唧”,長久以往,太后對胡皇后的態度也會受到影響。

胡皇后還在世,爲何孫貴妃能由貴妃升爲皇后? 第3張

帝后兩人性情也不合,宣宗“數事遊幸,(胡)後每乘間規諷,帝頗不懌”,宣宗和胡皇后性情愛好也不同,兩人感情可想而知。可見,胡皇后在宮中既得不到丈夫宣宗的寵愛與支持,與太后的感情也及不上孫貴妃,處境甚爲艱難。

2、皇后體弱無寵

胡皇后不僅不得宣宗、太后的喜愛與支持,而且還體弱多病,史載胡皇后“踰年嬰疾,久弗瘳”,且“後疾無子”,至宣德二年英宗出生之前,宣宗已經 28 歲,成婚已經於 10 年,胡皇后除了在永樂十八年(1420)育有常德公主外再無生育,雖然胡皇后自稱“久病,致宗廟之祀、聖母之養,皆皇上獨任其勞,中壼之事又無所統”。

但其實無寵纔是其後一直無孕的主要原因。無寵無子又無勢力強大的外家的胡皇后如何與宣宗抗衡?故而,一旦宣宗表露出廢后的意思,胡皇后只能順應宣宗上表請求“別選賢德以位中宮”。

3、後宮嬪御以孫貴妃爲尊

孫貴妃“永樂八年選入宮,十五年爲皇太孫嬪,二十二年改稱皇太子嬪,宣德改元冊貴妃”,其中“仁宗臨御,冊胡皇后爲皇太子妃,並以妃冠服賜後”,以嬪位服妃冠服,說明孫氏當時在宮中地位的穩固。雖然“宣德改元,皇太后有旨,謂兩家定位久,無可議,仍冊胡氏爲皇后,孫氏爲貴妃”,

但是“宣宗初嗣位,意亦稍稍向孫氏,特爲孫氏請寶於太后。敕尚寶制金寶如後,賜孫氏”孫氏以貴妃身份獲賜金寶金冊,可謂尊崇。與孫貴妃同時的嬪妃在宣德改元時只有早年侍奉宣宗於東宮的劉氏被冊爲淑妃、何氏被冊爲惠妃,但是不問加賜事宜,說明孫貴妃是除了皇后以外在宣宗後宮嬪御中地位最高,尊崇最隆的。可見,早在被廢之前,胡皇后就已經因帝后感情不和及無寵無子後位不穩,更何況還有孫貴妃窺伺在旁。

胡皇后還在世,爲何孫貴妃能由貴妃升爲皇后? 第4張

三、仁宗張皇后的教養

孫貴妃“姣皙而慧。仁宗張皇后,永城人也,其母彭城伯夫人”十歲即作爲宣宗的配偶進入後宮由張皇后教養成長,至永樂十五年,宣宗大婚時,她已經在宮中達 7 年之久。而在這期間,入宮是由彭城夫人舉薦、張皇后認可、成祖同意的。

這說明成祖和張皇后對她都很滿意,如果沒有後來司天監的上奏,孫貴妃應該順理成章成爲宣宗的髮妻。雖然後來僅僅被冊爲太子嬪,但是仁宗時的“冊孫氏嬪時,特賜孫氏得服妃冠服”及宣宗時的“敕尚寶制金寶如後,賜孫氏”,說明孫氏同時也得到了仁宗、宣宗的認可,這對於孫貴妃來說是十分難得的。

而這一系列的認可與她早年由太后教養長大是分不開的。張皇后自身是在後宮的政治鬥爭中恭事成祖和仁孝徐皇后,扶助仁宗即位的重要賢內助,孫氏長在張皇后身邊,不僅可以見識到成祖晚年後宮嬪御鬥爭的慘烈,而且她還耳濡目染了張皇后如何在仁宗地位不穩的情況下獲得成祖及徐皇后的肯定以輔助仁宗,這些都是十分寶貴的見識,是甫入後宮即爲皇太孫妃的胡皇后所沒有的優勢。

正是有了這些見識,她在宣宗大婚後,纔會選擇與胡皇后交好,做到“恭肅小心,動循禮則。祗事皇太后盡孝敬,又能輔朕(指宣宗)及奉順皇后(指胡皇后)”,“在宮中與胡氏相親如同產姊妹”,即使是“妃乃謬敬後”,但孫貴妃也做到了“後病,妃故朝夕視,陽爲憂勞”,這種行爲爲她爭取到了張太后的默認及宣宗的寵愛,這些應該都與張皇后對其早年的教養分不開。

四、總結

宣宗生於建文元年(1399)二月,至永樂八年(1410)孫貴妃進宮時,宣宗正是 11 歲。此時孫貴妃“方十餘歲,昭皇后愛之,留養宮中”,二人年齡相近又都是張皇后撫養長大,至永樂十五年,成祖爲宣宗選妃的時候,二人已經認識 7 年,可謂是青梅竹馬一起長大,感情自是其他后妃難以比擬。

而且“宮人有子,貴妃子之”這種行爲,如果不是宣宗的默許也是很難辦到的。而孫貴妃晉升爲皇后的關鍵就在於生育了皇長子而皇后無子。這說明宣宗不僅願意在冊封的時候打破祖製爲孫貴妃加榮,甚至支持孫貴妃以生育皇嗣之功逼胡皇后遜位,可見孫貴妃與宣宗之間感情之深。

從這三方面來分析,孫貴妃能夠在胡皇后在世時就由貴妃升爲皇后並不是偶然的,這是孫貴妃自身所具有優勢與當時宮中的形勢共同作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