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晏嬰爲什麼不同意管仲應對國君賞賜的方式?晏嬰不同意的深層原因解析

晏嬰爲什麼不同意管仲應對國君賞賜的方式?晏嬰不同意的深層原因解析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3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秋末年,齊國大夫晏嬰,他爲官清廉、生活儉樸、能言善辯,深受百姓的愛戴和國君的信賴,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了晏嬰的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天,晏嬰正在家中用餐,不料齊景公剛巧派了一位特使前來做事。晏嬰覺得對方畢竟是國君使者,故而需要稍加款待,於是當場將自己的飯菜勻成兩份,請人一同用餐。

後來,景公知曉此事以後,非常的感慨,對晏嬰家中如此貧寒十分內疚,認爲是自己的過失。於是派人賞賜了晏嬰大量金銀,用以作爲家資。不料晏嬰表示無功不受祿,來人又送了回去。

在晏嬰看來,自己的俸祿已經足以供養家人、接待賓客,甚至還能用來接濟貧苦百姓,故而不應該再額外接受君王的賞賜了。

晏嬰爲什麼不同意管仲應對國君賞賜的方式?晏嬰不同意的深層原因解析

對於晏嬰的回答,齊景公不以爲然。他向晏嬰引述了齊國當年的賢相管仲的故事,認爲管仲在幫助齊桓公取得尊王攘夷、九合諸侯的霸業之後,就曾贈送過他許多封地,而管仲並未推辭就接受了。既然如此,晏嬰推辭自己的賞賜,便不符合道理了。

齊景公的話聽起來非常有道理,但卻並未改變晏嬰的態度。在他看來,“正所謂[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管仲雖爲是一位智者,卻也有考慮不周的時候,而我晏嬰雖然愚笨,卻也有處事得當的地方。”

景公聽到晏嬰說道如此地步,只好作罷。成語“千慮一得”,便是典出於此。

事實上,齊景公之所以如此敬重晏嬰是有原因的。當初齊國發生崔杼之禍和四族之亂,晏嬰始終能夠做到不畏強權,堅定的站在國君的一邊。尤其是在他的勸說之下,內鬥家族通過征伐獲得的領地,也悉數交給了國君,這導致晏嬰獲得了景公的極度信賴。

後來晏嬰出使楚國,楚王三番五次的羞辱他,想要以此削弱齊國的銳氣,卻被他憑藉靈活善辯的才能巧妙的回擊過去。

在晏嬰的輔佐之下,齊景公放寬政令、撤除關卡、廢除禁令、減輕賦稅、免去債務,使齊國局勢有所好轉。不過,由於齊景公繼位之前,齊國原本高、國二氏與齊侯共治的局面遭到破壞,陳姓(田氏)家族勢力逐漸坐大,故而各方氏族誰也無法完全掌控齊國。

晏嬰爲什麼不同意管仲應對國君賞賜的方式?晏嬰不同意的深層原因解析 第2張

不過,在晏嬰的眼中,田氏“大斗借出、小鬥收回”等做法一定是圖謀不軌的。即便晏嬰本人與田無宇私交甚篤,卻依舊提醒齊景公注意提防田氏。奈何在景公前期的兩次氏族爭鬥中,田氏雖均有參與,但爲了剷除掌權世卿,將奪取領地以及國政都交還給了景公手裏。因此,在齊景公看來,田氏同樣可以稱得上是忠臣的典範,自然沒有多加防範。

另外,在“千慮一得”的成語典故中,管仲之所以沒有推辭,很大程度上是其在當時齊國的地位造成的。可以說,齊桓公時期的齊國,管仲是除卻國君之外最尊貴的人,如若他像晏嬰一般堅決推辭君主的賞賜,其他人也將不得不加以效仿。如此一來,天下人才將不願入齊,齊桓公管仲改革也將難以持續下去了。而齊景公、晏嬰時期的齊國,國家已經存在一系列社會問題,晏嬰樸實無華的作風反而能夠博得百姓的好感。

所以,不論是管仲還是晏嬰,都堪稱春秋時期齊國的賢相。即便過去兩千多年了,他們的思想和軼事依舊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