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在神龍政變中立下大功的五王,爲什麼在一年後都慘遭橫禍?

在神龍政變中立下大功的五王,爲什麼在一年後都慘遭橫禍?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神龍政變發生於公元705年,張柬之崔玄暐、袁恕己、桓彥範、敬暉五位大臣與衆多王公文武一起發動軍事政變,以武力迫使武則天退位,還政於李唐,使中斷了十六年的大唐社稷得以恢復。由於政變的意義重大,這五人被封中宗李顯進封爲王。因此神龍政變也稱爲“五王政變”。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雖然五王立下大功,但卻結局悲慘。僅僅在一年之後的神龍二年,五王便慘遭橫禍。張柬之與崔玄暐還好,病逝於流放途中,而袁恕己等三人則被人用凌遲、毒藥等極其殘忍的方式折磨致死。爲何會發生這樣的慘劇呢?

歷史上流傳有兩種說法:

其一,武則天晚年已經立李顯爲太子,做出了還政李唐的安排。五王發動政變純屬貪擁立之功,想以此爲政治籌碼,在新朝廷達到專權的目的。所以,他們被李顯視爲最大的政敵,從而被清除。

其二,五王是蟄伏於武則天朝多年的李唐忠臣。武則天寵信二張兄弟,使政局不穩,很可能出現對李唐不利的局面。所以,他們果斷採取措施,誅殺二張,匡復李唐,穩定了大局。

在神龍政變中立下大功的五王,爲什麼在一年後都慘遭橫禍?

兩種說法各有道理,也都有很多史料爲依據。帝王與功臣的關係,歷朝歷代都很難相處。特別是五王竟能在鐵腕女皇眼皮子底下將政變搞成功,這份魄力與能力,本身就讓李顯很忌憚,很容易對他們產生敵意。

這兩種說法我傾向於後者,分析一個歷史事情除了現象與結果外,還要分析事情的內在,才能撥開迷霧,看到事件的真實面貌。下面我通過起因、經過與人員背景來說明:

第一,貪功說法的由來

神龍政變後的第三天,武則天便傳位於李顯,隨後女皇遷居上陽宮,實際是被軟禁了起來。武則天非常善於打扮,雖然已經八十多歲,但面容卻看不出來,等她遷居上陽宮後,無心打扮,立顯老態。

李顯前去探望母親時,發現她面容憔悴,才短短几日就像變了一個人,心裏十分難過。武則天趁機對李顯說:“我將你從房陵接回,已經做好了傳位於你的打算,沒想到五賊貪功,竟將我驚動成這樣!”

李顯十分愧疚,哭泣不已。武則天這麼說明顯是報復五王,想借刀殺人。

加之,李顯在房陵流放了長達十四年之久,沒有機會培養自己的政治勢力,在朝中形不成有效的統治手段,所以,他准許韋后垂簾聽政,重用親家武三思,想打壓異己,形成自己的勢力。

後宮干政、外戚掌權是封建帝王時代的兩個弊病,張柬之、桓彥範看到這樣的苗頭立馬向李顯進諫。這樣的舉動讓水平本就十分有限的李顯更加嫉恨,更將他們視爲異己,視爲自己掌權道路上的絆腳石。

所以,李顯心裏認定了五王發動政變的動機是貪功,認爲他們是一個想把持大權的政治團伙。

第二,發動政變的組成

張柬之等五人雖是政變的領頭羊與組織者,但並不是全部,政變的參與者非常多,力量十分強大。

在神龍政變中立下大功的五王,爲什麼在一年後都慘遭橫禍? 第2張

首先,政變的起因是二張兄弟恃寵弄權,在武皇病重時除了二張,誰都見不到她。所以,大家擔心二張假傳聖旨,做出什麼對李唐不利的事情。於是,提出“誅殺二張,匡復李唐”的口號,發動了政變。

其次,在政變過程中,五王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動員與聯絡,所參與的人員還有:

太平公主,她是唯一能見到女皇的人,負責刺探女皇的動態,並聯系宮女作爲內線;

相王李旦,把持着南衙禁軍,負責包圍皇宮,清除二張黨羽,維護長安治安的責任;太子李顯很尷尬,要與母親正面衝突;

李顯的女婿王同皎與楊慎交,在政變中也發揮了作用;

另外還有一些禁軍將領。

可以說,整個政變中李唐宗室的作用很大,他們是怕戴上不孝這個大帽子,纔不敢衝到最前面,這也是要與女皇正面衝突的李顯唯唯諾諾,不肯前去的重要原因。

所以,雖然五王在政變中衝在最前面,但他們對軍隊與朝局沒有控制力,憑着這點功勞,遠達不到可以把持朝政的地步,相王李旦、太平公主這些宗室,哪一個也不是省油的燈。

第三,五王的爲人

張柬之出道很早但得不到重用,他很早就以匡復李唐爲志向,得到狄仁傑與姚崇的推薦,才被武則天提拔到中央,發動政變時張柬之剛剛成爲宰相半年,並沒有很深的根基,而且他也八十一歲高齡了。一個耄耋老人,大半截都進了黃土,還貪什麼擁立之功呢!只是爲了自己的志向,臨終之前再爲之奮鬥一把。

在神龍政變中立下大功的五王,爲什麼在一年後都慘遭橫禍? 第3張

崔玄暐出身高門大戶博陵崔氏,門第的優越感使他曲高和寡,人緣很差。他擔任吏部侍郎時管理十分嚴格,手下沒有一點油水可撈。調走後,吏部諸官竟然高興的設宴慶祝,武則天知道後對他讚賞有加,又將他調回了吏部。二張弄權,崔玄暐與弟弟不避權貴,建議武則天處死張昌宗,並建議由太子與相王入內侍疾。

桓彥範經常在女皇面前上表直言,批評女皇的過失,痛陳二張的罪行,並建議赦免女皇臨朝以來無辜獲罪的官員,這種勁頭與當年的魏徵頗爲相似。

敬暉與袁恕己爲官也十分清明,經常得到女皇的賞賜與慰勞。

五人均是心向李唐的大臣,都與二張有過堅決的鬥爭,在政變中是十足地激進派,而李唐宗室則屬於保守派。

但是,僅僅處死二張,不逼迫女皇退位,在那種形勢下是無法達成的。在大內禁宮不經過皇帝殺人,本身就是大逆不道。如果不將武則天趕下臺,將來她秋後算賬,誰能受到了呢!

所以,五王發動神龍政變是正確的,是符合歷史潮流的,誅殺二張、匡復李唐的口號是深得人心的。這一切促成了政變的成功,而不存在貪功的說法。