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趙國已經實行胡服騎射,爲什麼還是打不過秦國?

趙國已經實行胡服騎射,爲什麼還是打不過秦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朋友都想知道趙國已經實行胡服騎射,爲什麼還是打不過秦國?要知道趙武靈王時期所實施的“胡服騎射”在後世有着很高的評價,胡服騎射”讓趙國建立起一隻騎兵戰隊,下面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這支騎兵戰隊在戰爭中有着十分強大的威力,憑藉這支軍隊他成功進攻了中山國,又進攻了胡地,當時,經過“胡服騎射”的趙國成爲了除秦國以外最強的國家,但是趙國最終還是被秦國給滅了。

這當中原因有很多,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當時的社會風氣,當時趙國的貴族高層爭相鬥法,嚴重損耗了國內的資源。另外在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共同作用下,被秦國所滅亡了。

一、自然環境的影響:處於“四戰之地”,在嚴峻的環境之下,難以發展經濟

趙國已經實行胡服騎射,爲什麼還是打不過秦國?

衆所周知,在戰亂頻發的年代,自然環境對於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春秋時期,百家爭鳴,思想開放,當時的中國並沒有一種統一的思想。在那種生產力低下的環境下,自然環境對一個國家的發展幾乎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戰國時期的秦國獨佔關中平原和四川平原的大部分,魏國、韓國佔領着中原地帶,擁有着黃河流域所沖刷出來的肥沃土地,燕國佔據遼河平原和華北平原,齊國佔領着山東臨海地區和部分華北平原,楚國佔據着南方大部分地區,而趙國所佔據的土地在當時的局勢下可以說是最爲貧瘠的。

趙國被南北走向的太平山脈分爲東西兩個部分,東部是現今的河北平原,因爲地勢較爲平緩土地較爲肥沃,這裏是當時的主要政治中心,西部是山西高原,這裏是最早的趙國人活動區域。此外北部、西部的邊境大部分以山區爲主,雖然地勢不好,但這裏卻是重要的農耕地區,也是趙國人民集聚的地區。

由此可見,當時趙國境內缺乏大面積的耕地,雖然有河北平原,但卻不是人口聚居地,也不是經濟重心,這種自然條件就決定了趙國人民不可能像當時其他六國那樣依靠農耕,正常生活下去。

爲了生存,當時的趙國人不得不開發其他的技能,在當時趙國的境內的土地主要分成了農耕區,遊牧區和農牧兼併區三種類型。因爲生產形式的不同導致了國內地區發展的不平衡,也就加劇了社會矛盾。

同時趙國所處的地理位置也並不優越,趙國處於“四戰之地”,西邊是韓國、秦國,北邊是燕國,東邊是齊國,南邊是魏國,還有中山國。

這種自然環境也導致了軍事環境勢力,因此趙國自上而下形成了尚武的風氣。

二、社會環境的影響:“私鬥”成風,“法制”難以推行

獨特的地理條件,形成了崇尚武力的社會風氣,衆所周知,“燕趙多慷慨悲涼之士”。在這種社會環境下,趙國的人民更偏向用武力來解決彼此之間的矛盾,因此整個社會上“私鬥”成風,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趙國很難像秦國那樣在社會基層推行“法制”。

社會基層是如此,國家政權高層也是如此,只不過高層的私鬥相對來說更加殘酷,所犧牲的生命更多,據史記記載,自趙國開始到被秦滅亡的十二代中,就有就次極大規模政變兵變所引起的作亂妄殺。

在戰國時期,沒有哪一個國家的兵變事件多過趙國,政治上的跌宕起伏必然會引起高層之間的信任危機,

正是因爲這種隱藏的危機使後來秦國的“反間計”大大奏效。當時的廉頗、李牧相當於趙國的國家基柱,他們二人的隕落,讓後人惋惜。

三、政治環境影響:趙國改革之後雖有走向封建專制的趨勢,但是相比於秦國,貴族政治仍是主導。

趙國已經實行胡服騎射,爲什麼還是打不過秦國? 第2張

政治制度是社會高層統治人民的工具,趙國長期以來形成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也是其滅亡的重要原因,由於社會風氣的影響,趙國兵變、政變事件多發,政治制度極其不穩定。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相繼開始變法,大都建立起了完善的政治制度,趙國官僚政治的開端在趙烈侯時期,趙烈侯聽取公孫連的意見選賢任能,以官員的功勞德行來評判任命官員,開啓了趙國政治改革的先河。到了戰國時期,趙國的官僚機構已經比較完善,除了中央官僚制度以外,在地方上還建立了郡縣制。

但是變法中存在問題,比如說,雖然是官僚政治改革,但其中還有着很嚴重的貴族政治的痕跡,貴族集團還可以有自己的武裝力量,趙武靈王死後,政治制度的改革宣告失敗,貴族們紛紛擁兵自重,常常對政局進行干預。

而此時的秦國呢?在秦孝公變法之後,國家制度已經十分規範,形成了良好的政治文化。在法家思想的統治下,秦國建立起了守法、信法的政治價值,過去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被廢除,朝堂中一片安定和諧。

四、內耗嚴重

秦國崇尚武力的社會風氣,導致各階層崇尚“私鬥”,這必然會引起嚴重的社會治安問題,在這種不安定的社會環境下,社會生產自然無法正常運行,直接原因就是導致了經濟的發展落後。

經濟落後就會導致國家無法提供完善的軍事儲備,那麼軍力自然會白白流失,在冷兵器時代,財力、軍力的流失,必然會影響綜合國力的提高。

在經歷過戰爭後本該潛心發展的趙國,卻依然處於“私鬥”盛行的狀態中,在這種狀態下,本就千瘡百孔的趙國還要遭受風雨的摧殘,因此隨着時間的流逝,趙國在當時六國迅速發展的情況下只會越來越落後,這也是爲什麼“長平一戰”之後,趙國就再也沒有崛起。

五、“胡服騎射”的影響

衆所周知,秦朝的崛起離不開“商鞅變法”,而趙國的強大也離不開“胡服騎射”,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無疑是提高了軍隊的作戰能力,讓趙國在與胡人、中山國的戰爭中處於不敗之地,最終可以與秦軍一教長短。

但是,改革只在軍事領域,不涉及經濟社會,所以並沒有使趙國的綜合國力得到根本性的提高。趙國本來就是多種人口雜居之地,經過趙武陵王的改革,處在趙國人骨子裏的豪放、粗狂甚至是野蠻的風氣更加深入骨髓,這對趙國本來就存在的“好鬥”風氣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所以“胡服騎射”,雖然加強了軍事力量,但也將社會頑疾大大加深,最終導致了趙國的滅亡。

六、自然災害的影響

戰國末年,趙國曾發生過兩次極其嚴重的自然災害。公元前231年發生大地震,自樂徐以西的地方大部分建築物都有倒塌和損害,據記載當時地面裂開的口子東西有一百三十多步長,這場大地震無疑給趙國的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的消極影響。公元前230年,趙國又遭遇了大旱,這給剛剛經歷過地震的趙國,又一次沉重的打擊,這兩次災難加速了趙國的滅亡。

“胡服騎射”對於趙國來說有很大的積極意義,並且對後世的政治軍事發展都有着極其重大的影響,但是趙國滅亡的原因是來自多個方面: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粗獷好鬥的社會風氣,而“胡服騎射”這次改革並沒有改變這種風氣,反而加重了這種風氣的盛行,因此趙國到最後也沒有避免被秦國滅亡的命運。趙國的滅亡也告訴我們,精神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也是極其重要的,要想長久的安穩就必須在國內建立起一種統一的思想,取得人民精神上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